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百年客家村落的艺术蜕变

 369蓝田书院 2017-03-01

侨乡鳌湖村抓住文化发展机遇再次焕发新生命


在龙华区观澜版画基地的不远处,隐藏着一个古朴而优雅的客家村落。穿梭小巷内,不仅可以看到碉楼、客家古围屋、百年古校、祠堂和池塘,更能在风水池畔、荔树掩映的绿荫丛中偶遇谈论艺术话题或挥毫创作的艺术家们,它便是近年来借助艺术蓬勃兴起的鳌湖艺术村。


古香古色的艺术村


没落:300年古村的荒废


坐落在龙华区北部的客家村落鳌湖老村有近300年的历史,因湖而得名。“鳌”在客家人眼中指“天上的龟”,而“鳌湖”则代表“神仙居住的地方”。由梅州五华迁移而来的陈振芹最先在此开基立业。据观澜退休老干部黄木有介绍,鳌湖同时也是华侨之乡,从这里走出去的华侨有数十人,遍布美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振芹后人的生活不断改善,很多人在别处建了新房,于是鳌湖老村这个原生态的客家村落便慢慢荒废。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房租便宜,废品收购站、垃圾场、黑作坊接踵而来,不但影响了整个片区的人居环境,也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村口充满艺术气息的招牌


蝶变:艺术新村的诞生


鳌湖与艺术的结缘,就不得不提土生土长的鳌湖艺术家邓春儒。2006年,原住民邓春儒返乡,老村的破败及外来加工厂“入侵”造成的破坏让他很是心痛,出于保护古围屋的目的,邓春儒暗自下定决心:要通过文化积淀来保护这座村落。


正在创作的艺术家


2006年,邓春儒和朋友将村子里废弃的启明学校租了下来,改成了工作室,成为住进老村的第一个艺术家,为村里的孩子免费授课,课程内容包括雕塑、写作、音乐等。


与此同时,邓春儒开始以参观客家老建筑的名义频繁邀约圈内好友来村里做客,“推销”老宅给他们做工作室。几百元的月租就能换来三间大瓦房和一个可以实现很多用途的院子,再加上对邓春儒的信任,大家纷纷将工作室迁入此地。


碉楼剧场


深圳大学油画家邹卫便是众多艺术家中的一例,三年前,在邓春儒的引荐下,邹卫将工作室搬迁至鳌湖。他说,这里几乎原封不动地保持了上世纪岭南客家村落的面貌、特点,“是适合创作的世外桃源。”


坐落在鳌湖艺术村入口处的美术馆


现在居住在鳌湖艺术村的中外艺术家已经超过70位,同时在艺术家们的装点下,老村的一栋栋民居化身成为各具特色的工作室,艺术生态多样性也使鳌湖老村从一个平凡的城际边缘村,正在逐步成为深圳文化艺术领域内的新生力量。


(来源:深圳侨报 记者 谢青芸 通讯员 黄稷 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