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物种都相依为命——从内蒙古生态资源看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头戴菊花唱大戏 2017-03-01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阔,动植物资源丰富。几千万年以来,它们在“适者生存”的进化中形成了适应干旱、寒冷、多风环境的特质。其中的每个成员对北方天然草原、湿地、森林植被等生态系统的稳定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也维系着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及地球生态安全。然而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一些物种正悄然消失。这些变化将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生物多样性应如何保护?目前,记者跟随民盟中央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协联合调研组来到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市、赤峰市等地就“生物多样性”问题开展调研。

草原之中有大美

提起草原,呼伦贝尔可谓闻名遐迩。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因其旁边的呼伦湖和贝尔湖而得名,是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这里碧草如茵,野花繁盛,与3000多条纵横交错的河流,500多个星罗棋布的湖泊,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一直延伸至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

行车在路上,调研组的成员们目不转睛地望着窗外美景:两旁广袤的草原随着地势起伏,绿草萋萋中,点缀着各色野花,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水泡子不时撞入眼帘;还有那融入美景的牛羊,或低头吃草,或干脆卧于连天碧草中小憩,悠闲自得的样子让人羡慕。

在一片草甸附近停车,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冲入齐膝的碧草中,远处看连成一片的草原,其中却分布着各式各样的植物:蓝色、红色、白色……各色的野花随风摇曳。当地人告诉调研组,每到夏季,草原上的野花10余天就会换一茬花种。现在看到的也许是白色居多的星星点点,过十余天再来也许就是粉色、红色……每一茬总以领衔花种为主色调,其余各色陪衬其间。有名的、没名的,千姿百态,编织出一块块五彩缤纷的地毯……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辉端着照相机在这片草原花丛中不停拍摄。同行人问他,为何显得沉默了?徐辉爽朗一笑:“什么语言能表达大自然的美和价值呢?大美无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啊!”

“口蘑”都去哪了

不过,虽然眼前美景依旧,但熟知草原的人心里却清楚地知道,很多盛景其实在不知不觉之中早已不复当年。

赵吉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大学环境资源学院院长清楚地记得,每年夏秋季节草原多雨,正值蒙古白蘑生长的最佳时期和采摘季节。大雨过后再接着一两天烈日的暴晒,在内蒙古察哈尔右翼中旗、西苏旗、克什克腾旗、乌兰察布旗、赤峰市、锡林郭勒盟等地的草原放眼望去,天边白蒙蒙一片,那不是海市蜃楼,也不是云朵的反光,而是一圈圈的白蘑菇,与碧草交相辉映。据悉,当年这些地方白蘑年产量可达5万~6万千克,最高年份曾达到20万千克。由于这些蘑菇会先运到河北省张家口市加工再销往各地,故又称“口蘑”。

如此大产量的蘑菇,由于过度放牧、草原退化等原因,如今在草原上却濒临绝迹。在当地人口中,已经用“去年我在某某地好像见过一棵”来形容。

蒙古白蘑消失影响的不仅仅是一种生物。赵吉告诉调研组,蒙古白蘑不仅味道鲜美,还与土壤微生物、植被间建立一种奇特的共生关系,形成一种特殊的生态体系,是生物多样性魅力的重要体现之一。蘑菇圈附近的牧草叶绿素含量比正常牧草提高30%以上,生物量比正常草区可提高一倍左右,蘑菇自然消亡后菌丝降解释放出的大量养分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因此有蒙古白蘑的地方,牧草一般会长得比别处更高、更绿、更茂盛。

赵吉感慨:“生物多样性,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个生物物种的消失,对自然界以及整个人类生存来说其实都是一种威胁。”

生态一旦破坏就不可逆

生物多样性如此重要,保护它们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在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坐落着目前国内面积最大、最具寒温带生态多样性的森林公园——莫尔道嘎森林公园。莫尔道嘎意为“骏马出征”,相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当年在这里整军修武、养精蓄锐,开始统草原、征西辽、攻西夏,统一蒙古之路。千百年来,这里是马背民族的骄傲。

如今,这里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45万公顷的莽莽林海中,繁衍生息着几百种野生动植物。森林与山峰、河流混为一体,横亘在祖国版图的鸡冠之顶,像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挡着西伯利亚寒风长驱直入我国的三江平原,其生态意义无与伦比。

在莫尔道嘎森林公园中,一棵枯树倒在栈道旁,看似不起眼,却有着特殊的意义。据当地导游王博义告诉调研组,这棵树在1997年建立此公园时就在这里。它在活着的时候是林中最高大的,就像那句老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场大风过后,被吹倒于这里。直到如今都没有人为移动过位置,原样保存了下来。

这样的做法其实颇有深意。指着这片森林,王博义说,别看大兴安岭的树木如今生长得如此繁茂,但地下土地非常贫瘠,土壤层仅有20厘米~30厘米厚,导致树木的根系并不向土壤深处生长,而是向两边平面伸展。一旦遇到4级以上的风就容易造成风倒。树木倒掉之后把地表掀开,裸露出的是地下的石头。与南方雨水充足地方不同,这些裸露的地表即使经过10多年,也不会恢复原先的植被。

“留下这棵树和它周围裸露的山石,我们就想告诉游人,这片土地一旦破坏就不可逆。所以我们现在的责任,不仅是要开发建设,更要努力保护,留下这片林,造福万代人。”王博义说

听着讲解,调研组透过树冠相接、葱茏如盖的林子望向远处,仿佛蓝天也变得斑驳陆离。几声鸟鸣不时划破山林,几段风折拔根的倒木怆然诉说着大自然沧海桑田的变迁,更让人感慨万千。

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部的达里诺尔湖面临的问题是生态脆弱性的另一个代表。

达里诺尔意为“像大海一样宽阔美丽的湖”,是内蒙古四大内陆湖之一。这个有着200多平方公里大小的半咸水湖,全靠附近河流及涌泉的淡水注入补给。它处于东北亚候鸟迁徙通道的中部,是一处重要的候鸟迁徙集散地和驿站,鸟类种类和数量众多,目前已记录到的鸟类就有18目48科297种,尤其以天鹅著名;湖内只产两种冷水鱼,即鲤鱼、华子鱼(瓦氏雅罗鱼),以肉鲜味美而闻名。

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负责人告诉调研组,由于气候持续干旱,水资源减少,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已经严重影响了物种的栖息和繁衍。

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付出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近年来,国家已建立了一系列各级各类的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的建立,形成了以保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多样性、区域性生物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基因多样性为主的较为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为例,据悉近年来,保护区先后投资近600余万元,进行了达里湖周边退水地段裸地的植被恢复工作,恢复植被上万亩,使昔日碱尘飞扬的盐碱裸地变为今日植被郁郁葱葱,恢复了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也为动物创造了优良的生存环境。

但人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保护工作依旧任重而道远。由于自然气候、人口增长、经济开发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生态环境脆弱的态势尚未改变。即使自然保护区建设数量不断增长,但管护和质量提升还存在一些问题,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依然存在。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据调研组了解,目前,内蒙古草原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干旱草原生态容量指标,每个羊单位占有的草原面积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3.4公顷下降到0.6公顷。牲畜的增长与生态容量之间的矛盾加速了植物多样性锐减。同时,历史上一些地方出于发展的考虑,未批先建屡屡发生,保护区逐步被蚕食;单纯的保护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还有不同程度的矛盾,比如涉及管护点用地问题、围封问题、巡护道路问题等。

作为在第一线从事管理工作的负责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林业局局长赵玉民坦言:“想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实要付出一定代价。”

克什克腾旗有“草原明珠”之誉,拥有贡格尔草原、达里诺尔湖、乌兰布统古战场、沙地云杉、黄阿斯哈图石林等著名的旅游资源。“全国都在共享我们的旅游资源,游客欣赏完美景后,带走的是美好的记忆,却给我们留下了保护的重任。”

动物的生长有时与牧民也有矛盾。随着保护工作的推进,野生动物的数量有了较大幅度增长,有时会跑入牧民家中或田地里对当地群众的生活物品产生一定的破坏。“牧民受到很多损失,也不能猎杀野生动物,但寻求补偿时,我们找不到相关标准和依据。”这样的情况赵玉民曾多次遇到。

林区也存在着相关问题。据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副书记陈佰山介绍,作为我国四大重大国有林区之一,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木材减产计划的实施,该林区的木材产量已经由以前的530万立方米调减到110万立方米,不仅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的质量也有了较大提升。但这是建立在“牺牲了林区靠山吃山的福祉,才保护下来这片林子”的基础上。“目前林区的主要产业还是卖木材。由于原料困难,140多家加工企业都不景气。”

制度建设尚待理顺与完善

“当地人其实是守着金山银山过苦日子。”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晓光感叹。

要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性,只有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兼顾当地人民发展的诉求。

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体制不完备、机制不健全有关,应在制度建设上有所突破。

调研组认为,资源环境是公共产品,不能够无偿使用。应要按照“谁使用、谁付费”、“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对生物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陈佰山认为,在生态补偿中,应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以国有林区保护为例,他建议,应建立生态保护效果与投入补偿相挂钩的激励评价机制,切实让生态建设工作突出的单位得到肯定和鼓励,激发自觉保护生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开征生态补偿税,让生态溢出效益的受益者支付成本,弥补生态建设者投入不足的问题。他还指出,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强制减排制度,仅靠中国绿色碳基金推进国内碳汇志愿减排难度较大,应制定碳排放权定额,用法律法规做保障,尽快建立和完善碳汇交易市场机制,使生态成果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

在管理体制上,据调研组了解,目前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分散在多个部门,如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在林业部门,草原保护在农牧部门,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环保部门,非法盗猎在公安部门。“这样的多家管理,有时相互推诿,不易形成合力。”在调研座谈会上,呼伦贝尔市副市长郝桂娟建议,“应统一权利和责任,建立合理有效的生物多样性综合管理机制。”

此外,调研组指出,我国生态保护法律尚不完善,许多相关法律制定时间早,很多原则和规范与今天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要求相差甚远,并不能满足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需求。例如《自然保护区条例》是1994年修订,属于行政法规层级,法律层次低,制定时间早,很多内容与目前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不相适应,致使实践中法律漏洞多,出现有法难依的情况。建议全国人大可以抓紧制定自然保护区专门法律,完善生态保护法律体系。同时,加强生态保护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打击破坏野生植物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违法犯罪行为,严惩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活动。动真格、出重拳、击痛处,切实体现法律尊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