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迹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母亲”

 心静如水D 2017-03-02

今夜,来读一个故事!“朗读者”是自幼患有听力障碍的杨乃斌,从无法说出一个词汇,到顺利完成大学学业,16年,5840天,34560个学时,他的学习生涯,全部都有“同桌妈妈”陶艳波陪伴。乃斌朗读着致母亲的散文《不为什么》,稍显含混的声音背后,是旁人无法想象的艰辛,是与命运抗争带来的感动,更是一位母亲创造的奇迹。还有一周就是妇女节,也以此向“为母则刚”的女性致敬。

△朗读/杨乃斌 结尾配乐/S.E.N.S. - Refrain & Heart



△杨乃斌在《朗读者》节目


《不为什么》

(有删节)作者/冰心

 

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孩子!”

 

小朋友!我不信世界上还有人能说出这句话!“不为什么”这四个字,从她口里说出来,何等刚决,何等无回旋!

 

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唯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孩子。

 

天上的星辰,骤雨般落在大海上,嗤嗤繁响。海波如山一般汹涌,一切楼屋都在地上旋转,天如同一张蓝纸卷了起来。树叶子满空飞舞,鸟儿归巢,走兽躲到它的洞穴。万象纷乱中,只要我能寻到她,投到她的怀里……天地一切都信她!


她对我的爱,不因着万物毁灭而更变!




《妈妈,感谢“同桌的你”》

口述/杨乃斌

 

我叫杨乃斌,父母给我取名“斌”,是希望我能文能武、文武双全——像很多家庭一样,我的诞生承载着父母关于美好生活最完美的向往。然而,命运于我,似乎更钟情南辕北辙的玩笑。


因为当时只有几个月大,关于1993年冬天那场没脚20多厘米深的大雪,我没有任何记忆,也无从知晓父母是如何抱着我在齐齐哈尔老家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里,跌跌撞撞地从医院回到家。


△童年杨乃斌


庆大霉素药物中毒,左耳95分贝、右耳105分贝的重度神经性耳聋——两个月前的一场感冒发烧,千分之一的过敏概率就这样砸在了我的头上。


从那以后,我就什么也听不到了。


那时候,爸爸每次从远在秦皇岛的单位回到齐齐哈尔老家,看到背对门口玩玩具的我,总会特意大声地喊:“儿子,爸爸回来了”,还故意把厚重的大皮鞋狠狠地扔在地板上。可我没有任何反应。无奈的他常常因此默默地掩面坐在门口哭泣。

 

这些,都是后来妈妈讲给别人听时我才知道的,她说自己当时的感受“就像天崩地裂”。



小时候,我去过的城市很多,北京、上海、南京、长沙、广州、重庆……为了给我治病,父母带着我跑遍了全国各地十几家知名大医院,但诊断结果都是一样的:我变成了一个“耳神经坏死”的孩子。


“快教孩子学唇语吧,再这样跑来跑去就把孩子耽误了。”北京一位好心的医生一语惊醒梦中人:孩子的最佳语言期为0—7岁,之后,声带将会发生变化,再怎么训练也就无效了,孩子很可能一辈子无法说话。


“我怎么能让儿子一辈子比比划划地活着?”只身一人到北京学习唇语前,妈妈辞掉工作。当时她的领导劝她:大学毕业分配个好工作不容易,现在孩子已经是这样了,万一你的努力也没什么成效……你是不是需要再慎重考虑一下得失。



那天晚上,之前从不写日记的妈妈在笔记本的扉页上郑重地写下一句话:“教育乃斌是我终身的职责。”


如今,杨乃斌已经完全能与人正常交流。怎样能让一个听不到声音的孩子,全凭看人口型学会说话?陶艳波边回忆边演示:“我事先准备一些小卡片,把要教孩子说的话分别写在我的手上和卡片上,然后拿一个小板凳坐在地上,让乃斌坐在高一点的凳子上,以便我们俩的口唇保持在同一个高度,再把他的一只小手放在我的脖子下面,感受我说话的时候声带是如何震动的,再让他看着我的口唇是怎样发音的……”


就这样,我们坚持了一个月,两个月……当时我年纪很小,根本不得要领,被封闭在无声世界里,动不动就烦躁地哇哇大哭,甚至用小手打妈妈、推妈妈,妈妈却只能默默地流泪。


虽然妈妈每天对我说的话能拉一火车,但几年下来,每天的希望总要变成失望。可妈妈没有放弃。


在我4岁那年,奇迹终于出现了。



那是我过生日的那天。看着生日蛋糕旁黄灿灿的香蕉,我伸手想摸摸,却怎么也够不到。一瞬间,我突然鬼使神差地回过头,望着妈妈喊了一声“妈妈”——

为这一声呼唤苦苦等待了三年的妈妈一下子愣住了。回过神后,她大声叫着在厨房忙碌的爸爸,“孩子他爸,你快来听啊,我们孩子会喊‘妈妈’了!”


妈妈说那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


让儿子开口说话的梦想终于实现了,陶艳波的第二个梦想,就是要把儿子送进一所普通学校读书,希望乃斌能够像健全孩子一样长大。



我们家住顶楼,在房顶的阁楼上,七八个装满笔记本的白色泡沫水果箱至今安安静静地堆在角落里。这些大大小小、颜色各异的笔记本是我和妈妈同桌16年最忠实的见证者。

 

笔记本里的字迹密密麻麻,全是妈妈一笔一画为我写下的。课堂上的内容,妈妈几乎有闻必录,随便拿出一本,当时课堂上的情景都历历在目。

 

因为听力原因,我没法跟上老师讲课,妈妈只好一直在我身边陪读。为了避免挡住后面的同学,也为了方便我看老师的说话口型,从小学到高中,我的位置总在第一排靠近两面墙壁的两张桌子中倒换,作为同桌的妈妈,永远是靠墙坐的那个。


 

也许有人会不解地问:不就是上个学吗,又不是上战场,至于搞得那么悲壮吗?


那是他们不明白,上学对妈妈和我来说的分量。即使仅仅是迈进一所普通学校的大门,我们都需要有比别人更优秀的表现,揣着别人不会有的战战兢兢。

 

很多家长不能接受班上有妈妈陪儿子一起上课,我总共换了三所小学,几乎没有一个固定的小朋友。从一年级发现同学们看到妈妈陪我坐在课堂时的眼光,我就明白我和别人不一样。



小学毕业后,我们来到天津上初中。第一节英语课还没上完,妈妈就低下头抹开了眼泪,下课后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这里的老师采用了全英语教学,而妈妈上学时没学过英语,老师的讲课内容她一个词都听不懂!


后来还是在老师的建议下,妈妈买来了录音笔,把课堂内容全部录进去,每天下晚自习回家后,再一句一句听录音硬讲给我听——就这样,我们晚上总要学到一两点钟。



上初中时,我仍然无法释怀,老天爷能给别人的为什么不能给我?一次上厕所时,偶然发现三个高年级的男生一直在满口脏话地说妈妈如何如何,当时,我只觉得血涌上头,攥紧拳头就朝那三个男生冲去。

 

我以为妈妈知道后会骂我,但她却什么也没说。那次为妈妈打架让我想了很多,也理解了很多,包括她一直以来对我的愧疚和补偿,包括她对我的付出。


我终于释怀了。就像妈妈说的:我要做的不是等着让社会接受我,而是学着去融入社会。



后来,乃斌考入了全国211重点大学,他的梦想、陶艳波的第二个梦想,终于实现。陶艳波,因为16年坚持陪患有听力障碍的儿子读书,获评“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颁奖词写着,“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毕业后,乃斌进入天津市残联工作。对于这份选择,他说——


妈妈对我的爱,让我能够现在已经成长了,所以我想把这份爱给更多的人,让那些人能够像我一样,得到温暖。

 


内容/整编自河北日报等

配图《朗读者》节目组 


 


△视频:感动分享听障者杨乃斌与“同桌妈妈”陶艳波的故事



真正的陪伴,经得起坎坷,经得起平淡。

不需要太多语言,就是——

将对方放在心底里最柔软的地方,

用爱去无言地守护。

这个故事,是否温暖到了你?

点击「写留言」

传递母爱的一点一滴

更多新闻



觉得不错请点赞

本期监制/唐怡 主编/王兴栋 编辑/王若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