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是如何请客吃饭的?

 平淡人生a9 2017-03-02

本文2000字,阅读难度:一般,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中午11时30分,江苏省泗阳县政府食堂准时开饭,来自史集街道的王维奇、陈业瑞、刘传航等3名农民工各自端着盘子,跟县里的机关干部们一起排队打饭,然后与干部们坐在一起用餐。这个机关食堂价格实惠,午餐9元就能吃饱吃好,而且对社会无门槛开放,大大方便了附近的民工和居民。

那么,国外政府的食堂也是这么亲民吗?其实许多发达国家的政府是没有食堂的,但是他们的制度还是很好地管住了官员的舌尖。

德国

政府非常“抠门”

根据德国政府2004年发布的《联邦政府关于在联邦行政机构防范腐败行为的条例》,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均设有可独立工作的反腐败专员,平时协助培训员工的反腐意识、提供预防腐败咨询,一旦发现腐败迹象,可直接报告部门最高领导。

在投资与贸易署,小到一支圆珠笔的采购都需要提供至少3个报价,如果最终没买报价最便宜的那支,必须写清楚理由并上报。

如果要请客人吃饭,更得提前说清楚,准备请哪些人,为什么必须请,在什么地方请,为什么在那里请。

不仅不能随便请人吃饭,德国政府工作人员也不能随便接受吃请。“吃喝标准超过30欧元就算违规”,客人送的小礼品可以接受,但一旦礼品价值超过30欧元,就必须上交,如果想自己保留,必须填写申请,并自掏腰包买下。

在德国政府一年一度的开放日,德国民众在总理府的一层大厅可以看到历任总理收到的礼物清单,何时、何地、何人送来礼物都写得一清二楚。总理如果想将礼物收为己有,就必须自己花钱买。即使是总理府内的设施,总理也不是都能免费使用。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的家在柏林以西约300公里的下萨克森州,其当政时为工作方便,住在总理府内。不过,那间住房是租给总理的,施罗德必须按照总理府所处地带的市价支付租金。

作为德国公职人员,贪小便宜的后果非常严重。2011年年底,柏林公职人员代表总会主席贝妮塔·汉克因接受50欧元化妆品优惠券以受贿罪被告上法庭。她在2008年任柏林一个区中心图书馆馆长时从一家办公用品供货商处收受了这张优惠券,并作为回报将一个价值1700多欧元的合同交给后者。最终,汉克被法庭处以5400欧元罚金。

美国

公款接待规定严格

在美国,就是总统“下基层”访问,州长、市长也可以置若罔闻。因为州长、市长并不是总统任命的,各级官员都是他们当地选民选出来的,地方官员只对选民、法律和职务负责。

即使有必要进行接待,地方官员的公款接待权限也有严格规定的标准,市长请吃饭也不能超出标准。各州具体的标准有所不同,加州是每人10美元,康涅狄格州则是每人9美元,超过这个标准,就算行贿受贿。如果请客费超过一定数额,必须经议会通过,下拨这笔资金,否则被查出会被纳税人起诉。

美国地方政府的宴请除了金额限制外,还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在什么地方宴请、参加人数、每人的餐费标准等等,都需要一一列清。而且,这类公务宴请不能使用个人的信用卡结账,而必须用政府信用卡结算。

此外,还有一项法律让美国公务宴请少之又少。美国法律规定,在餐馆消费,除了餐费之外还需要另外纳税20%。而纳税和小费是根本不能报销的。即便是美国总统请客吃饭,花费10万美元,也要自掏腰包付税与小费,或许这就是美国总统经常在自己家或白宫请客的原因。

日本

监督消除“官官接待”

为了解决“官官接待”中滥用公款的问题,日本政府十几年前曾着力采取措施,其间,民间团体的监督力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1994年起,日本各地建立了民间行政观察员制度。民众自发成立“全国公民权利代言人联络会议”(简称联络会议),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纳税人的钱到底是怎么用的,每次接待中有多少人、点了什么菜、花了多少钱,都要巨细无遗地在网上公开。

在此之前,地方政府在接待中央机关及其他地方政府官员时,通常以公务员加班误餐伙食补贴的名义支出费用。当市民提出公开接待费用使用情况的要求时,地方政府则以公开会妨碍日常行政业务为由予以拒绝。

联络会议成立以后,召集会员团体向全国47个都道府县提出了行政信息公开请求。在市民的巨大压力下,中央机关率先开始反省,自治省也发出通知要求地方政府改善相关领域的制度。随后,高知县、宫城县及仙台市等地方政府宣布全面取消官官接待,1996年东京都也加入到了废除官官接待的行列,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消除“官官接待”的热潮。

如今,日本很少见到政府官员用公款大吃大喝的现象。政府机构举行的活动,除了少数必要的礼仪性场合,绝大多数并无公费宴请等内容。活动参与者多是吃食堂或外食套餐等,即使有聚餐活动,基本上也是当事人自掏腰包,付费方式以AA制居多。

英国

招待以自助餐为主

英国人辞典中的公务宴请包含的内容很有限,最常见的是招待外国来宾的国宴或地方政府宴请,以及特定节假日、庆祝日或举行特别活动时政治人物宴请相应宾客,此时的宴请对象上至王室贵族、学者名流,下至工人、学生。

实际上,高级别的宴请频率很低,多数公务宴请都是以自助餐、酒会或招待会的形式举办。可以说,英国人的公务宴请是相对从简、实用为主的。在公务招待中,只求将对客人的那份热情与尊敬之意展现出来即可,至于食物则能省便省。

英国人对公务消费如此较真,是因为官员手上掌握的“公款”不多,英国财政部在每个财年到来之际,就已把财政开支这块蛋糕按块分好,留给每个部门的交际应酬费用一目了然,多花钱就得自掏腰包。

此外,每笔公款支出都要按照规定明确记录在案,媒体和公众有权要求公布这些记录。严格的监督机制和细致的条例规定,令英国人能够放心使用公务宴请这一外交或社交手段,而不致使其成为少数人谋取私利和挥霍人民税收的工具。

(保留所有权利,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制度开门”。资料来源:唐志强、蒋林《国外公务宴请如何管住官员的舌尖》《决策探索》2013年第2期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