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缓慢性心律失常

 柴桂苓 2017-03-01
1、加味参附桂甘汤
红参6克 、制附片10克( 先煎) 、桂枝8克,炙甘草20克、郁金10 克、枣仁15克、白芍10 克、丹参20克。
兼见血虚者加当归10克,熟地15克;夹瘀明显者以赤芍代白芍,加川芎10克,红花6克,伴昏厥者红参用10~15克,加石菖蒲10克。
病窦治法法以益气温阳、活血通脉为主。方中参附益气温阳,推动血脉运行,取气行则血行之义。红参重在益气,病情缓解后可改党参;附片、桂枝温阳以散寒邪,重在温通;寒性凝滞,阳虚内寒又往往滞而夹瘀,影响血运,故加丹参、郁金活血化瘀;枣仁为养心安神之品,有利于改善心悸;白芍、枣仁为酸甘化阴之品,旨在“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炙甘草重用以助参益气。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温阳,活血通脉之效。心阳得温,血运正常,心神得养,则心悸、眩晕自除。


2、 增脉汤
麻黄15克、熟附子( 先煎) 10 克、细辛5克、黄芪20克,红参、麦冬、丹参、郁金各15克,炙甘草10克。
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中医之迟脉证,系心气不足,心阳虚弱,阳虚寒凝,血脉涩滞所致。迟主脏寒,其病为阴。阳虚则阴凝,故本病在不同程度上兼有血瘀之象。方中以麻黄发越阳气,细辛鼓动肾真阳,两药合用,共同增强了附子温阳散寒、鼓动心脉的作用;甘草温补心阳;参芪同用益气养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故参冬合用益气养阴:丹参、郁金化瘀生新,凉血活血,且使诸药温而不燥,诸药合用,共奏温阳益气,活血通脉之效。



3、病窦转复汤
红参3~15克,黄芪15~60克,制附子( 先煎) 10~45克,桂枝6~20克,五味子6克,丹参30克,炙甘草10~30克,麦门冬、淫羊藿、川芎各12克。
心气不足,心脉痹阻者,原方重用红至15克,加降香;气阴两虚者,原方去附子,加天门冬、酸枣仁、枸杞、苦参各10克;心气阳两虚,寒凝血瘀者,原方去麦门冬、五昧子,加麻黄、细辛、干姜各3~6克,重用制附子至30克;兼肾阳虚,选加仙茅、肉苁蓉、肉桂各3~10克;偏脾阳虚者,选加炒白术、炮姜各3~10 克;若病情较重,心肾阳虚,浊阴水泛,凌心射肺者,原方去麦门冬、加全瓜萎、薤白、茯苓、干姜各3~10克;浮肿者,选加泽泻、车前子各10克;若心气厥逆,脑海失养伴发阿一斯综合征时,重用红人参、附子,选加龙骨、牡蛎,并配合西医治疗;若心律在40次/分以下者,配合阿托品片。4m g,3次/日,心律上升至45次/分即停服。
病窦据其临床表现其主要特征为缓慢性心律失常,该病多发于老年或慢性病患者,其阳气不足,阴血亏少为致病之本。气为血帅,阳气不足鼓动无力,则血少脉涩,血寒凝滞,痰湿内生,胸阳失展,成为发病之标。脉象上以迟脉多见。方中参芪大补元气,鼓动心脉,附子与淫羊藿相配通行十二经脉,振奋心肾元阳,伍以桂枝、丹参、川芎、炙甘草养营活血,调畅心脉以助血行。佐以麦门冬、五味子养心护阴,兼制阳药之燥性,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温阳养心,活血通脉化浊之效。


4、定悸复脉汤
人参、炙麻黄、远志、酸枣仁、木香各10克,熟附子、茯神各15克,细辛3克,炙甘草6克。
兼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心肾阳虚证者,加用淫羊藿、杜仲各10克;兼纳呆乏力、气短懒言等心脾气虚证者,加用黄芪30克,白术10克;兼胸闷脘胀、恶心呕吐等痰浊瘀阻证者,加用法半夏、竹茹各10克;兼面色晦暗、唇甲紫绀等气滞血瘀证者,加用丹参15克,田七6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与中医杂病中的“ 心悸” “ 眩晕” “ 厥证‘’ ‘’胸痹” 相似。病位多涉及心、脾,肾,以心、脾、肾气、阳虚为主,或兼有血瘀,痰浊之故。治疗当以补益心脾或心肾阳气;兼化痰降浊,活血化瘀。方中人参、附子、细辛、炙麻黄补益阳气;佐以木香理气;茯神、酸枣仁、远志安神定悸;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补益阳气,理气安神之功效。现代药理学亦表明人参、附子、细辛、炙麻黄均有强心,提高心率,扩张冠脉,改善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功能的作用。


5、缓率平汤
①缓律平汤1号:红参10克( 另煎) 、黄芪50克、附子10克、仙 灵脾15克、巴戟天15克、熟地15克、细辛3克、桂枝10克、黄精30克、五昧子10克。
②缓律平汤2号:枳实10克、薤白20克、桂枝15克、附子10克、茵陈10克、瓜蒌15克、细辛3克、厚朴10克、三七1.5克( 冲服) 、丹参10克。
缓慢性心律失常可分为虚证型、实证型。其虚证型乃元气虚馁,心阳不振,阳微不运,而以阳气虚为主,脉象多为迟软而结;其实证型多因痰饮上犯,心阳痹阻,肝气郁结,阴邪窍居阳位,未能运血布达于脉,脉痹而涩,脉迟而有力。缓律平1号汤具有温阳益气功效,方中红参、黄芪益气健脾;附子、仙灵脾、巴戟天、细辛、桂枝温脾肾、助心阳、温经散寒;根据“ 阴阳互根” 的理论,加用了熟地、黄精、五味子补肾阴,敛心阴,同时也是大队温阳燥热之品中的佐药。缓律平2号具有通阳泄浊、宣痹,方中积实,薤白、茵陈、瓜蒌、厚朴宽胸理气、化痰散结;附子、桂枝、细辛温通心阳、宣痹;三七、丹参活血化瘀。临床观察证明,以缓律平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


6、复脉养心汤
太子参15克、黄芪50克、麦门冬20克、五味子15克、麻黄10克、熟附子10克、半夏15克、瓜蒌20克、川连15克、女贞子25克、丹参50克、苦参20克、甘草15克。
慢性心律失常虚实夹杂为特点,虚多为气虚或阳虚,实主要责之于血瘀、痰阻,治当补虚、助阳、祛瘀为主。方中太子参、黄芪、五味子、麦门冬、女贞子、甘草补益心气;麻黄、熟附子振奋心阳;半夏、瓜蒌、川连、苦参、丹参涤痰化瘀,共奏益气助阳,涤痰化瘀,以达到调整恢复心律的作用。


7、益心温肾侠脉汤
红参10克( 另煎) ,黄芪30克,制附片10克( 先煎) ,细辛10克,丹参30克,三七粉6克( 冲) ,陈皮10 克,枳实10克,仙灵脾8克,补骨脂8克
缓慢性心律失常其病因病机主要为久病不愈,损伤阳气,心肾阳虚而致痰瘀痹阻心脉。属本虚标实证。治疗上应以益心温肾,豁痰散结,化瘀通脉,使心肾阳气振奋,血脉流通,痰瘀之邪得以祛除。方中红参补益元气,鼓动心阳,强心复脉;黄芪补气升阳,益气强心;制附片补火助阳,温心阳以通脉,细辛与附子合用温补心肾阳气,功专力猛;丹参化瘀通脉,三七粉活血祛瘀,两药使补而不滞;脾为生痰之源,陈皮健脾和胃化痰;化痰必行气,气行痰自消,枳实使气行痰消,两药合用使气行、痰消、心脉通:五脏之阳根于肾,淫羊藿与补骨脂温肾壮阳专力鼓舞心阳,助通心脉。诸药合用共奏振奋心肾阳气,温通痹阻心脉,祛除痰浊瘀血,达到增快心率、改善心脏功能,纠正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作用。使临床症状及心电圈明显改善。



8、五参汤
红参、南北沙参、玄参、丹参各15克,苦参、桂枝、麦冬各10克,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各18克。
心阳不振加附片、全瓜蒌、薤白各10克;瘀浊内阻加枳壳、竹茹、陈皮、法半夏各10克。
缓慢性心律病机多与心气耗散,心阳不振,心脉瘀阻,气运无力,气运不畅,六脉搏动迟缓无力。方中红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君药;桂枝、附片、红参振奋心阳;南北沙参、玄参、麦冬、五味子滋阴敛阳复脉,柏子仁、酸枣仁、苦参宁心定悸;丹参活血化瘀,通心脉。诸药共用则大补心气,振奋心阳滋阴敛阳复脉,活血化瘀通脉。心之阳气充足,心脉通畅,心脉得以濡养,六脉搏动和缓有力。


9、温阳复脉汤
人参20克、丹参15克、黄芪20克、五昧子10 克、制附子12克( 先煎) ,炙甘草10克。上药煎取汁,后兑入鹿茸粉1克。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属于心悸等范畴。多以胸闷不适,心中悸动,头晕头痛,气短乏力,甚至晕厥,脉迟或结代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机主要为心阳不足,心气虚损,气血鼓动无力,气滞血瘀。因此治疗上应以温阳复脉,活血通络为主。方中人参、黄芪大补元气;制附子、鹿茸温复元阳:丹参活血祛瘀;五味子、炙甘草敛用复脉。人参增快心率的作用较为显著,从附子中分离出的去甲乌药碱具有与异丙肾上腺素相似的作用,去甲乌药碱能明显缩短希氏束电图A~H 间期,从而改善传导。方重用人参、附子、黄芪,意在温扶阳气。


10、增率汤
黄芪60克,丹参、炙甘草、党参各30克,当归、降香各12克,附子15克,枳壳、桂枝各10克,红花6克、生姜5克,大枣10克。
气虚者红参易党参;胸闷者加薤白;心悸甚者加柏子仁;血压高者加石决明;头昏甚者加天麻;室性早搏者加苦参。
缓慢性心律失常病机主要是脏腑亏损,阴阳气血失调,导致心气不足,心肾阳虚,心血瘀阻。瘀可致乱,寒可致迟,迟而乱故出现心律慢而不齐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本病多本虚标实,治宜标本兼顾。增率汤中黄芪、党参大补元气,使气旺血生,气足血行;当归、丹参补血活血,以养心阴;红花活血化瘀止痛:降香、枳壳行气导滞以助血行;炙甘草益气复脉:桂枝温通心阳,散寒止痛:附子温通肾阳;姜枣调和营卫,温中复阳。诸药相伍,以补为通,以通为补,通补兼施,标本同治,气血兼顾,有益气温阳, 活血化瘀之功,使心阳振奋,心气得复,血脉充实,血行通畅,鼓动盘脉有力而使心律增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