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联入门第一讲尘封记忆撰稿

 拜书为师 2017-03-03
成联入门  第一讲   尘封记忆撰稿

      当大家基本掌握了平仄,掌握了对仗,掌握了对联六要素,并能熟练完成对句的时候,成联就成了横在大家脚下的一根门槛。跨过去,还是止步不前,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接下来的讲座,我们就来谈谈如何跨越这道门槛。
      首先我们有必要搞清楚成联与对句的区别。
对句,是在两个人合作的基础之上,创作出来的作品。好的对句,就是一个初具规模的对联。
      成联,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对联作品。在具备对句的一切艺术特点之外,还带有作者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以及个人艺术特点。
      对句是要在出句的范围内进行创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出句的影响以及约束,并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境界与艺术才华。
      最重要的一点是,出句往往没有特别明确的方向,随意性很大。而对句呢,则相应地会比较发散,更加飘忽不定。两者相加,经常会出现茫然不知所云的情况。
      成联则是有着明确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指向。在能够充分表达主题的前提下,作者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完整的艺术创作。
      相对于对句而言,成联其实并不是更有难度,而是写作的空间更加开阔,创作的技法更加自由,艺术的表现更加成熟。
      我们知道,所谓的成联大致分为1.实用联——春联。2.专用联——挽联,寿联,婚联,喜联,行业联,座右铭联等3.交际联——赠联,题答联。还有一大部分用于道观,庙宇,风景,名胜,学堂,官署等等的题署联。
那么当你面对一个对联题目的时候,究竟应该如何下笔呢?

      一:整合资料:
      充分收集,认真整理,详加分析一切与题目有关的资料。尽可能去伪存真。了解所题写对象的详尽资料很重要。这将直接影响你对所题写对象的判断以及依照判断所得出的结论。
      收集资料的时候,范围不妨扩大,眼界不妨放宽。举个例子:比如说题写一处名楼,那么在了解了它的建筑年代,建筑背景,地理要素,历史文化,社会功能,以及荣誉兴衰之外,不妨再多了解一些与之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风流逸事,诗文作品,风俗民情。除此之外,再找一些与之类似的名楼,做一下横向的纵向的比较。 比如题记一个历史事件,那么在阅读了事件本身的起因,过程,结果以及历史影响以外,不妨再找一些与之相似的历史事件,与之做一下比较。
      有一点需要重点提出的是,收集资料的时候,应该作一个简单的笔记。尤其是一些有特定意义的时间,地点,人名,地名,建筑的面积,高度,河流山川的长度,人物的官职,字号,以及一些与之相关的优美诗句。特别是一些适合对仗的词语,更不能随意放过。这些对接下来的写作会有很大帮助。
      二:基本立意:
      建立在充分阅读,理解,以及思考之后的基本立意。也就是说,你要决定你到底想写什么,向哪个方向写。褒贬毁誉。
      我们知道,大家面对同一件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是由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造成的。也正因为如此,面对同一题材,才会有五彩缤纷,面貌各异的作品出现。所以基本立意方面,自由度是很大的。无论你有怎样的观点都无所谓,只要在接下来的写作中你能够自圆其说,让人觉得信服,那就是一副成功的作品。

      三:初步构架:
      有了基本的立意之后,就要在基本立意的前提下,对上下联的写作角度进行分析谋划了。上联着重于哪个角度?下联着重于哪个角度?我们知道,对联的上下联无非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比如写景观,你可以一比写历史人文,一比写山水楼台。写人物,你可以一比写文化成就,一比写道德情操。当然,视野不必太过局限,比如清联三百的第一联:
西湖龙井 张 岱 
夜壑泉归,渥洼能致千岩雨;
晓堂龙出,崖石皆为一片云。  开宗明义,一个夜,一个晓,两个字就定下了基调。夜晚的景色,白天的景色,分而述之。

比如:

拂水山庄 柳如是
浅深流水琴中听;
远近青山画里看。        上比摹声下比状景。一个琴字,一个画字,各自分明。

      四:细化构思,形成文字。
      有了基本的立意,有了上下联基本的构架,接下来就需要用你的文字,把你的立意表达出来。那么,文字从哪里来?
这时候,你先前所作的阅读笔记就派上了用场。

      这里我用我写过的一副对联来做一下具体的演示。

洪秀全:
后朱洪武五百年再战乾坤,恨匈奴未灭,忍看中华沦左衽;
与孙逸仙一江水岂分首尾,倡天下为公,元知南粤有先型。

      洪秀全这个人物,可以说大家都有一些了解。那么真正要写一段关于洪秀全的文字,普通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我也是详尽阅读了有关洪秀全的一切资料。那么面对洪秀全这个人的资料,是需要一定程度的鉴别真伪的能力的。因为洪秀全是一个失败者,他的历史是被胜利者所书写的。
      所以我的着眼点不在于纠结细节。而是放眼高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政治人物,无非是如何评价他对他那个时代的影响,对他所作事迹的评价。以及他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他对后世革命的影响,也就是他的政治遗产。
可以肯定地说,我这个对联里几乎所有的文字,都出自于我对洪秀全资料的阅读笔记。我的基本立意也出自于阅读理解。
      我对洪秀全这个人还是持肯定观点的。不论他后来如何腐朽没落,如何一败涂地,我们始终要知道他金田起义的初衷,还是要推翻腐朽的满清统治,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政治纲领,并颁布了《田产田亩制度》。这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上,封建造反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是有别于其它农民起义的。
      所以我的基本立意就是褒扬为主。
      上下联分写他的革命事迹以及政治遗产。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细化构思。

      要写洪秀全的事迹,就不可避免地要写到金田起义的原因,以及他最后的失败。那么一句话就忽然浮现出来“孔子《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洪秀全之所以造反,是不是也不想我中华沦于左衽呢?他的资料中有驱除鞑虏的口号,在祭拜朱元璋的祭文里也表现了恢复中华这一意愿。那么上联的结句就有了。忍看中华沦左衽。(这里忍看,古汉语里是不忍看的意思)。

      至于下联的由来其实也很简单。在资料阅读中,我知道,孙中山是洪秀全的广东老乡。而且孙中山也继承并发展了洪秀全的 天下为公 这一政治理念。那么对于孙中山而言,洪秀全就是他的先辈楷模,对于洪秀全而言,孙中山就是他政治上的继承人。 所以又有了“元知南粤有先型”这一结语。

      是不是有了两个结语就是对联了呢?当然不是,两个结语虽然不错,但是孤零零放在那里,还是显得生硬,没有说服力。
      那么接下来的过程,就是回顾我的结语如何得来,并将之演绎成文字的过程。

      前面我们说过。通过阅读资料,也作了一些笔记。从中知道了洪秀全与朱元璋,与孙中山的渊源。那么用这两人来作为衬托,是很能抬高洪秀全的形象的。也很巧,记得前人有一句话说“五百年必出英雄”。我还特意去查了下洪秀全与朱元璋的生平年代,果然是四百几十年,差不多五百年的样子。那么首句就有了。下联的首句也是这样。而且因为有上联的句子,下联首句几乎就像对句一样容易。当然前提是我在资料中了解到,孙中山和洪秀全都是珠江流域人。下比第二份句,其实是在有了结句之前就有了的,因为结句就是因为“天下为公”这句话而来的。
      所以下联的产生,比上联要容易些。这时候上联还缺中间分句。 其间我换过几个句子,都不是很满意。最后忽然联想到一位汉家英雄,霍去病的一句话,“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于是换了进去。这已经是几天以后的事情了。

      当然写到这里的时候,文字还不完全是最后作品的样子,还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是这时候的对联,已经是初具规模了。所剩下的,就是最后一步。

      五:精细打磨,精益求精。

      当对联已经初具规模的时候,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大声地朗读你的作品,有感情地,抑扬顿挫地朗读。从中发现不足的地方。比如句子的流畅度,语句是否通顺。句子转折递进的地方是否合理。领字的运用是否恰当,一些细微的对仗是否精细,句子平仄的变化是否符合规则。句脚的平仄交替是否和谐。

      找到问题,并不断修改,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


      以上这些,就是成联写作的基本步骤。当然,这些只是解决了如何写一个合格的对联的问题。我们知道,一个对联应该是符合联律通则的,但是,符合联律通则的对联,也未必都是好的对联。

      那么如何跨越由合格对联到好的对联这一门槛呢?下一讲我们会谈到这个问题。

联都网http://www./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1428&extra=page=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