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骞墓 张骞墓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辟者张骞的墓葬,与丝绸之路开辟这一东西文化交流的重大历史事件密切关联。张骞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被誉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张骞"凿空"西域、惠泽后世的丰功伟绩,《史记》、《汉书》等均有记载。公元前114年,张骞病卒后,归葬于城固县城以西2.3公里的博望镇饶家营村。 张骞墓座北朝南,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高5米,成覆张骞墓斗形,四周古柏参天,竹影婆娑。 1938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对张骞墓进行了初步发掘,出土"博望□造铭"封泥一枚,加之墓前碑石、汉代石雕等文物,确认为汉博望侯张骞之墓。1956年张骞墓被列为陕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张骞墓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38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考古委员会对该墓葬进行发掘,在甬道内清理出了这块刻有"博望□造(或铭)"的封泥。张骞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正是这块封泥,确认了张骞墓的所在。如今,张骞墓已是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上的重要遗产点。而这块珍贵的封泥,也在1938年出土之后,首次与公众见面。 城固有位名人--两千多年前的汉博望侯张骞。这位开拓了丝绸之路,出使西域,为中原引进葡萄、石榴、胡桃等物的探险家、外交家,去世后葬在家乡。但多少年来,民间对张骞墓的真伪一直有争议,有人认为真墓不可考,这不过是个衣冠冢。西北联大的教授们推翻了这种说法。 1938年7月,西北联大历史系考古委员会对张骞墓进行增修式考古发掘,"墓侧原有缺口,稍加清除",但此举引来张氏后人,认为这是在挖张家的祖坟。千余人手持锄头、头缠红布,赶到墓地。教授们最终停止了挖掘,改为增修墓道,除了发现陶片、五铢钱,尤其珍贵的是发掘出一块有汉隶字体"博望"的封泥,由此确定此墓为真。 张骞墓冢前树立着一块不多见的刻有民国国旗的石碑,由联大教授黎锦熙书丹,记述了此次增修、发现的过程,碑文中多次出现"西北联合大学"字样,这是城固如今为数不多的与联大有关的碑刻。 城固县博物馆馆长苟保平认为,联大教授对张骞墓的增修,是对城固最重要的贡献,不仅验证了张骞墓是真,还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
|
来自: 猎鹰个人图书馆 >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