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享·北理工·第56期】董林坤:从不断的挫折中寻找出路——超级大学渣,从北理工到UCB化学工程

 gonewzwind 2017-03-03

基本信息

姓名:董林坤

本科:2012级能源化学工程

GPA:2.89 

排名:23/25

托福:82

GRE:140+168+2.5

奖学金:无 

学生工作经历:

科研、实习等经历:见正文

录取结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化学工程硕士

前言:在常人看来,我属于学渣的超级逆袭。其实,我不喜欢这个定义,因为我从来不认为有什么真正的“逆袭”。在我看来,坚持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一、决定出国前----大一大二的生活

我一直都是一个很特立独行的人,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被别人所支配,影响。刚上大学的时候,我觉得我已经读了12年的书,之前的初高中生活单调乏味,想在上大学之初尝试一些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因此,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在学习方面真是没有什么重视。大一的第一门课的考试,也就是所有学理工科同学统一的课程----微积分的期中考试,我“成功”地考了一个26分出来,刷新了从小到大各类考试的下限。因此,我成了被重点关注的对象,任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等等轮番来找我谈话,要我放弃掉自己的活动来保证学业。虽然期末考试在微积分这门课成功地通过了60+,但是还是在大学第一学期就“收获”了自己的第一门挂科。从此之后,几乎所有课程好的成绩与我无缘。整个大学四年,很多课程我都游离在“60飘过”的边缘。

但是,没有一个好的成绩并不意味着我的大学生活很失败。相反,我在大学期间的课外活动,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首先,我自己组了一个名叫“腊月流火”的校园乐队,在各种活动和场合进行演出。最巅峰的时候,应该算是大二开始,我们乐队成功地登上了大一军训文艺汇演的舞台。不知道今年大四的学弟学妹们,是否还记得你们军训最后一晚的这场演出呢?

(大二期间作为开场乐队给大一军训文艺汇演表演节目)

除了乐队之外,我会在平时做一些兼职工作。由于在良乡,因此收入不多,但是也差不多可以挣到一个月生活费的一半以上。并且在兼职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公司的经验,还是对社会的认识,都收获了很多,而这些在学校内是很难学习到的。与此同时,周末我会去良乡周边乡村的一些地方,给一些学校不太好但是比较上进的孩子进行无偿义务地补课,帮助他们进入到一个相对好的初中或者高中。这一坚持就是近两年,直到大三搬校区离开良乡。

从现在来看,这些经历对我出国的直接关系不大。但是再让我回头100次,我还是会选择去做这些事:因为第一这些都是我真心喜欢做的事。第二这些事情和经历,锻炼出了我很多的“软”能力,而这些软能力在我申请的过程中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比如说,乐队的经历锻炼出我很强的领导力,而去义务给郊区孩子们讲课的经历,又锻炼出了我很好的口才。

 

二、决定出国-----大三

因为我对国外的了解,其实我很早就有出国的想法了。但是,我的英语基础实在是太太太差了。因此在大学前两年,看到很多同学都在忙碌地准备出国,我也觉得完全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如何在英语很差的情况下进行一个“开始”。到了大三,有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跟着家人去美国游玩了一周。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在这一周内我收获到了很重要的两点:第一是我亲眼验证了一些我从书本上对国外的了解,第二是我发现即使英语考试成绩很差,只要有勇气敢张嘴,跟老外的沟通并没有想象中困难。等于是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自己学习英语的信心。从美国回来,我便定下来之后出国的目标了。

万事开头难。从现在回想两年多以前,我当初刚刚决定出国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背景呢?大三才开始准备,对申请毫无了解,挂科n门,英语稀烂,毫无科研经历。如果是一般这样背景的同学,可能会先想办法出去,不管申请到什么样的学校。但是我个人又是一个心气极高的人,我不甘心就读一所比较差的学校,尤其是我一直认为,虽然我的成绩不好,但是我的个人能力不比任何人要差。所以,我从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到了伯克利这样档次的学校。当然,这个目标只敢留在自己心里,因为如果说出去,熟悉我背景的人都会以一种“你是不是疯了”的眼神来看我。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把目标定高,即使达不到,也可以通过努力申请到一所还不错的学校。如果开始就把目标定的较低,那么可能结果会更差。

目标有了,如何开这个头呢?最起码要有了解吧。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对申请出国做了一个全方面的了解,了解的结果非常令人沮丧:几乎没有听说过我这种背景的人能申请到比较好的学校。但是我并没有因此灰心。接下来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全面的申请计划。从现在的结果来看,虽然最终的实施几乎都不是按照这个计划来的,但是这个计划确实给了我初期的方向和指导。当然,那个时候我出国的信念还不是特别坚决,所以由于我个人口才好,我给学而思高中化学兼职老师的岗位投了简历,并且通过了面试。如果当时我不选择出国,可能已经选择了这项工作了。

有了计划和目标之后,剩下的就是执行吧。第一件事,显然是英语。我确实听说过很多同学能用很短的时间考出来一个很满意的英语成绩,但是这个需要很强的英语基础和很好的考试能力。显然这两个都是我不具有的,因此我需要量力而行,给自己定一个比较长期的计划,也就是从那个时候一直学到申请前,直到考出来满意的英语成绩为止。虽然,到最终我的语言考试依然很差,但是已经算是竭尽所能考出来的一个最好的结果了。再有就是虽然之前成绩很差,但是也不能自暴自弃,因此大三之后的课程我下了一些功夫去学习,虽然成绩依然不够理想,但也比之前的好很多了。

总之,大三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折,也是很困难的一个阶段,因为我彻底从一个“活跃的社交份子”变成了“学术达人”,这个转折期相当痛苦。这其中最有意思的事是我有时候会约一些在化学、化工和材料学院的朋友出来聊学术。当我说我要聊学术的时候,大家都以一种看外星人的眼神看我:你吃错药了吗?为什么要聊学术?并且,由于我这个背景申请确实困难太多,所以我果断地决定多延长一年来申请,使自己有更加充分的准备。

 

三、关键的准备阶段——大四

经过了大三的转折,到了大四我几乎已经知道自己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如何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理想。在之前,为了弥补我GPA的低,也为了让我的申请更有竞争力,我有在学校老师的课题组做过一段科研,并且有着不错的结果。不过,国外学校和教授更加看重学术背景的多样性。因此,我在大四的时候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探索自己未知的学术领域,使自己的学术背景更加多样化。在化工领域,传统化工相对来说已经逐渐没落,但是有一项技术在传统化工中却显得很有活力和新颖-----微反应器领域。在这个领域,清华大学的骆广生教授算是中国的第一人。所以,我决定申请去他的课题组完成我的毕业设计。跨校做毕设,去一个自己陌生的领域,并且还是以我这样的身份。这真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开始的准备中,我读完了微反应器唯一一本中文专著,并且写了8页A4纸的总结,这个总结深深地打动了骆教授。在大四的上学期,我们专业依然有着7门课程,所以我几乎每天都需要从清华到北理工跑一个来回,即使是12月、1月的寒冬天气也不例外。除此之外,我还得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英语。

不过这些付出在后面证明都是值得的。在清华做了一段时间的科研之后,我开始继续思考下一步的走向。取得一个高的GPA需要3年半时间的不懈努力,而我既然成绩低又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了,有什么方法可以最高效、快速地让人家在我这么低的情况下考虑我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去美国,让这些教授跟我有面对面的接触甚至数月的相处,真正认识我个人的优点而尽量地忽略我个人的GPA。所以,我做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决定:去美国做暑期科研。而申请暑期科研的基础,就是我在国内做的两段还不错的科研。由于我个人的成绩,无法得到北理工任何一个项目的考虑,所以只能自己跟教授发邮件申请。申请暑期科研的过程非常的艰难和充满戏剧性。

开始的时候,我像没头苍蝇一样,发了上百封的套磁信。其实在三月下旬的时候,我拿到了很好的机会:一个耶鲁大学刚刚入职的华人助理教授给了我暑期科研的机会,并且给我足够大的时间自由度。当时还闹出了一个笑话,就是我为了这个回北理工办理在读证明,结果被人以讹传讹说我被耶鲁大学录取了,风传一时。当时拿到这个机会我欣喜若狂,结果最终因为一些耶鲁大学校规的手续我没能办成,因此没有能够成行。那个时候正好是去年的4月份,算是我的低谷期了,祸不单行的是我还在当时生病了。申请暑期科研的不顺利并没有真正打击到我,我转换了自己的思路:既然科研不行,就申请比科研容易的暑期课程吧,争取暑期课程拿到一个好的成绩,也算是对GPA低的弥补。在综合了一些学校的情况之后,我选择了去伯克利读暑期课程。敲定了暑期课程,我开始只在伯克利这个学校的范围内申请暑期科研。伯克利化学、化工、材料三个学院的教授,凡是跟我之前做过科研沾点边的,我全都反反复复发了两遍以上的邮件。这其中,材料学院有一个特别牛的做金属腐蚀和电化学的老教授,曾经被诺贝尔化学奖提名,对我的背景比较感兴趣,一直跟我保持着联系,但是开始并没有给我机会。我当时的想法也很简单:有科研就做,没科研就好好上课,体验生活。这个事一直拖到了5月份,老爷子突然之间跟我说他组里面有学生暑期要离开,有了位置,问我是否愿意在上课间隙做科研。拿到了这个机会,给我的感觉真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伯克利的暑期课程6月20号开课,于是我在6月17号提交完毕设论文之后,连毕业照都没来得及拍,6月18号就上了飞往旧金山的飞机。

(全部是我自己手工制作的微通道)

 

四、充满挑战的生活——伯克利暑校的两个月

从现在来看,这短短的两个月暑校经历成为了我申请最决定性的因素,也是整个申请周期中最辛苦的一段时间。我在当地时间的18号到了旧金山,20号开始上课,什么都没有准备好,连时差都还没有倒过来。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上课了,这也是每一个最开始留学的同学遇到的第一个困难:不适应上课的节奏,听不懂教授在说什么。并且我这次是带着强烈的“我要拿一个好成绩”的目的来的,自然压力更大。第二个困难,在于我开始无法取得实验室的准入权:美国大学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还是非常严格的,需要办理很多道手续才能进入,但是暑假人少效率低,我用了接近1个月才办妥手续。第三个困难是最严重的,就是我本身短期科研是要给一个爱沙尼亚的博士后师兄当助手,结果不仅在我去的时候导师不在实验室(老爷子已经半退休了,全世界旅游讲学),爱沙尼亚师兄也不在(也就是他不在,实验室才有了空位置,才给的我机会),我等于直接去一个陌生的课题组,在没有人辅导的情况下来进行实验。不过,这里的条件真心的好。在最焦虑的时候,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帮我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首先是在课堂上,虽然上课很多东西听不懂,但是教授和助教人都非常的nice,会耐心地帮我解答每一个问题。我也抓住每一次office hour,去找他们聊天,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寻求各种可能的帮助。课下的作业,我和美国的同学互相帮助(我的问题在于很多题目理解不了意思,他们的问题在于数学能力确实有些人不那么好),完成好了每一次作业。最终,我跟教授和助教都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两门课程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比起在北理工的GPA更是天壤之别)。在课题组里面,虽然导师和带我的师兄都不在,但是他们会很认真地用视频和email对我进行详细的指导,具体的实验操作,实验室里面的几个中国人师兄帮了我的大忙。在后一个月,因为上课的内容和节奏我已经很熟悉,所以我用了很多天整天整天地泡在实验室里面,有好几次整个材料系的大楼里面就剩我一个人了。最终,短短的两个月里面,我得到了伯克利两门还不错的课程成绩,一段科研经历,以及两个教授(一个是科研的大牛老爷子,另一个是给我上其中一门课,劳伦斯国家实验室的教授)的强力推荐信!这两封推荐信是我整个申请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我以特别低的硬条件背景被破格录取的核心点。在整个过程中,即使是用英文,我也大大地发挥了自己口才好的优势,在接触机会很少的情况下,把握住仅有的机会得到了教授的认可。

除了在校内的学习和科研,我在课余时间一共见到过10个以上的教授,见教授的目的主要是寻找跟教授之后读博士的机会(虽然我最终并未选择去读博士),见教授的理由就是希望得到机会并且分享自己曾经做过的科研成果。我做过的科研其实并不算出色,但是口才好的特点再一次帮了我的大忙。从第三周开始,我专程去洛杉矶见了Caltech的一个博士后(他已经被MIT聘为助理教授)以及UCLA的一个教授。回到了旧金山,我见了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录取委员会成员。剩下的几乎都是伯克利自己的教授了。其中最有意义的是我见到了化工系的系主任,他跟我讲了伯克利招生的一些规则,建议我不要来申请博士而是申请硕士,当然申请硕士也符合我自己的职业规划。在这个之后,我查到了伯克利化工系的硕士项目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PDP(Product Development Program),并且有一个专门的执行官,于是我再次发邮件见到了这个执行官,向他了解招生规则。在短短的20分钟会面当中,他给我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如果你的成绩不是太好,我们会着重看你的实习经历以及推荐信!这个信息太重要了,这个等于是来自官方宣布我这个GPA的学生是有机会申请到的,我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同时,他给我介绍了这个项目的培养目的以及项目设置,听完之后感觉自己茅塞顿开,这个项目太合适了,完全符合自己的毕业之后的职业规划!于是,8月份我踏上了回国的旅程,进行申请前最后的准备。

(在伯克利与湾区的生活)

五、最后的准备——-拿到offer

回国之后的经历,其实也没什么可以大书特书的经历了,主要也就是听对方的建议去找了个相关实习,然后因为英语太差辞掉了实习,全力以赴学习英语,然后一次又一次地考不好,硬着头皮申请,最终在焦虑中拿到最理想学校的offer。其实,有前面的经历铺底,如果有一个过关的英语成绩,我觉得自己被伯克利录取的几率还是相当大的。但只可惜没有拿到一个过关的英语成绩,所以在申请的过程中,依然充满着焦虑与不自信。我拿到这个offer的时间是2月14号,拿到这个的前两天我还去考了一次GRE,成绩依然不够理想。最终拿到自己的dream offer,可以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为英语成绩较差,所以我目前只申请了四所学校,其中伯克利以及东北大学给我发了offer,另外两所学校结果还在等待当中,但是我已经不打算再做选择,毕竟这个是我的first choice。

 

六、寄语与后续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