分享

那些令我们难忘的钢琴电影

 虎晟 2017-03-01


卢米埃尔兄弟

1895年的一个炎炎夏日,30岁的愣头青年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神神秘秘的在巴黎卡布辛路的大咖啡馆忙活了一个上午,喜欢发明与搞怪的他正在布置一件他自己的得意之作:一部由很多张照片组合而成的活动画面,许久之后,看着好奇的观众聚集的差不多了,卢米埃尔同学开始播放那些活动的画面,画面中的火车好像要真的从大屏幕中驶出,飞快地奔向那些好奇的观众们,大家以为真要被火车轧死,吓得屁滚尿流。从此,电影时代开始了。


如今,电影已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部励志的电影,可以鼓舞心灵。一个鲜活的人物,可以感动甚至启迪人生。笔者作为一位资深的电影爱好者与钢琴人,带大家一起去回顾自电影诞生以来,以钢琴为主题的优秀影片。


《A Song to Remember》(《一曲难忘》)

       

《一曲难忘》剧照

本片诞生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独立、和平、自由、平等“的口号响彻天际。可现实是矛盾的,联合国里战胜国在猜忌狐疑,战败国在瑟瑟发抖,还有那些仆从国与弱国仿佛案板上的肉,正在等待宰割。人们惊恐的发现:独立需要用鲜血去获得,自由需要用牺牲去交易,而和平仿佛是上帝开的一句玩笑。这个时候,美国哥伦比亚影业公司想起了一位伟大的人物,一位著名的”爱国者”。波兰钢琴家、作曲家,有“钢琴诗人”美誉的: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1849)。拍摄一部肖邦的传记影片,用音符来宣扬人性的对立,用故事呼应人们对民族独立的渴求,探讨大时代赋予个人的责任等,应该很符合市场口味,于是《一曲难忘》这部影片,诞生了。


随着片中苦学琴童肖邦的闪亮登场,biang!波兰亡国了(当一个国家亡国已成为习惯,我会亲切的称呼她叫波兰),年轻的肖邦跟随小伙伴们一起逃离祖国,来到了遥远的法国巴黎。那个时代的巴黎,正处于文化艺术创作最旺盛的年代,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都居住在巴黎。经过一番打拼,才华横溢的肖邦得到了钢琴之王李斯特的赏识。某天在一个富有格调的沙龙里,李斯特号称为大家演奏一首特别的作品,要求观众闭眼且熄灯,然后扬长而去,肖邦于是华丽丽的登场演奏了一首b小调谐谑曲

《一曲难忘》剧照


技惊四座。从此以后,演出界达人,音乐厅经理纷纷热情邀约肖邦巡回演出。一时间风头无两,红满巴黎。与此同时,一位知名的女作家乔治桑进入了肖邦的生活,她的风采,她的文笔,打开了肖邦创作的源泉,他不顾一切的爱上了这位整日里男装打扮,还比自己大好几岁的乔治桑,并生活在了一起。有道是冲突是戏剧的灵魂,生活可没那么简单。肖邦本就是桀骜不驯,曾因为在宴会中看到沙皇部下的一位将军(沙俄侵略波兰)赴宴,就坚决停止弹奏自己临时创作的《幻想即兴曲》,拂袖而去。


而乔治桑出身名门,是一位喜欢与上流社会打交道并乐在其中的新女性,因此,本片中长的美的不要不要的肖邦与帅到没有朋友的乔治桑之间的爱情,产生了一系列波折(影片的艺术加工,就不详叙了)。一位是自我意识超强的女汉子乔治桑(精致的利己主义),一位是爱国主义弱男子肖邦(心系祖国,要为社会做贡献),两人的关系逐渐变得不可调和,最后终于分道扬镳。肖邦也因为祖国覆亡,复国无望而积劳成疾,最终年纪轻轻三十多岁就撒手人寰。临终前要求把自己的心脏埋葬在祖国波兰的首都华沙,感人至深。



本片为彩色影片,富丽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画面给那个年代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反映的是十九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的巴黎,讲述的是一个有着爱国情怀的音乐浪子的人生最后十年。借以映照了1945前后的时代背景,并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影片中出现了许多肖邦生平的名作,喜欢的观众在重温影片时会发现影片的配乐也都是肖邦的圆舞曲和前奏曲的弦乐改编版,而作为反应肖邦生平的影片,精彩的钢琴演奏在这部作品中贯穿始终,非常值得学琴的孩子们观摩聆听。文章结尾处放出本片中最激动人心的一首钢琴曲:《革命》音乐会练习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