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份子钱'的前世今生:礼尚往来的中国人情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7-03-01


份子钱

中国人对份子钱都不陌生,婚喜事(红事)、丧葬(白事)、做寿、满月、动土、乔迁等都要凑份子,以婚喜事最盛。那么,份子钱这个在熟人圈广为流传的习俗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古人有没有这项习俗?


“份子”的前世今生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份子


“份子”这个词在古代文学作品出现时多写作“分子”:

《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自从武松搬将家里来,取些银子与武大,教买饼馓茶果,请邻舍吃茶。众邻舍斗分子来与武松人情,武大又安排了回席,都不在话下。”

《牡丹亭》第三十三出《秘议》:“便是杜老爷去后,谎了一府州县士民人等许多分子,起了个生祠。”这里说的是陈最良四处募捐修祠堂。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去告诉他奶奶,就说我们大家说了,今儿一日不放平儿出去,我们也大家凑了分子过生日呢。”


原始的互济互助

份子钱的起源和农耕文化密切相关:农耕时代的生产力相对落后,盖房子、娶媳妇这种大事一家一户难以独自完成,于是逐渐形成凑份子的模式,每户人家都送点儿礼、出点儿钱,帮助这户人家办事,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互济互助

这种原始的互助其实也是一种乌托邦的理念,从《礼记·礼运篇》到《大同书》,中国人平均主义思想的强烈性与连贯性为世界罕见


朱元璋为份子钱颁布制度

明朝初期,内阁首辅解缙曾向朱元璋献上《太平十策》,其中“一曰参井田均田之法”中写道:“宜令户部会今天下丁口若干,田亩若干,令民二百丁为一里,里同巷,过失相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中为堂,右为塾,左为庠。”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颁布《教民榜文》,“以礼入法”,把乡里之间的守望相助上升到制度高度:“乡里人民,贫富不等。婚姻死丧吉凶等事,谁家无之?今后本里人户,凡遇此等,互相周给。且如某家子弟婚姻,某家贫窟,一时难办,一里人户,每户或出钞一贯,每里百户,便是百贯,每户五贯,便是五百贯如此资助,岂不成就?日后某家婚姻亦依此法,(河蟹)轮流周给。又如某家或父母死丧在地,各家或出钞若干,或出米若干资助,本家或棺椁,或僧道修设善缘等事,皆可了济。日后某家倘有此事,亦如前法互相周给。虽是贫家,些小钱米亦可措办。如此则众擎易举,行之日久,乡里自然相爱。”

从这段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当时随份子钱的目的是团结邻里朋的关系,并不讲究排场、也不涉及面子。


解放以后的份子钱

“份子钱”作为一种农民文化流传下来,但在解放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流行随份子,当时的结婚特别简单,亲朋好友一般也就是送些暖壶、脸盆等生活用品。

至改革开放以后,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份子钱开始逐渐改变性质,成为社会交往、联络感情的方式。再往后,这种联络感情的方式也开始变味,有时还成为一种敛财的手段。

在中国,人情礼的项目繁多,婚、丧、嫁娶、生日、满月、拜师、升学、参军、职位晋升、烧周年、上梁等等,有近二十种。在政府官员阶层,各种名目的“无事酒”更是泛滥,份子钱作为敛财收到的作用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份子钱该给多少?

份子钱随多少合适?一般来说,份子钱必须是有来有往,你随多少,我就回多少。如果某人收了份子钱而没回,可能会被记一辈子。

份子钱

100元档:貌似已经拿不出手了;

200元档:“认识,但不熟”;

300元档:“比不熟的稍熟点”;

500元档:“关系还不错哟”;

1000元档:“关系没得说”。


五毛份子钱

在山东淄博的南太合村,红白喜事随份子都是5毛钱,而且这个规矩还坚持了30年。无论红白喜事,主人家都不会大操大办,留下吃饭的只有至亲好友。乡里乡亲要随礼,也只随五毛钱。

五毛钱的“份子钱”谁都掏得起,也不会给谁的生活带来任何影响,更不会有人为了这五毛钱的“份子钱”刻意回避、躲藏、伤和气。礼物虽轻,人气却旺,而这些又恰恰是如今每一个婚丧家庭所最需要的。可以说,这五毛钱的“份子钱”,让“礼”字返璞归真

中国自古就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典故,与其铺张浪费坐收礼金,不如各自从简,送上一份真挚的心意,切莫让“人情关系”只能用红包的厚薄来衡量。




为什么中国叫China?竟是以天命名?

'二百五'始自战国?让人大跌眼镜的汉语出处!

宋代娱乐圈第一大V:秒杀'国民老公'的'柳屯田'

美到窒息!旧时'结婚证'上的文字,看完好想结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