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一般都带有爱国主义的色彩,并在广泛传唱中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在全世界众多国家的国歌中,我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很具代表性,这首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仁人志士抗日救亡的一个缩影。 抗日救亡运动 既然国歌如此重要,很多人就问了,那以前有没有国歌呢?我国的封建社会持续了两千多年,在古代由于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不太密切,也就没有国歌这个概念。 清朝国乐 但是,到了清末,因为外交的需要,才第一次有了国歌《巩金瓯》。对于这首歌,很多人闻所未闻,小编也是一脸懵逼。其实,巩是巩固的意思,金瓯即金的盆盂,古人常常用其比作疆土之完固。综合来看,《巩金瓯》就是巩固国土的意思。清朝中后期,清廷屡屡割地赔款,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清廷用此歌作为国歌,用意十分明显。我们先来看看歌词: 清朝国歌《巩金瓯》简谱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清政府为何要确定国歌呢?其实,在国歌一事上,清廷文武大臣也是费尽思量。起初,驻英大使曾纪泽有感于西方国歌,便上奏并呈了一部国乐草案《普天乐》,并未得到批准。后来,李鸿章以外交特使的身份,赴西欧和俄罗斯访问,因要在欢迎仪式上演奏国歌,李鸿章情急之中就找来了唐代诗人王建的《宫词》加以改变,并配以家乡安徽庐剧中的“倒七戏”配乐,临时作为国歌。后来,清廷外交事宜多有使用,人们因此颂称为《李中堂乐》。但此歌也未被清廷批准为国歌。后来,清朝官员干脆就用陆军部的军歌《颂龙旗》临时作为国歌。 直到宣统三年(1911年))6月20日,摄政王载沣批准制定国乐,典礼院参照日本、英国国歌的形式制定了国乐《巩金瓯》。10月4日,清政府正式确定将《巩金瓯》作为国歌,并将其写入宪法。由此,《巩金瓯》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法定国歌。 严复 《巩金瓯》出自海军部参谋官、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之手,通篇气势恢弘,词句铿锵,大有顶天立地之感。遗憾的是,《巩金瓯》由禁卫军军官、皇室成员傅侗编曲,曲谱用的却是康熙、乾隆登基时的音乐。从传统乐理来看,曲谱中缺“宫”音,也就是说无“君”。因此,被懂乐理的人称为“亡国之音”。 《巩金瓯》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尽管被写入宪法,只有在重大场合才作为国歌,一般场合只是陆军军乐。 武昌起义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首国歌颁布后仅6天,武昌起义就爆发了。《巩金瓯》也因此寿终正寝无疾而终,成为世界上寿命最短的一首国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