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小衔接与终身学习的关系-上

 大叔阿勇 2017-03-03

【内容提要】

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学习心理特点有什么区别?

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的区别有什么区别?应该如何为孩子做好准备?

数学和计算有什么区别?如何提高孩子以后在学校学习数学的能力?

语文和语言有什么区别?如何提高孩子以后在学校学习语文的能力?

英语和双语有什么区别?如何提高孩子以后在学校学习英语的能力?

如何避免孩子以后上课不专注的问题?

如何提高孩子以后在学校的任务意识?

需要提前认字,写字和学习拼音吗?

怎么样的孩子才会出现厌学行为?

家庭教育该如何随着孩子准备入学而调整?

 

蔡老师:今天想跟大家讲,要以更高的角度去看幼小衔接,一般讲幼小衔接多关注的是从幼儿园到小学怎么去适应、如何专注学习等,当然这些也对,不过我觉得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看,这个高度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如何培养出能够有创造性能力,能够运用知识的人,我们要从这个角度去看。为什么我说这么严重呢?因为孩子从幼儿园去到小学,刚好是人生的心理学习的一个转折点。他在幼儿园是通过模仿性学习,而到了小学是通过理解性学习,要记住这个中间还有一个阶段的衔接,这个衔接是什么呢?就是孩子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孩子在5岁左右是抽象思维初步萌芽时期,一般在外国,比如美国、欧洲发达国家它们是从6岁最大到8岁会再给孩子一个过渡的衔接。我讲一点专业的用语,可能有的妈妈不是学这个专业的不一定能够理解。要记住小孩的学习分几个阶段,第一个最基本的阶段叫做直观性学习,就是要看得见、摸得到的才叫直观性,比如面前放着一个纸杯,孩子看到这个纸杯,纸杯存在,23岁的孩子会去触摸它、碰它、感受它,这时很多妈妈会给孩子讲这个叫纸杯,跟我说杯子、杯子,这样你觉得是正确还是错误?


主持人:正确的吧,告诉孩子它叫什么名字

蔡老师:这个为什么要告诉他叫什么名字呢?

主持人:让孩子知道物品的名字,以后要什么就可以正确表述么。

蔡老师:杯子这个名词相对他花好多时间去摸、去感受,然后把这些感受形成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系列信息,对一个2岁的孩子来说是打断了他对事物感知进而形成对杯子的信息印象重要还是说你就让他只学会说杯子。我个人觉得我们应该是尊重孩子每一个阶段对每一件物品、事物的知识的价值来进行教育。比如说这个阶段,对这个年龄孩子来讲对他有价值的是对这个杯子的感知觉的印象,这种印象形成了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不一定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述。再举个例子,记不记得你们初恋的时候摸着恋人的手的时候那种感觉,那个是讲不出、写不出来的,有一天突然之间你会想编一些音乐去表述,你就把这种元素,我们叫素材,这种素材,这种感知觉其实是认知的一部分,我们很多家长把知识等同于文字和语言。所以你看到我们在让孩子学习的时候必须尊重他每一个阶段学习模式,根据他这种学习特点,让他去铺垫,对这个认知点得切入,比如说一个孩子更多是在这种感知性的直观的这个年龄,你铺垫大量丰富的这种感知觉得印象,有利于他以后在讲杯子的时候,对杯子的意义的运用和丰富,如果你很快就给他讲杯子,就可能打断了他在花时间认知的东西,这样子他就可能概括了,哦这就是杯子,句号,到此为止。要是你不给他讲这个是杯子,你基本上留一个空白给他,让他带着疑问摸着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很有趣呀、摸摸它放了水有什么感觉,拿起来重量又不一样,这样他对这个物品就会产生很多感知觉的信号,这种变化的信号形成大脑的印象,当有一天你在叫它杯子的时候,孩子就把这些信号全与杯子联系起来。这一点我想跟大家讲有很重要的观念,就是知识的多少跟知识有多少索引是不同的。

索引是什么?字典前面查东西的那个叫索引,目录索引,有这个索引才找到这个知识。你可以有很多知识,不过每一个、每一个是没有索引的,有些知识是死的,就像图书馆没有分类没有目录什么都没有,所有书乱七八糟放在一起,通过什么去找知识呢?所以,记住知识的多少跟每一个知识有多少索引两件事是并排的,不是说哪一件比哪一件重要,要两件事同样重要,现在我们的家长往往侧重于学更多知识而忘记了要为每一件知识贴上更多的索引,让孩子能够运用起来。一件知识的索引就能让你举一反三,能够灵活运用、灵活学习。所以对低幼的孩子来说,他的学习是直观的需要通过摸到东西产生一个印象,然后形成一个形象思维,什么叫形象思维呢?就是说这个东西不再摸了,他在大脑还保留这个记忆,这种记忆、这种印象简单讲是这样,其实不止如此,这样叫形象思维,就像我给你讲拿住一杯水,你就会有从前拿住一杯水的所有感觉出来,感觉越多,你这句话能够索引出来的信息就越多。所以呢,形象思维的丰富,对一件物品的丰富就是相等于以后你的运用,就是索引出来认知一样。

要到5岁了,记住啊我说5岁不是说到5岁那天一下就有了,是慢慢到5岁有个抽象思维的萌芽,小孩就能有一个简单讲就有一个叫概括的能力,就是能够把一些事情找到共性再用一些抽象的符号,这种符号等于要用一个能量很大的索引,这个索引一索引就能把好多东西拿出来,这样子老师就开始可以用抽象附号再来学习,人类和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一点,人类能够用抽象符号概括知识,再用抽象符号增加知识,这是人类能做到的。所以小学这个阶段刚好是从一个动物本能的学习,就是直观的形象的走到一个很重要的通过符号来学习的阶段,中间这个发展过程,牵涉到孩子以后终生学习的能力,今天我们集中讲能力,不讲态度呀、心态呀,集中讲能力。这个学习能力牵涉到小孩学东西的快和慢。给你们举个例子,有一批孩子学数学,在小学一年级下学期遇到一道题是这样的:○ △=53等于多少?孩子用53算出来2,我问他怎么算出来的,他说老师教的,用这个套路,5-3就是答案。我问他为什么会等于5呢,园就是园,加三角,就等于圆上面一个三角叠起来么,为什么会是等于5呢?如果我问你(主持人)为什么?你如何回答我?你可能会说老师说的”“书上说的

主持人:是不是老师把赋予了不同的意思,比如一个是2、一个是3,已经是一个定式的思维了,是用圆和三角抽象的表示数字。

蔡老师:抽象怎么理解,这个抽象如何能够回到直观中,让小孩能够产生出这种想法?我们应该怎么教孩子呢?应该拿两个一样的杯子,一个上面画,一个上面画,一个杯子里放一些木珠,另外一个杯子里也放一些木珠,首先问孩子画圆形的杯子里的珠子,加上画三角形杯子里面的珠子,总共有多少,然后让孩子说,一次、两次……问了很多遍以后就把刚才的问题简化,把共性的东西拿走,再问孩子○ △=多少?孩子就理解这个圆或三角只是代表一个存在物——代数,只是一个标签,圆不改他能多少东西都放进去,小孩的大脑就会形成一个想法。做到这里够不够?不够,还要把这个圆拿走,再画一颗星星,问孩子☆ △=多少,这样孩子理解了圆形或三角是会换的,只要这个符号一贴就不一样,你有了这种直观的操作以后,孩子对代数这种理解其实就是一个存在物,里面放东西,外面作标签。孩子知道为什么了。知道为什么的和不知道为什么的孩子学习能力有没有不一样?知道为什么的以后你无论用什么符号他大脑都会形成一个杯子,外面有不同符号,会举一反三。而不理解的呢,没有这种形象思维,一看到这个抽象符号○ △=5,他就只会用老师教的套路来作。一旦这个算式一变,什么星星加月亮,妈妈加爸爸就不会了。妈妈加爸爸怎么会等于5啊,我只有一个妈妈一个爸爸,加起来就等于2呀,孩子就糊涂了。这就是说我们教的方法有问题。而懂的孩子就知道是两个杯子,一个贴了妈妈一个贴了爸爸,放了珠子还是叫代数符号。这个解释了抽象、形象之间的关系,而且呢也解释了为什么孩子能举一反三和不能举一反三的道理。


主持人:那这样的过程,可能很多家长会担心我们进入小学,有这个练习的过程或者能够帮助孩子做好这个过渡,培养孩子这样举一反三的能力。或者他会用这个珠子不断的让孩子去练习理解,这个工作是不是我们在家里需要家长做很多很多的铺垫,然后他到小学阶段就可以很顺利的直接过渡到抽象思维。

蔡老师:我个人认为幼小衔接这种提法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讲小幼衔接。虽然只是两个字换一下位置,其实区别是很大的。幼小衔接是幼儿园迁就小学来衔接,而小幼衔接就是要小学来迁就幼儿园来衔接。我个人觉得,如果参考欧美发达国家的课程其实应该叫做小幼衔接,因为孩子从5岁到8岁抽象思维才初步萌芽,和形象思维之间的连贯还没有完全做的很成熟,所以你看到在发达国家做的都是从6岁到8岁采用很多开放式的活动——活动教学,而不是只在书本上学习。什么是活动教学,就是实物和操作结合,这有点像我们幼儿园的主题课,主要就是和实操的东西来结合。这样孩子就可以把符号跟实物能够大量的丰富,最后在慢慢过渡到8岁以后才完全用符号来学习。

主持人:也就说小幼衔接应该是小学去迁就幼儿园,那小学在前几年级的教学模式应当很像幼儿园的模式,让孩子过渡起来没有那么困难。

蔡老师:对,这样才合理,是顺利过渡。不是一下就走到另一个极端,而是中间有一个衔接。

主持人:蔡老师您刚说的这些都是理想状态,对于我们深圳可能大部分的幼儿园来说做的都是幼小衔接,我们在谈幼小衔接时很多家长还在担心很多孩子在大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数学。我们只所以叫幼小衔接是因为考虑到这个升学的顺序,先上幼儿园再上小学这样一个先后顺序。家长到了这个阶段可能会很焦虑,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办,明知我们现在做的这些学习可能不适合孩子现在的身心发展,但是为了他能顺利的进入小学不会产生挫折感,现实让我们不得不这样做。

蔡老师:我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下。其实现在已经有一些小学已经开始这样做了,比如东北师大附小,校长熊梅是留日博士后。她用十年做了一个课题叫开放式教育,他的衔接从小一开始到小三,采用这种小幼衔接的模式来做的,这个课题获得了国家的认可。这是一个好消息,希望越来越多的小学来这样做。不过要是在家里,家长觉得我们要进的小学不一定会这样,我给大家一个指导性的思想,就是家长要尽量丰富孩子这种直观性形象的跟抽象之间的训练,训练的时候不要拿着作业本让孩子只看符号,应该是同时辅导孩子这个符号用实物来给他看,这样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能把符号与实物来结合,从而丰富孩子对符号的理解。下面我从三种主科来解释一下:首先讲数学。

数学不等于计算,一定要清楚这一点。不要给孩子教那种只是算得快的方法,这对孩子基本没好处。有很多家长拼命的让孩子去学珠心算之类,这样做完全是错误的。家长要记住,我们进小学不是完全为了应付考试。我把这个再提高一点,记住我们要教育孩子让他20年后能够在社会有竞争能力,再说大一点——是要让我们国家强大。所以做好教育是爱国的表现,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真的是有本事,我们希望以后老外给我们加工,赚我们的加工费,不要说iphone是我们来加工,是老外来加工我们的什么产品,我们来赚更多的利润。这样我们必须有创造性的人才,创造性的人才必须从我们幼儿园到小学的这个衔接中让孩子对符号的理解能够有更深层次的。这样你就看到在数学里面有计算,就是看谁算得快,这个价值不高。为什么,计算机能取代计算。

数学是什么,严重一点讲它是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如何来理解呢?而我们目前只把他简化为算数了。首先呢,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中的数学跟我们书本上学的数学之间的关系。这个回到前面讲的理论,直观的,很简单,我们三个人坐在一起之间有没有数学呀?有吧,之间的距离就是数学,这种数学影响了什么,影响了我们声音的大小和我之间的亲和度,所以做父母的要把这些全连贯起来,让孩子知道原来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距离、远近、大小、轻重就对孩子产生了一个作用,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张大一点的钞票能买的东西就多一点。这样子就是先有现实的事,然后在概括成为书本上面的数字和算式,如此孩子就能把这些连起来了,而不是单独学习数学知识,而是先有了需要运用数学知识的情景再把它概括成为数学知识。这样孩子就很好理解,这个道理就是让孩子在做中学,先做再学。就像学开车一样,你是先学理论再去学开容易理解理论,还是开过后去学理论容易理解理论。学数学也是一样,现在往往出现小学老师把这个算式与现实的连贯没时间讲,哪有那么多时间一个班几十个孩子,所以小班额很重要的。现在小学可能基本都有四、五十人,老师哪有精力去面面俱到,去把一个算题什么情景这样去说,而且说了情景可能有经验的孩子能理解,一些生活经验不够的孩子还是不能理解。老师举例说这道题就好比你拿多少钱去买东西如何如和,可这个孩子从来没买过东西。所以我们要多给孩子一些生活经验,也就比较容易理解老师举例。老师如果举得不够,那做父母的在孩子回来辅导时不要对孩子说什么看好,努力看,仔细看。这个看不懂就是看不懂,再努力也看不懂的。这个一定要理解,就是要用实物、实际情景来让孩子理解。要是还没进小学之前,比如还有一年时间,就尽量让孩子在生活中注意到身边的数学情景。比如一个杯子轻一点、重一点有什么不一样啊,这个东西多一点和少一点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小孩就知道原来我们生活中数学这么多。其实这个和我们学习是有关系的,因为我们一讲数学大脑中出来的就是数学题、数字,其实这个只是表达数学的一个手段。好像我们之间的距离,近一点、远一点会产生不一样的意义,近和远用什么来表达?就需要用数学的知识来表达。做家长的应该理解到学习应该不是只是学习二手知识,二手知识对孩子是不理解的。孩子需要发展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才能利用抽象符号学习抽象符号,用抽象符号去丰富抽象符号。如果大家有机会参加一个很专业的讲座我再来讲这个,今天不讲因为太专业了。我们还是回到最基本的,父母很多时候不理解,认为学数学就是学习书本上的数学,而不知道是先有身边的数学经验,然后小孩才能够理解到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如何去应用到生活的情景里面,有了生活经验再来理解就容易了。就是说数学要在生活中学习,比如去超市、买菜呀都是学习数学的机会。关于数学我再讲一点,当然不仅针对数学。就是父母不要希望学习总是一帆风顺,不要说总得100分,这其实不是好事。好多父母看到孩子原来总是99,忽然一次70多,就紧张的不得了,其实这才是好事。孩子学习就是要反反复复的,只有经过不会才能学到会,要是每一次都会那叫什么学习呢,没有进步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