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希腊游记:走近众神驻足的蓝白天堂

 抹云阁 2017-03-03


在抵达希腊之前,我脑海中的希腊印象仅仅是一个三面临海,有着数千年灿烂文明的辉煌国度。即使知道它有着“复制天堂”的美誉,却也对此说法颇感不屑一顾:毕竟风景图的参考程度有限,过度被宣传夸大的景点景色早已破坏过大多旅行者们对目的地的憧憬。所以我决定眼见为实,用最直观的感受去领略这片蓝白图景纯粹的美丽。


第一个被揭开神秘面纱的城市,是希腊传说的中心,雅典。她虽然已经发展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却又因为巍峨壮丽的雅典卫城而保留了一份少女神秘内敛的矜持。


在夜晚,城市的霓虹昏昏欲睡,整个城市的喧嚣安静下来的时候,无论从哪个角度抬头向远处眺望,都能看见月光下卫城的轮廓。一根根白色的大理石廊柱,在灯光与繁星的衬托中身披典雅圣洁的白色羽衣,如同智慧女神雅典娜,缄默不语的在亘古的时间长河中守候着她的人民。


从雅典到圣托里尼需要八个小时的船程,但是与蔚蓝海水亲密接触时间总是让人感觉短暂且充满留恋。爱琴海壮阔的海景在航行的过程中徐徐如同一幅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湛蓝的晴空漂浮着几朵白云,阳光照亮每个人的双眸中蕴含的一汪清泉。而海呢,不同以往见过的太平洋、印度洋或者大西洋,或浩瀚、或辽阔,除了让人感觉辽阔舒畅,总感觉缺少点撩拨心弦的某种音律。爱琴海的一望无际,建立在一种温柔之上,这种温柔是天际之边海陆的拥吻,是纯粹的深蓝毫无渐变的直爽魅力。你只能无法自拔的沉醉其中,它逼迫着你与它进行最坦然的对视,你无力转换这唯一的色谱频道。


看惯了这绵延的爱琴海蓝,以至于当圣托里尼远远的出现时,它的蓝顶白墙甚至让人感觉有些许的突兀。但这种不适在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悬崖上蓝白调世界的赞叹。踏足圣托里尼岛,感觉身心都被洒下来的阳光清洗过一边,感觉再没有一个地方,能让人类如此接近初始化的灵魂。



圣托里尼拥有欧洲最悠闲的生活方式,在这里,人们能够真正享受到与世无争的桃源生活。你会不自觉地与这里单纯明晰的安逸同步,在狭长的白色街道上闲散的行走。各种小餐馆、纪念品商店、咖啡馆门挨户对,但你从中穿梭而过时,绝然见不到商人店主热情急切的招徕。希腊人大多喜欢安逸的生活,并且不以金钱为依托。只有潜行街巷深处的各色猫咪,打着哈欠晒太阳的狗狗,以及海浪拍打的声音伴着绿树沙沙作响与你为伴。



妆点圣托里尼的,并不只是蓝与白。最美的落日余晖,为房屋披上多彩的霓裳。这是圣托里尼最美的时刻,最能让人震撼,也最能让人心醉。这时的太阳俨然世界上最神奇的画师,将它的画笔穿透云朵,在蔚蓝的天际勾勒出深蓝、橙色、金色等斑斓的光线,交织变幻着洒向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的Fira小镇,浓墨重彩的涂抹在窗栏鲜花与碧海蓝天,渲染出橙黄色的静谧祥和。从未有一个城市,让我感觉如此安静,好像在落日时分,时间是静止的,这一刻的温情可以持续到地老天荒。


除了橙色金色,还有红与黑。位于圣托里尼南部的阿克罗蒂里红沙滩被誉为全球最性感的二十五个沙滩之一。乍一看被海水吞没的红色沙滩,还会捧起一捧仔细查看,是否这清澈的海水也沾染上了红,但是用手细摸红砂,就会发觉它不会掉色。这些砂石由火山石构成,原本是黑色的,但其中的铁矿石成分经过漫长岁月的氧化呈现出一种怡人的红。也算为圣托里尼这片净土添染一抹鲜明的色彩。


古希腊的历史和神的传说紧密交织,无论是在科学与哲学里,还是在艺术与建筑里,神明的形象总是无处不在。希腊人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和智慧,为心目中的神明做出了最深刻的诠释。而在波罗奔尼萨半岛,古希腊人对神的敬意,就在此地彰显无疑。

 
虽然时过境迁,这里的埃皮达鲁斯古剧场已经仅剩遗迹。但是从地基足以想象出当时宏大的建筑规模。聪明的希腊人,在建造后还为这个剧场施以魔法:站在中心圆上讲话或歌唱,不用任何扩音器,全场都可以听得到音量均衡的歌声。


走在医药之神亚斯克里比翁神殿的神道上,想象公元前五世纪的朝拜者,内心也一定是充满了颤栗和蹑服。于是我也揣摩着他们的心态,怀着敬畏的心重走他们走过的路。古希腊人曾经创造的伟大文明像太阳一般穿透千年的岁月在当下依然熠熠生辉。留给我们的是对历史与现实的考量。


回到雅典,这段行程即将结束,眼前,是挥之不去的神圣的奥林匹亚山,耳边,是奔流着的浪漫爱琴海。我仿佛看到一个充满光芒的身影再向我道别,虽然看不清它的轮廓,却能清晰感受到太阳神阿波罗般如火的热情,聪慧风情的雅典娜女神的智慧。我知道,拥有了这段记忆,今后在钢筋水泥打造的森林中生活的我,只要闭上眼,就会在梦中与众神邂逅,回到这个有着世界彼岸无尽蓝白的世界。这个梦,叫做希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