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小学入学年龄截止时间点问题,大家议论纷纷,起因是教育部在2月22日发布了《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就读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统筹确定'。于是乎,很多家长就认为入学出生截止时间要改了,甚至还有人说截止时间推迟到了12月31号。这可能是有点过分的解读了,家长还是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不要以讹传讹,静静等待各省最终发布的招生政策。 教育部新闻办也为此重申,由于各省区市适龄儿童数量情况和教育资源的实际承载能力不同,具体入学年龄截止日期一直是由各省份具体规定的。因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是依法重申现行制度和做法,教育部不会统一规定具体入学年龄截止日期。 为什么教育部年年重申具体入学年龄截止日期由各省份具体规定,唯独今年重申竟然会引发全民大讨论?我想,这很可能与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的教育部新任副部长沈晓明直接有关。因为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他早在2008年就已经指出现行义务教育法与中国8月高剖腹产率的统计关系,并建议国家制订更加灵活的入学年龄期限,让家长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自主确定孩子的入学年龄节点。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剖腹产率仅5%左右。 1986年7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后,我国剖腹产率一下子飚升到了30%以上。而且,中国每年剖腹产高峰期都集中在8月份,而且8月份剖腹产率呈现出越来越疯狂的飚升态势。 '孩子如果是8月31日之后出生的,即使只晚了一天也要晚一年上学,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怎么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说法无疑代表了许多家长的观点。 当然,另外一个潜在的事实是,每年11月之前就相应成了中国育龄妇女受孕的高峰期。将预产期控制在次年8月之前,避免在生产时'赶时间'引来更多隐患,就成了医生们无奈的建议。 国内目前剖腹产率飚升,既有家长的原因,也有医生的无奈和社会现实的因素,但更直接的原因恐怕是,义务教育法'一刀切'规定年满6周岁入学这个时间年龄节点,孕育了中国8月的剖腹产高峰。 2006年修法坚持入学年龄节点奠定了中国剖腹产王国的地位 奇怪的是,2006年义务教育法修法,并没有适时修正第十一条关于'小学年满6周岁入学'的规定,这导致家长固化了这样的观念:我们现在唯一合法的选择只能是:8月份,剖腹产。 目前大多数城市剖腹产率已高达40%以上,少数甚至超过了60%。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年度调查报告中提出了警告,中国剖腹产率近50%,居世界第一,韩国剖腹产率达40%,居世界第二,均已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对剖腹产率设置的警戒线15%。 剖腹产一直是解决难产生育或者抢救新生儿的一个辅助手段和权宜之计,不是分娩的正常手段,更不是最佳的生育方式,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对剖腹产率设置了15%的警戒线。虽然国外剖腹产率也有因此迅速上升的短暂时期,不过到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已趋于稳定,90年代以后则逐步下降。像英国、瑞典、挪威等国的剖腹产率都已在警戒线以下,而我们的邻国日本现在仅为7%—8%。 从社会角度看,每年8月份扎推出生狮子座或处女座的早产儿,将会给社会资源配置造成一定程度的紧张。从医学角度看,无故剖腹产,不利于母子健康。很多产妇认为剖腹产快速、安全、还不受罪,但却不知其潜在危险远远高于自然分娩。因为,生孩子是一个瓜熟蒂落的过程,违反自然规律,未到预产期就人为地提前终止妊娠,可能给新生儿和母亲带来不利影响。 对于母亲来讲,如果不是医学原因而选择剖腹产,会大大增加孕妇死亡率。对孩子而言,剖腹产的孩子因为没有经过正常的产道挤压,肺器官功能会弱一些,一些剖腹产早产儿将缺少平衡感,动作协调能力差,有'感觉统和失调'现象。 我们不得不反思:危险的高剖腹产率既然与1986年立法和2006年修法拥有高度的统计相关,又为什么不肯及时修正现行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 各地调整入学年龄截止日期无非有两种情况: 一是提前。譬如将8月31日提前到上年12月31日,那么当年1月1日到8月31日过生日的孩子,已经超过了6周岁,最大的已有6岁8个月。提前小学入学截止日期,适合于小学学位紧张的地区,必须让一部分已满6岁的儿童推迟入学。 二是推迟。譬如将8月31日推迟到当年12月31日,那么当年9月1日到12月31日过生日的孩子,其实是不满6岁的,最小的才5岁8个月。推迟小学入学截止日期,适合于小学学位过剩的地区,可以让一部分不满6岁的儿童提前入学。 提前小学入学截止日期,让年满6岁的儿童推迟入学是否合法? 当年8月31日年满6周岁的儿童才能上小学,一直以来被视为法律规定,应当说这是个片面的误读。误读的原因就在于断章取义地只看到了'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这一句,并据此片面地解读了其含义。 《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的完整表述是: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这个规定的本义,并不是固定限制儿童入学年龄,而是对儿童接受国民教育权利保证的强制设计,即年满6周岁的儿童,没有特殊原因,必须上学。也就是说,'年满6周岁的儿童推迟入学'的特殊原因可以有两种情况: 一是政府原因。如鉴于'二孩'政策实施、重现入学高峰、当地小学出现入学难等因素,当地可以将小学入学截止日期提前到上年12月31日,让当年1月1日到8月31日出生已满6岁的儿童推迟入学,但必须由当地政府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并备案许可才可以执行。 二是个人原因。如因儿童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可由家长向当地乡镇(街道)以上政府申请并获得批准。 推迟小学入学截止日期,让未满6岁的儿童提前入学是否合法? 义务教育法只对年满6周岁的儿童延缓入学或者休学提出要求,并没有规定未满6周岁的儿童不可以入学。换言之,现行法律并没有'一刀切'禁止未满6周岁儿童入学。根据'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法理推导,未满6周岁的儿童也应拥有接受教育的选择权利,可以选择不入学,也可以选择入学,这并不违背现行义务教育法。 所以,教育部今年再次重申小学入学截止日期由各地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统筹确定,其实就是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出台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具体招生政策,让合情合理的成为合法,让不合情不合理的成为非法。 调整小学入学截止日期,是否可行? 既然提前或者推迟小学入学截止日期都有法律依据,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招生政策了。是否可行无非也是两个问题: 一是提前小学入学截止日期,应当让哪些年满6岁的儿童推迟入学? 二是推迟小学入学截止日期,应当让哪些未满6岁的儿童提前入学? 其实,儿童到底什么年龄入学合适,不可能有一个准确而统一的时间年龄点。总的来说,不宜过早,也不宜过晚。特别是不能过早,因为过早入学,孩子身心发育跟不上学习应具备的生理条件,有害而无益。如,有的孩子年龄小,接受能力差,学习跟不上,对个人自信心是个很大的打击。而过晚入学,可能会加大家庭经济负担,加上我国教育的周期长,由此,很多家长担心可能影响到孩子的未来。 所以,从实践来看,6岁上下入学相对合适。但是,每个孩子的情况并不都一样,以入学一个时间节点,设置统一的年龄标准,便显得简单而机械。比如,有的孩子生理与心智发育较早,虽然在小学开学时不满6周岁,却不影响就读学习。简单以一个时间点为入学标准,缺少是否适合就读条件考量的弹性,反而容易催生出一些负面的社会效应。比如,每年9月1日前扎堆剖腹产现象。 可见,调整小学入学截止日期节点,最多只是将剖腹产高峰从8月调整到其他月份,并不能撼动中国剖腹产王国的地位。 上世纪80年代,剖腹产比例激增曾在世界各地引发讨论,医疗、教育专业报刊、公共媒体都进行了充分报道,逐渐达成了正确的广泛共识,并有效扼制并降低了剖腹产率。唯有我国,不知是翻译问题还是因为实施义务教育法或是其他莫名的什么原因,专业报刊和公共媒体都基本保持了高度统一的缄默。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关于儿童入学法定年龄问题也在全世界范围引起了广泛讨论,但中国似乎依然自愿选择了被世界边缘化,虽然我国目前专业报道上也有相关讨论,但面向民众的公共媒体竟然集体沉默了。 关于法定入学年龄,世界各国在2006年时的法律规定是不同的。 ——北爱尔兰4岁,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入学年龄; ——英国、日本、荷兰等国家5岁; ——丹麦、芬兰等一些北欧国家7岁,是目前世界上最迟的入学年龄。 ——6岁入学的国家占主流,譬如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以及大部分的亚洲国家。 ——唯有美国是5-7岁,供公民自由选择。 今天,法定6岁入学的国家都在研究并呼吁推迟一年上学。然而在我国不少家长绞尽脑汁要突破6岁入学的年龄限制,非要提前上学不可。 其实,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人员早就提出7岁入学的建议,其理由之一就是国家法定工作年龄为16岁,按现行6岁入学年龄计算,结束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孩子一般是15岁,孩子如果不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学习期与工作期可能出现一年断档,推迟到7岁入学则自然解决问题。 时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院长的沈晓明教授更是在2001年明确指出: 6周岁儿童的心智差异性极大。数据显示, 6周岁儿童的正常智商IQ值分布在70至130之间,中值在100左右。根据年龄与IQ值的关联性,6周岁儿童的智商分布其实在4岁8月到8岁3月之间。这意味着,在入学年龄均为6周岁的情况下,同一年级和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相去甚远,显然不利于教学。 对于法定入学年龄,不同人群的态度是不同的。孩子的态度是我还没玩够;家长的态度是希望神童走进我的家;老师的态度是希望家长把孩子养得成熟一点再送到学校;而科学的态度是不应当以年龄而应当以成熟度入学。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曾经从日本引进'小学入学测试五十项',测试结果作为判断孩子是否应该或可以入学的依据。沈晓明说,从儿科研究角度看,专业上是否可能进行基于儿童发育水平与现有课程体系相衔接的儿童能力的科学测试?有没有可能去指导家长更理性地根据孩子的发育水平选择入学的年龄?政府能否制订更加灵活的入学规则,变政策规定入学年龄为家长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自主确定孩子的入学年龄?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 也就是说,日本法定年满5周岁是入学时间的必要底线要求,但必须通过'小学入学测试五十项'才可以入学。如果说美国法定5-7周岁为入学年龄是一条线段,那么日本法定5周岁则是一条以5为点的射线,而我们则只是一个点,而且至今还在为这个点移到什么位置而纠结。 以义务教育高度均衡著称的日本,小学也是有入学测试的。但是,日本的小学入学测试五十项,学校不是为了挑选学生,家长也不是为了择校,而是专门用于判断孩子是否适合入学了。以便向家长提供建议,让孩子根据成熟度决定是否入学。所以,虽然日本法定5周岁入学,但是,是否年满5周岁就可以入学,则要依据小学入学测试五十项而定。 我们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免试入学,是为了防止学校挑选学生,避免家长择校,从而引发教育不公。但是,现在可能过于'一刀切'了,从而把用于判断成熟度的教育测量也排除在外,这是值得我们今后在立法和执法实践上反思的。 这种不以'学校挑选学生,鼓励家长择校'为目的的成熟度入学测试,其实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日本孩子启蒙入学是被学校建议参加考试的,他们的考试被上海译为'小学入学测试五十项', 测试结果作为判断孩子是否应该或可以入学的依据。所以,虽然日本法定的入学年龄是5岁,但这已经不是时间年龄,而是以成熟度为主要指标的入学年龄。这与美国把入学年龄法定为5-7岁一个范围并供公民自由选择的做法,其实是异曲同工的。 也许,我们的政策法规研究和教育科研,并没有及时掌握二战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美等发达国家对义务教育政策法规的适时调整情况。 对于入学年龄和成熟度测试问题,中医早有关于男女生长周期'女七男八'的建议,即女性的生命周期数是七,每七年体现一次大变化;男性的成长周期是八,也就是每八年有一次生长变化。这也是人类生命生长在性别上呈现的统计规律。当然,这里讲的是虚岁,如果换算成实足年龄就是'女6男7'。
《黄帝内经》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男女有别,女看'齿更发长',男看'发长齿更',这比日本今天的'小学入学测试五十项'更加简约可行。 以女孩为例,女孩到了虚岁七岁的时候,会出现一个生理变化——她的肾精变成了肾气,并开始推动'齿更发长'。也就是说,女孩到了虚岁七岁乳牙就开始掉了并换上了恒牙,她也从黄毛丫头变成了黑发小姑娘。这时,她就可以入学了。这里所说的女子七岁,并不是'时间年龄',而是观测'齿更发长'的'生理年龄',也就是依据成熟度入学。 当然,古代女子教育受限是历史事实,但这是另一回事。换句话说,中医一贯主张按女子'齿更发长'和男子'发长齿更'的成熟度入学。 时间是一维线,小学入学截止日期是一个点,点永恒在线上。如果新学年始业日期9月1日不变,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和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四十四条,其实已经把小学入学截止日期这个零维点交叉固定在8月31日。
如果将'小学入学截止日期这个点'改为'小学入学年龄时限这个线段',才有可能实行依照成熟度弹性入学。也就是说,由政府立法划出线,由家长自主选择点,才是智慧的。 真正能让孩子入学松绑的做法,是实行依照成熟度的弹性入学,允许学生在5到7岁之间自由入学,由家长根据孩子的智力发育情况和家庭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入学时间。这也是发达国家比较通行的做法。 这是因为,有的孩子虽然年龄已满6周岁,但发育相对较迟,可推迟入学;而有的孩子发育较快,则可不满6周岁也入学。 近年来,围绕孩子的入学年龄问题,一直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有的建议让男童晚两年入学,以拯救'男孩危机';有的则建议允许超常孩子提前入学。这些建议,其实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即实行弹性入学。 '这是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即地方政府以调整入学年龄规定的方式来应对义务教育资源的紧缺,这反而会让适龄学生的入学权利受到影响,增加家长的教育焦虑。'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说,实行弹性入学,必须在教育资源投入、学校布局方面进行民主决策,注重公众参与。否则,还不如实行固定年龄限制入学,以此约束地方政府保障义务教育资源。 可见,依照成熟度弹性入学,是解决孩子智力发育差异的根本办法。但是,要实行依照成熟度弹性入学,在我国至少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必须修订义务教育法,关键是要将'小学入学截止日期这个点'改为'小学入学年龄时限这个线段',同时要重新诠释'免试入学',借鉴'女看齿更发长''男看发长齿更'的古训,引入并改进日本'小学入学测试五十项'之类的成熟度入学测试。这是良法善治的必要前提。 二是必须科学规划义务教育发展,增加义务教育资源。 三是拥有测试入学儿童成熟度的测量工具。 四是社会与家长应有更强的教育科学理性。 现在大家都知道反季节的东西不好。但在生养孩子的问题上,却执意要提早剖腹产,提早入学,就不怕培养出反季节儿童吗? 自然分娩,按成熟度入学,才是道法自然。因为儿童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生理年龄的差异,特别是小学低段儿童。据调查,中国6岁儿童的智商(IQ)分布在4岁8月到8岁3月之间。法定6岁入学,就意味着要强行把心智年龄小到4岁8月大到8岁3月的孩子编在一个班级里学习。 6岁前提早入学,将可能对孩子身心发育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不适龄提早入学的儿童容易出现多动症、近视眼、课业负担较重、反社会行为增多等问题。 一是提早入学的孩子很容易被错误地贴上多动症的'标签'。 其危害是,容易让学生、教师和家长有放弃的想法,这将贻误孩子一生。儿童多动症本身就是西方医学杜撰、虚构出来的现代病,而西医判断多动症的关键就是能不能较长时间地维持自己的注意力。其实孩子多动是一个正常情况,反而说明他比其他孩子精力充沛,只要这个医药企业和教育环境改变评价标准,所谓多动的孩子就是优秀的健康的孩子。只是,教育者要让孩子明白,无论自己精力多么旺盛,不能因此而攻击他人,那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二是提早入学的孩子课业负担较重。 教师在学校里一般是按6岁儿童年龄特点来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组织开展活动的,孩子提早入学自然会在课程教学、学校活动、家庭作业、同伴交往等方面容易面临更多更大的困难,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孩子自卑、封闭。 三是提早入学的孩子发生近视眼的机率增加。 因为近视眼发病率与主要与用笔过早直接有关。这也是发达国家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的主要依据。从预防近视角度看,日美学校通常还对家长有两个建议: 一是建议使用直径粗、质量轻专为小学低段学生设计的笔。孩子年龄越小,握笔力量不够,越容易将手指握到笔的最下面,从而挡住了书写的视线,只好把头低下来偏过去,靠近本子。久而久之,近视眼就来了。而这种直径较粗的笔,孩子容易握住,也不容易疲劳,对促进孩子手臂小肌肉群的发育也有利。这种大口径的笔,过去可以在大庆买到,就是专供石油工人冬天戴手套记录仪表数据的那种笔。不知国内现在有没有专门为儿童设计的用笔? 二是建议在儿童书桌上使用白炽灯(或用频闪小的高频灯,或用直流灯)。因为从光源反射系数看,自然光的反射系数最高,白炽灯其次,日光灯最低。而且日光灯为冷光,白炽灯是暖光,温和的暖光可以相对减轻视觉疲劳。为什么小时候依靠烛光阅读的30后、40后、50后知识分子很少近视,而今天反而是人人近视?这固然与电视电脑等新媒体出现以及个人的用眼卫生习惯有关,但也与书桌上的台灯直接有关。 四是提早入学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最终受教育程度低、反社会行为较多等情况。 提早入学和寄宿制小学的相关研究均表明,孩子越小对家庭对父母越依赖,体验感受日常的亲情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要素。基于这种认识,2009年来温调研民办教育的哈佛博士巴瑞启十分诧异:为什么你们要提早入学?为什么你们有这么多寄宿制学校?巴瑞启是个美籍犹太人,他介绍说,在以色列全国和美国的绝大多数州,都规定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实行寄宿制,日常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是义务教育法对父母的职责要求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