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作法丨成联创作心得

 昵称29604659 2020-06-24
有关成联创作,古人总结了好多方法,在这里我只想结合我创作成联时的思考过程,谈一下对成联创作中涉及到的几个要素的感受。
在创作成联的过程中,一般是从先到后涉及到以下几个要素:一、审题。二、切题。三、立意。四、架构。五、对仗。六、气脉。七、总览。基本上这七个步骤完成了,一副联也就算写好了。
下面我就依据实例分别对以上七步进行一下阐述。


1
审 题
审题,其实就是看所写题目的类型。这牵扯到对联的分类了。有关对联分类可以参考《对联入门》、《闲话写对联》等书的介绍。
以我自己的理解,从大类上分,对联一般分应用类和文学类。所谓应用类包括春联、喜联、贺联、挽联、赠联、寿联、书房联、亭台楼阁悬挂联等等,文学类包括抒情联、咏物联、游记联等等。
当然分类只是一个叫法,并不是说应用类的对联就不文学了,文学类的对联就没有价值了。只是为了好让大家理解。
比如说同样是写亭台楼阁联,我把它分为悬挂联和游记联两个种类,这其实就是从审题的角度看的。比如同样是一个楼阁,如果是有人邀请你写一幅联用来悬挂的,那么写法可能跟单纯的就是你去游览了一番后回来写个联来表达一下心情是不一样的。
我举个例子:

扫叶楼
此处好修身养性,但愿茗常新,叶常扫;
其人多佛眼慧心,一如花不语,水不忙。

太湖
水连天大梦千年,醒来几月?
谁与我扁舟一叶,钓尽余生。


这两副联都是我写的。从其写法上看,第一幅适合挂在扫叶楼上,而第二副就不太适合挂在太湖公园门口了。因为第二副里面太“有我”了,表达的是我自己的心情。

所以,审题很重要,跟我们写作文写诗词一样,看到题目,首先分析它是哪一类型,类型确定了,我们才能往下进行。

2
切 题
审完题以后,就要考虑切题的事了。我怎么写,从哪方面去切入到所要写的题目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因为不同类型的联,切题可用的点不一样。比如说,写寿联,就是说祝人寿辰的,一般是从时间、人物关系、地点、岁数等等这些方面去切,那么到底是选哪几个方面,就要看你自己掌握的素材或者是你觉得那些方面比较有可写之处了。

举个例子:

贺卷子生日
生与吾同年,三月十月,春华秋实原应贺;
物沾人寿气,杏花桃花,燕地京城一并开。


这副联,我祝贺卷子生日,就切了时间、时令以及我与被赠者的地理位置、生日的时间不同等关系安排成联。

祝康永恒寿
情融抱犊山,咏竹吟梅,风物于斯滋笔健;
寿祝齐天乐,康恒福永,人生若此胜仙多。


这副联切了被赠者的所在地以及他本人的爱好等,并且还无意中嵌入了作者的名字。

跟祝寿联一样,婚联、贺联、赠联、挽联等涉及到人物的联,都是这种切法。具体怎么切,当然还要联系到后面的一些步骤集体发力。

再举个单纯写人物的例子:

林徽因
西湖水可拟其魂,晴雨烟云,清奇岂足一人懂;
四月天常萦吾梦,才情桀骜,寂寞或然千古同。


关于林徽因本人,所知不多,所以只是根据其感情生活以及她的家乡和性格特点等去切题。林徽因一生中经历好几段感情,而她出生在杭州,所以我根据这个内容,安排了上联;下联从她的著作《你是人间四月天》切入而成文。

涉及到人物的联,切题大概就是这样。而涉及到名胜风景的,切题点大概有:风景本身、周边景色、名胜所涉及到的人物、事件或者历史、名胜所在地等,还可以拉来别的风景名胜或者人物等作衬。

举个例子:

岩泉禅寺千手观音殿
无量劫诚心可渡,若众秉慈怀,何劳我千手千眼;
有情天万物皆修,须先空色象,再赏此一岩一泉。


这个联,我对这个观音殿所知不多,所以仅从那个千手观音还有禅寺里的岩泉二物切入了进去,结合佛家的一些内容,完成此联。

莫愁湖
距秦淮数里之遥,脂粉不相沾,千秋独守愁中静;
与玄武隔山而卧,功名难以近,一样平分雨后春。


这个联,题莫愁湖,结合到了湖的历史传说,并且拉来了地理位置上跟它有关系的两个景物秦淮河和玄武湖作衬,结合它们各自的历史,做了对比,完成此联。

岳麓书院
岳麓风清,依山桃李秋为实;
湘江水活,问渡朱张夜有舟。

这个书院,切题点找的是书院所在的地点:岳麓山上、湘江水边,以及书院本身的特点和历史。


3
立 意
找到切题点以后,就要考虑立意了。立意这件事,是一个比较难把握的东西,并不是你想好立意是啥就能够实现,因为立意是一个虚的东西,其实就相当于我们写作文的“中心思想”。而不同之处在于,写作文你可以洋洋洒洒写好多,稍微偏一点还可以拉回来到中心思想上。而写联本来就两行内容,几句话,要求字字不废,并不好把握。只有结合了切入点、架构、气脉、对仗等等这一些因素,才能实现立意的表达。也就是说,所有的其他要素都是为立意服务的。
因此,一开始考虑立意,并不用考虑的太细,只要大致确定一个方向就行。你认为你写这个联是要表达一个什么观点,是褒扬还是贬损,是出奇制胜还是稳中求胜,是针砭时弊还是单纯怀古,等等。大致确定好立意,然后就开始动笔写,在写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对仗、架构等等,最后完成联作。

举个例子:

赠来者
山水契坦荡心怀,是仁者,亦智者;
人生有寻常风雨,既来之,则安之。


这副联是题赠联。我一开始写的时候并不确定到底要写什么内容,大致的方向就是赠给对方表达一种感情所在。而根据来者的性格特点,他是比较淡然的一个人,就不好写一些奇怪的东西了。而根据他的名字,我想到一句,既来之,则安之。然后从这两句古句生发出去,结合总体的立意,就有了这副联。

项羽
惜将军久矣,想当年名成巨鹿、力破彭城,直笑傲群雄,岂料头颅抛垓下;
若父老知之,曾一度火炬秦宫、坑埋降卒,纵踌躇满志,亦无面目过江东。


再比如这副联,这副联是当时中楹比赛的一个题目。我为了写这副联,看了一本关于项羽的书《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看完后,心里就想到一个立意,就是项羽的本质,到底是一个霸王还是一个暴君,分析起来其实他有功也有过。我就根据这点,想到对其有褒有贬的立意,应该是比较全面的评价吧。

崖山海战
悲九州多难文明,百千番绝处逢生,慨叹崖山非劫尾;
造三杰不惟时势,十万众昂然赴死,兹知正气有源头。


崖山海战。看了资料以后,觉得这个题目因为涉及到的历史含义比较严肃宏大,所以不宜剑走偏锋,于是我选择了稳中求胜,首先想到了结句那一句,所谓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那些英雄之所以是英雄,不惟时势所造,还有人民的成全。

总体来说,一个好的立意,是建立在你对所题对象熟悉了解的前提下,当然也要动用自己的思考,要保证能做到自圆其说,这样写出来以后才可能说服自己,打动别人。


4
架 构
5
对 仗
6
气 脉
这三个要素可以放在一起说。在心里基本想好了切入点,大致考虑好立意后,就要动手写联了。到底从哪里入手?这个也因人而异,因联而异。比如我,我一般是先根据前面的思考,想到一两个句子,然后根据句子,再去补充完整上联或者下联的整句话。这个过程中,就涉及到句式的安排。通过补充,把一句话扩展成一个完整的句式。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对联的“对仗”这个特点,去考虑另一半(上联或者下联)的内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要时不时地调整字句、结构、对仗、立意、切入点的选择等等。
架构和对仗都是在写的过程中要随手考虑和调整的。而气脉,就如同写诗的“起承转合”一样,这要分别体现在上下联中,同时也要体现在上下联的转换和联系中。在写的时候,要让你的联写出来不能是顺口溜,也不能艰涩难懂,要读着顺畅,但又不能一顺到底。要有起有伏,有收有放,有因有果。气脉的把握,也是贯穿在你成联的整个过程中。
在这个过程中,立意和切入点都只能是微调,不能偏离你一开始确定的基调,因为如果偏离了,那么你就等于是在进行一个不同的创作了。在这些内容都调好以后,达到一个平衡了,基本联的雏形就出来了。有的时候,可能你找不到一个好的句式来表达,或者你的词汇量不足以让你达到表意的完整,达不到对仗的工稳,那么这个时候,可能你就得考虑更改立意了。如果是这样,基本就表示你刚才的努力都作废了,算是重新另起炉灶。

举个例子:

秋游植物园
循桃花旧迹而来,疑秋风雨后,春归山外碧云寺;
问芹圃笔耕之所,从落日桥边,路转溪头黄叶村。


这副联,我一开始写的时候,就是想到了碧云寺和黄叶村两个景点,它们都在植物园里,而且对仗很好。那么根据这两点,就安排上下联的内容。黄叶村好扩展一些,因为它是曹雪芹的故居,于是我根据这个就写了下联。那么上联呢?根据对仗、内容等等,慢慢往外扩展,就有了上联的内容。大致写完后,比较满意的是两个结句。而中间的秋风雨后,完全是为了跟落日桥边对仗,总体来说还是有些瑕疵。第一句为了对仗的效果,我只好用了曹雪芹的号“芹圃”来对“桃花”,还算不错,但是后面“笔耕”对“旧迹”不甚理想。不过我调整到最后,这已经是我能力范围内能达到的最好的效果了,于是就这样了。

武侯祠
竹外邻汉昭烈陵园,君臣对望千秋,堪怜两表酬三顾;
祠前有岳将军手笔,文武相知异代,怅恨孤忠泪满襟。


这个联,是我去游了武侯祠以后回来写的。一开始我就想拉人作衬,分别就是上下联第一句的内容。然后根据这两个内容往外扩展,上联很快就出来了。下联第二句内容和对仗的也很好,但是最后一句我纠结了好半天,因为上联的“堪怜两表酬三顾”,两个数词太难对了。我一开始写的是“可叹一生无二心”,这样对是对上了,但是总觉得太干巴了,不满意。但是又想不出别的好的,到后来这句,是浪子帮我想的。内容上更加饱满了,但是对仗却变得模糊了一些。但是权衡再三,为了整体立意的表达,我还是选择了“怅恨孤忠泪满襟”。

甲秀楼
楼乃千古佳人,得南明一水、静以相偎,共伴鳌头待知己;
我原九州过客,看远近诸峰、呼之或出,欲携云外隐仙踪。


这个联,总体的立意我很快就想出来的,而且大部分句子都写出来了,唯有中间两句的对仗,思考了半天。下联“远近诸峰”对“南明一水”稍微有些不满意,但实在想不出好的来对“南明”了,而且这样语义是最通顺的,于是就保留了。而后面按理应该是“呼之欲出”,如果用“欲”字,就跟我后面句的“欲”冲突了,而最后一句我实在想不出别的字来代替“欲”了,只好把前面那个改成了“或出”,读起来总不如“呼之欲出”舒服。不过也实在没办法。


7
纵 览
根据上面的步骤写完联以后,一定要多读几遍。读的过程就是检查架构、气脉、对仗、立意等有哪些不顺的地方。联读起来一定要顺畅、同时也要有顿挫,所谓顺而不滑。用语用词一定要保持风格一致,千万不能有的很白话有的很文言。立意一定要统一,不能自相矛盾,也不能上下联说的一模一样,那就是合掌了。同时,联的前后一定要有照应,前面提出的问题后面一定要有呼应。要保证没有句子是废话,也要保证意思是完整的表达。多读几遍,把自己认为存在的问题修改好以后,那么这副联作就算完成了。
上述心得作者为一脉花香,中国楹联论坛管理。插图为中国楹联论坛版主深深所拍摄。




以下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