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是名校毕业生,差别为什么那么大呢?知识融入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道路选择

 昵称33542116 2017-03-03


管理视角看国学(107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穆译:子路听到一些道理,若未能即行,便像怕再听到别一项。

 

这段说子路勇于行,如果和上一段子贡希望听闻夫子言性与天道,就可以看出两个人的性格差别。

 

孔子总是强调讷于言而敏于行,那子路这样勇于行有没有问题?当然有问题,所以孔子也说子路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大概比较颜回、子贡、子路:颜回是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这个拳拳服膺而弗失之是把这个善转化为自己的德的过程,积善而成德,是向内用力,而不是急于任事;而子贡是得一善就赶快记下来,但始终没有把这些善给一以贯之起来,对于孔子的的学问,他是个积极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学生,但他以为孔子的学问就是多学而识之(至少开始是这样认为),所以他想尽可能的多学(包括一般人无法理解的性与天道);而子路则根本没有这样由学入德,下学而上达的意识,也没有好学上进的耐心,得一善就赶快付诸行动。所以如果说颜回是闻一知十,子贡是闻一知二,那子路就是闻一知一闻一行一


《论语·公冶长篇》孔子的点评人物,到此主要是针对自己的学生,后面主要对一些历史或当代人物的点评,这也可以说是孔子的案例教学法。从中也可以看出,尽管面对的是同一个老师,使用的是相同的教材,但不同的学生,因为自己的性格资质不同,能够领悟到境界也会差别很大,以后所选择的道路也会不同。正如孔子所言: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的前四篇从学政礼仁四个方面体现儒家的基本思想,《公冶长篇》通过对具体人的点评开始加入性格因素,《雍也篇》中则又加入了命运的因素)


这还是及门弟子,之间就已经出现了分化,再传之后则差别更大。到孔子之后一百多年的战国时期,按韩非子《显学》的说法,“儒分为八”,“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这种分野,从《论语》的记载中已有端倪。战国时期虽然孟荀并称,但荀子的思想已经有了法家的影子,并通过其学生李斯韩非子的再转化走向了法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