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楹联名家谈楹联写作

 雁群 2011-10-16
一、卜用可(可儿)
 
                           获奖之路:于稳切中求变化  向平实处觅新奇

  蒙《对联》杂志社北京编辑部青眼,邀约我写篇获奖之路的文章,有点受宠若惊,又有点惶恐。想自己虽也获过几次奖,但运气成分居多,又才参加征联几个月而已,能有多少创作经验嘛,想想就和朋友们交流下写联时的感受吧,希望能获得朋友们的指点。

  刚参加征联那个月,就获得了三门峡的市联一等奖,当时真叫一个激动,主要是这个奖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又是处女奖,至今印象深刻,那我先说说写这个联的一些思路吧。

我写联的第一步是先查资料,这点估计大家都这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于是“百度”三门峡,把资料反反复复地看,心中对它的历史地况包括特产等等都有了个大致的了解。现在材料在手,如何组装呢?总要有所取舍,取什么,舍什么,这就在各人了。

我想一个城市如一大厦一样,它的高度和外延以及稳固性,往往取决于它的根基的深度和广度。而这所谓的根基是一个城市的历史、人文、地质、地貌以及政策、法规,这些都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内涵和发展前景。

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决定从两方面来写,先写它隐形的“根基”,再写在此“根基”上矗立起来的“大厦”的现状。

于是有了起句:“数千年地脉雄浑”,先从时间上引出它的深远,然后铺陈它的独特的地理位置:“看近领长安之盛,毗接洛阳之伟,遥承华岳之奇”。当然这些拉来陪衬的其他城市或者山水,也要有讲究,最好也是著名和有厚重人文的,这样才起到烘托作用。接着就引出它历史上的著名的事件和历史人物,于是有了后面的轩辕、老子等等。

下联就自然要回到当下,方方面面太多,一联不可能详尽叙述,所以只能概括了写。我用三句话,总括了它的工商、农林、科教的现状,顺势引出它的市容市貌。

大致的框架搭起来,剩下的就是语言的组织了,这些大家各有手段,我只说说我对于结句的安排。

其实在起初看资料的时候,当我看到黄河绕城而过,又看到每年有白天鹅来该地栖息时,我就决定,把黄河和白天鹅拿来对仗,一来颜色词可以相对,二来一厚重一轻灵。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经过三门峡,三门峡也一直对她引以为傲。所以起初就决定把黄河放在上联压轴,让这座城市,在黄河的滔滔壮阔中厚重而雄壮;下联相对地,就让这座城市,在白天鹅的翩翩起舞中,优雅而美丽。

其间也有一些小细节的打磨,比如写它的各行各业时,几个词的选取,“鹏翼,虎势,鸿图”这些在恰切表达意境的同时,会让句子变得更工整。

最后整联的定稿是这样的:

数千年地脉雄浑,看近领长安之盛,毗接洛阳之伟,遥承华岳之奇,浩浩煌煌,引轩辕行祭,达摩说法,老子著书,更几多墨客骚人,逸兴遄飞,击节瞰黄河滚滚抱城至;

  两万里春风鼓荡,喜工商鹏翼正舒,农林虎势正添,科教鸿图正展,隆隆郁郁,伴园圃花红,楼阁月明,山川水碧,迎遐迩高朋胜友,金杯频举,醉心听白鸟翩翩绕膝吟。

同样地,另一副写山西孝义的联,也获得了一等奖,不同于写三门峡的是,这联不长,只三个分
句:

问古邑人文何厚?将史书缓缓翻开,孝为注脚;

叹今时事业之兴,循大道悠悠探去,义是源头。

孝义市就是因历史上的孝子之孝,猛虎之义而得名,这两点成了这个城市的灵魂,它对于一座城市和城市人民的陶钧,也渐渐脱离了单纯的孝和义,而赋予了更多更广的内涵。很自然地,我想到了人文 ,想到了事业,这就和一个人的内在和外表一样,一个城市也要内外兼修,方能有持久的魅力。

而这联,我引以为傲的是结句两词的对仗,“注脚”和“源头”。

注脚,往往用于文字注解、解释。为了让这个词用得更合理,于是有了中间分句的“史书”,而史书也恰好侧面地反映了“孝”之一德,在这座城市的源远流长。

同样地,下联为了引出“源头”一词,而用了“大道”,在用大道这个词时,还是斟酌了一番的,一要考虑到和“史书”的对仗,二要照应前面的“事业”和后面的“源头”,最后决定用了“大道”这个词,因为“义”本身就是人间正道。

另有一联,虽只获得二等奖,但却是我自己喜欢的对联之一,也拿来说两句吧。

这是写湖北钟祥市的长寿之乡的。看资料钟祥历史上曾有某朝皇帝立都于此(具体哪个皇帝记不清了),并留有陵寝。资料分析,其地山水天然、清秀,无污染,含特殊矿物质,这些是长寿的外因;又因傍山水而居,远离喧嚣,故而其地人多淳朴无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怡然自得,这些是长寿的内因。而事实上,那儿人的确长寿,百岁以上人不足为奇,且过了百岁依然精神矍铄的也不在少数,实令人惊诧。

有了这些资料,写作角度也有了,就从内外两个因入笔,本来这两因对于长寿,就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这联最后成形是这样的:

聚帝王之气,钟山水之灵,卜宝地而居,祥也!瑞也!

得仁爱之风,享逍遥之乐,指寿眉以问,人乎?仙乎?

我自己所以喜欢,是喜欢这联的句式,同时应主办方要求,在其中暗嵌了“钟祥”二字。

参加征联到现在差不多快一年了,开始时的确很懵懂。没参加征联前,也写对联,但那些都是信手之作,自己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为了新奇,经常会剑走偏锋,选一些很窄的点入笔。语言也偏好古朴,时不时地弄点典故。参加征联后,留意那些获奖对联,发觉征联的确有不同于我们平时的写法。立意稳切,用语精准,行文大方,这些是很多获奖联的共性。同时要在大量的参赛联中脱颖而出,还得有自己的亮点,或发别人未发之机,或通过多变的句式,出众的文采来吸引别人。当然说着容易,做着很难,这需要学力和才力,而我深知自己这些都差很远,惟有静下心来,继续学习,尽量缩短和真正大家之间的差距,也希望能得到更多朋友的指点和帮助,好使自己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最后再次感谢《对联》杂志社北京编辑部的厚爱,也祝所有的朋友联艺精进,获奖多多。

 

二、吕可夫

  (一)以新奇制胜 仗雅切生根

  《对联》杂志编辑朋友约我谈谈学联和写联的体会,我还真有点惶恐,虽然喜欢古典文学,但学联较晚,体会肤浅。恭敬不如从命,权且勉为其难吧。

我2005年开始学联,经过几年的努力,有了一点收获,偶尔也在全国一些征联中获奖。回顾学联的过程,我的体会就是“三多”:多看,多悟,多写,别无蹊径。多看就是看书看对联,学理论,学规矩,学技巧。多悟就是反复思考,特别是对联的赏析,要能想到人家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多写就不用赘言了,联是写出来的,熟能生巧,不练是万万不成的。至于写联的体会,我引自己的一副获奖联为例,以抛砖引玉。

2007年,山东梁山县举办“水浒杯”海内外征联。我题“宋江井”的七言联“一眼石泉沉日月;几瓢天露洗江山”获得一等奖,并被中国楹联学会孟繁锦会长以隶书赋翰,收入《梁山联苑》一书的扉页。

一副小小的七言联,能从海内外13850副应征联中脱颖而出,评委们怎样考虑,我不得而知,只能说说自己构思与撰制的过程。

说到水浒,提起梁山,八百里水泊烟波浩淼,一百零八将鲜活生动,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这次征联活动中,主办方提供了15个景点的素材和题材,供参赛者选择和参考。俗话说,“画鬼易,画人难”,熟悉的题材最难写,难就难在出新。水浒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而宋江井本就是个不起眼的小景点,比起水泊梁山、忠义堂、梁山县等大景点和大题材,撰制难度就更大了。要想出彩,使人一看就眼睛为之一亮,我认为必须把握两个要点:一是切题,二是出新。切题就是与所写对象密隼合缝,如生铁铸成,不可移易。出新就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独特之见,不用套话陈言。

关于宋江井的资料介绍,只有简单50个字:“又称英雄井(现存),为宋江领导好汉们在主峰岩石上人工开凿而成,是义军日常餐饮的唯一水源。其水清冽甘甜,被誉为‘天露’”。

如果只是写一眼普通的清泉,也可以写得美不胜收,但如何写好水泊梁山这眼独特的“宋江井”,并不可移易,则要动一番脑筋。根据上述两点和掌握的资料素材,我的思路围绕水井特色、英雄性格、起义大业展开。因为无水井则跑题,无英雄则失彩。宋江井不同于其他风景名胜区的井。这口井的意义就在于,它在水泊梁山好汉们的起义大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这支农民起义军根据地中的唯一饮用水源,是一口生命井。如果不是宋江被朝廷招安,“倘当年直捣京师,或许江山真姓宋”(另一副一等奖联之上联,作者广西林小然)。因此,着力突出宋江井在水浒中的重大意义,摆脱就井写井的惯性思维,就成了宋江井的立意点。

立意确定后,如何结构、遣词、炼句,也是需要很好斟酌与推敲的。立意是灵魂和内容,炼句铺陈是血肉和形式。好的形式能使好的立意锦上添花,反之,则会使其顿失光彩,味同嚼蜡。我摒弃了中长联而取短联,是为了使联语精炼隽永,易记好挂。因为这是景点联,我估计主办方是要用来写刻悬挂的,对联太长则于书写刻挂不合适。石泉、天露都是素材中提供的现成词语。日月、江山可以理解为双义,既可指自然界的物象,也可指大宋腐朽朝廷。这样,给人以思考的空间,以使短联变得厚重而不单薄。其中的两个量词“眼”、“瓢”与两个动词“沉”、“洗”,除了“眼”字外,另外三个字我还是费了一番脑筋,花了一番推敲功夫的。记得写完后,我将这副对联发给一位朋友征求意见。这位朋友直人快语,说:“瓢”字太俗气,“沉”字太一般,“洗”字太牵强。我解释说,这个“瓢”字是我最得意的一个字,梁山好汉们一向豪气冲天,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智取生辰纲”一章中,那一担后来放了蒙汗药的酒,开始好汉们就是用瓢喝的。一瓢酒起,仰头而尽,双手一抹,何等快意!他们喝酒从没有杯、盅、盏、觞那样的优雅和秀气,唯“瓢”字方能切合好汉们的身份和性格。朋友听后引以为然。“沉”字与“洗”字的提炼,也是紧紧围绕切与新做文章。从字面上看,“沉日月”是指太阳和月亮被井水映照,象沉在水里一样,这一方面明指了井水的清冽和平静,另一方面暗喻了农民起义军对大宋政权的动摇。“洗江山”则从井水供义军餐饮的角度着笔,而直接说“几瓢天露洗江山”,更加突出了义军的造反目的和英雄壮举。对联本来以精练见长,因此,每一个字都要反复推敲,不能有任何闲笔。

近几年,我参加过一些全国性征联,也认真学习过许多获奖对联。从大多数获奖作品看,多以新奇制胜,仗雅切生根。这既是对联创作的态度和思路,也是获奖之必由。有一副著名的佛教联,若认真参悟,或许对对联创作会大有裨益,录之与热爱对联的朋友共勉: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作者简介】吕可夫,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华夏诗联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长沙市楹联家协会秘书长。

 

  (二)     深挖意境 巧剪素材
                       ——四季擂台创作谈

  我是《对联》的忠实读者。《对联》举办四季擂台赛,可谓别出心裁,为广大联友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对联创作平台。自去年开赛以来,趋之者甚众。我有幸在去年的冬季擂台和今年的夏季擂台夺擂。杂志编辑要我写点心得文字。为了感谢《对联》的厚爱,也为了与联友们交流,冒昧谈一下自己的创作经历,权当献丑了。

  任何作品的创作,首先都离不开立意和取材,后才是布局、结构、造句、遣词和炼字。在这两次的擂台赛对联创作中,我也同样遵循了这样的原则,即:立意深挖掘,取材巧剪裁。

      去年冬季擂台赛的题目是竹,属于咏物联。竹子虚心,高节,四季苍翠,直插云霄,用途广泛。在竹子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崇高的人格魅力,它与兰花、梅花、菊花一并被誉为四君子,也与松树、梅花被并称为岁寒三友。从古至今,咏竹的诗词、对联和文章连篇累牍,多不胜数。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越是熟悉的题材,越是难写。难就难在已经被前人写滥,难以写出新意。如何在创新上做文章,是创作的永恒主题,亦是制胜的法宝。为了写出与众不同的竹,我查阅了许多关于竹子的资料,阅读了许多前人咏竹的篇什,从中发掘立意的新切入点。在披沙拣金的过程中,慢慢确立了创作思路,即既要体现竹子的基本特征,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写的竹子;又要写出竹子不同于许多前人反复吟咏过的性格或品德,赋予竹子一种全新的形象。虚心与高节,是竹子不同于其他植物的明显特点,但前人多已写过;而竹子临死前开花,则是前人的文学作品中很少写过的另一个特点。南方竹子多,野地荒坡山岭,门前屋后篱边,郁郁葱葱,随处可见。竹子的繁衍主要靠竹笋。冬天时,竹笋的胚芽象一节节马鞭一样,蜷伏在地下。一到春天,竹鞭便纷纷绽吐新芽,钻出地面,一夜春雨千山笋,层出不穷,在春风中褪去笋衣,变成竹子。竹子一生中一般不开花。如果开花,则预示着竹子将要死亡,或是气候非常恶劣,或是土壤非常贫瘠,难以继续生存,而且一般是大片成林的竹子死亡。为了使后代得以繁衍,竹子就以开花的这种特殊方式,为后代留下生存的希望。对于竹子临死开花这样一种不同于其他植物的独有特性,前人赋予文学灵魂和人格比拟的并不多见,这就给我提供了创作的新空间。新的立意就在这个基础上慢慢清晰起来。于是,就构思出了这样一副咏竹联:有生但挺虚心节;纵死犹开异代花。上联从竹子的外表特征着笔,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竹子虚怀若谷、高风亮节的形象,使之切题,一望而知是竹。下联则从深度开掘竹子的崇高品格,以心怀大爱、勇于牺牲、造福后代的精神,为竹子涂抹上一层悲壮的色彩,使读起来为之动容,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在造句、遣词、炼字方面,也注意适当地运用实词和虚词的交替和组合,造成跌宕起伏,避免平铺直白,使作者的主观思想表达更为充分,语句更加铿锵有力,读起来语感也更好。

      今年夏季擂台赛的题目是黄山。属写景联。黄山地处安徽,是我国的名山之一,旅游胜地,知名度很高。写黄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和取材。纵览古今的写景联,大多是上联写景,下联抒情。我在构思时,没有采用这种一贯式思路,而是上下联皆紧紧围绕黄山不同于其他名山大岳的特点作文章,使全联景中见情,情中写景,紧扣联题,情景交融。说到游山玩水,人们常说张家界的山,九寨沟的水,黄山的云海。黄山除了云海著名以外,还有一个著名的标志性景观,即迎客松。黄山迎客松得名于民国,挺立于玉屏峰东侧,文殊洞上,破石而生,树龄逾八百年。黄山松姿态苍劲,翠叶如盖,刚毅挺拔,彬彬有礼,形象可爱。尤其是树干中部向前伸出的两大侧枝,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有人曾写诗赞曰: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游人到此,目睹此松,顿时游兴倍增,纷纷摄影留念,引以为幸。黄山迎客松由此蜚声中外,成为了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写出云海和迎客松,就写出了黄山的特点和灵魂。于是,我便构思了这样一副咏黄山联:草木竟通情,有松能迓八方客;烟霞如煮海,无岳不输一段云。全联抓住黄山的特殊景观作文章,上联以拟人手法,赞扬了黄山迎客松的热情好客;下联以比喻和对比手法,赋予了作者对黄山云海的礼赞和评价,使一座不同于其他名山大岳的黄山立起在作者面前。

      以上就是我在创作这两副对联时的构思过程。由此,我也体会到,要想创作出一副比较好的对联,深挖意境,巧剪素材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足了充分的功课,想出了别人没有想出的思路,写出了人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文字,才能使自己的作品闪耀新亮点,攀登新境界。

 

三、项光来

               俗中见雅  平里藏奇
                 ——参加征联活动体会琐谈

  一个月之前,《对联》杂志社北京编辑部向我约稿,让我为“获奖之路”栏目写篇文章,要求选取感触很深的一副获奖作品来谈创作经验,字数要2000字左右。为了表示对杂志社工作的支持,我便应允了此事。

学联10余年,写了不少联,也获过不少奖,有些联也曾受到师友的好评,但我平时写联比较传统,内容通俗易懂,构思也不需花费大力气,所以想要围绕一副联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创作体会,确实难为我了。想来想去,最终想了个权宜之计,决定谈谈自己多年来参加征联活动总的一些体会,与联友们分享。

对联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我们在对联创作时,要注意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紧密结合,“俗中见雅;平里藏奇”(此联取自《对联》(下半月刊)2010年第4期第49页安徽周广征题水车阁联作)应是一副好联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这里的“俗”更多的是含有“通俗”的意思。我觉得参加联赛,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平时要多看、多查、多练。

  这是想在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必修功课。“多看”就是博览群书,注重知识的点滴积累,另外就是多看别人的获奖联,学习好的立意和创作手法。肚里有些东西了,平常写联自然就会得心应手些。“多查”就是在创作时,遇到拿不准的字词,要及时查找工具书,另外就是征联启事中如资料少的话,可查找些与征联主题相关的补充资料。我觉得网络是查询资料非常好的一种途径,网络上不但资料丰富,而且查询又简便,百度一下,基本上就能搞定。“多练”就是平时多动手写一写。参加联赛,无疑是提高和检验自己创作水平的很好方式。可以这么说,有不少联友,包括本人在内,主要是通过经常参加征联活动而逐渐提高联艺的。

二是要遵循对联格律。

这是参加联赛必须遵守的规则之一。有人说写诗联是“戴着镣铐跳舞”,我举双手赞成。无规矩不成方圆,对联如不讲格律,那就成了两句普通的口号。2008年10月,中国楹联学会在广泛征求意见后,出台了《联律通则》修订稿,给广大联友的创作指明了方向,也给众多联赛的评审提供了依据。我们平常在创作楹联时,要认真遵循格律,养成良好习惯,打下扎实基础。参加联赛时,更要从严要求,否则很可能就会早早出局。一副立意、文采皆不错的参赛联,如果是因为平仄失调、对仗欠工或出现不规则重字而失去晋级的机会,那将是一件憾事。

三是要紧扣主题。

这也是参加联赛必须遵守的规则之一。无论是什么艺术作品,都要体现一个主题思想。对联当然不例外,尤其是征联所要征集的作品。参赛联要紧密结合主办方提供的资料,不详实的,作者也要想办法去查找。能嵌名的最好嵌名,投其所好,赢得评委的印象分。看一副本人获安徽“奥运皖风”征联二等奖的联:

  题许海峰

  八皖总回眸,枪凝精气神,记录首开惊四海;

  五环常入梦,心系传帮带,风骚独领越千峰。

  在征联内容中,有一项是要求反映安徽省的体育成就(奥运冠军、体育名人、重大赛事等)。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的首位冠军得主,著名射击运动员许海峰是安徽人。我便构思写了上述这副联。上下联之尾嵌入许海峰先生的大名。试想如给“体操王子”李宁写一副,就是写得再精彩,也不会入评委法眼的。

四是要以短联为主。

这是有时能在联赛中出奇制胜的法宝之一。楹联凭其短小精练的艺术特色,而享有 “诗中之诗”的美誉。对于长联,我个人不反对,但也不提倡去写,尤其是初学者,更应从短联着手。因长联写起来不好驾驭,也失去了对联的实用性。当今有不少联赛都明文表示欢迎短联。但短联因字数少,往往会显得有些单薄,所以更应注意炼字和出新。“俗中见雅,平中见奇”,无疑会受到评委的青睐。在我的印象中,我获奖的作品大部分是全联30言以内的短联。不妨来看几副获奖联。山西汾酒集团工业文化园征联一等奖联(共10字):

  题古井亭

  幽亭三晋月;

  古井一壶春。

  既嵌名,又是玻璃对。首届中华梅州“客天下杯”楹联大奖赛春联部分一等奖作品(共8字):

  邀天下客;

  赏岭南春。

  这是一副流水对,并嵌名,紧扣主题,一气呵成,毫无斧凿之痕。再看广东惠州高榜山景区仿古建筑楹联征集采用奖联(共14字):

  题大殿后门

  常怀远志登高处;

  再纵豪情沐惠风。

  此联言简意赅,初看似乎平淡无奇,但只要细细琢磨,便知其中妙处。“高”、“惠”皆一语双关,分别暗指“高榜山”和“惠州”。

五是要洁身自好,不当“联抄公”。

这体现了一个人的人品,“联抄公”无异于小偷。虽说不少征联启事中都明确严禁抄袭,有关网站、报刊也曾对一些抄袭行为给予了曝光,但抄袭现象仍屡禁不止。当今联坛有几个比较出名的“联抄公” ,他们贪图名利,不惜屡屡铤而走险,其丑陋行径,遭到了广大联友的唾弃。

六是要有良好的心态,得知淡然,失之泰然。

这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我们参加联赛时要抱有一颗平常心。经常参加征联比赛,免不了有凯歌高奏的时候,也有全军覆没的时候。在网络上,曾看到一些联友在自己没有获奖的情况下,便大发牢骚,甚至无端攻击主办方和评委,抑或联友之间,大发口水战。我觉得这些言行都是不可取的。

毋庸讳言,少数联赛确实存在评委徇私舞弊的情况,也存在因评委的水平不高,而导致评审结果不尽人意的。但这毕竟是少数。当今的征联活动,可以说绝大部分是公平、公正的。获奖者往往与主办方、评委毫无关系可言。我常常认为获奖多少含有运气成分的。有时一副联在一次联赛中连围都入不了,如稍加工一下,再投往它处相似主题的联赛,可能就获奖了,甚至是大奖。但这是以作品的质量为前提的,请相信一句话:“金子总会发光的。”

以上纯属个人浅见,有不当之处,还望广大联友批评指正。

 

四、 邢伟川

               创新是楹联写作永恒的主题
                   
  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楹联的发展亦是如此。我步入联坛学习写作楹联已经有21个年头,在这期间参与了不少全国大大小小楹联比赛,通过参与,有点滴体会,要想使自己的作品出类拔萃,最主要的是作品的创新。如果离开创新,楹联就没有鲜活的生命力,所以楹联的创作必须解放思想,走不断创新的路子。

  一、在生活中捕捉新灵感

  生活是个万宝囊,她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2008年团中央,中国楹联学会多家单位在全国组织举办了“新农村、新青年、新风采”春联大赛,我撰写的“跃上三农大舞台,合天籁声声,奏出青春交响曲;掀开一垄新书页,就禾香缕缕,写成阡陌散文诗。”获得大赛一等奖。此联的撰写,我就是注意在劳动生活中寻找灵感的。

  本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我觉得自己很土,甚至土的掉渣,恰恰是这种“土”给了我创作以农村为题材的灵性。我是单职工,周日和节假日,要将闲变忙去达理二亩三分地。春种,夏管,秋收年年如是,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这副参赛联的创作是得心应手。自己认为,这联得联眼应是“掀开一垄新书页”,书页按“垄”说就是创新,更是对田间劳动的具体感悟,在这里得到了艺术的处理。我深谙田间劳动的程序,浇地要一畦一畦得浇,锄草要一垄一垄的锄,这跟我们读书翻书页的情形不是一样吗?上联从“跃上三农大舞台”到形成“交响曲”,下联由“掀开一垄新书页”到引出“散文诗”,很开阔的展现出一幅农村劳动生活的美好画卷。引中楹会专家评委的点评:“三农”,指农业、农村、农民。“天籁”,指自然界的声音。“阡陌”,指田野。此联表达了新时代青年立足农村,干一番事业的豪迈气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跃上”、“掀开”二词给人以跃跃欲试的感觉,上联把农村比作大展才华的舞台,拥抱大自然,奏响青春旋律;下联把大地比作书卷,一行行的禾苗融入一行行的诗句,显示出作者丰富的联想。湖北著名楹联家曹克定先生在一篇关于春联创作得论文中,也给此联以高度评价,他说此联是楹联创新的典范。

  说起对农村对土地的感情,又不得不提一下2010年春节期间揭晓的,武冈市土地资源局“民约亭”选用张挂联。联文是“铺春垄上绿千秋,与民有约;守梦心中香九野,造福无疆。”“民约”就是和农民有个约定,要守护好脚下这块养生的宝贵的金土地,这联的创作我打破了常规的说教方法,而是用精雕细刻的手法“铺春垄上,守梦心中”,这样很好的表达出对土地的无比珍爱之情,突出了土地重要性,这要比一般平铺直叙的写法效果更好。

  二、在网络资源里寻找新灵感

  网络是个万花筒,她藏娇储媚,集百科之大全也。

  2009年湖北钟祥首届大洪山网络楹联大赛已经在在7越初揭晓,我的一副“大洪山娘娘寨”联获得一等奖,联文是:“蒙太真之故,遗秀色千秋,绿云共白云叠梦;投仙寨其缘,有高朋四海,黑发偕金发动情。”该联的撰写就基于江西瑞金钟宇先生在联都网站发布的彩色图片而生发灵感的。我看到图片中的层层叠叠沿山而上的绿色银杏树和天空中的白云相连时,感觉那是天地相连且重叠着千年梦想的妙景啊,于是才有“绿云共白云叠梦”的句子出炉,所以说网络资源中的图片或提供的一系列材料对激发楹联的创作灵感大有益处。

  三、敢于想象写出新境界

  想象是创新的很好的途径,科学的发明创新如此,艺术的创新也是如此。

  韶峰挥笔,蘸墨清溪,借纸蓝天写贺词,欣迎圣火;

  山雨调琴,和弦赤县,传歌大地铺心路,共接长龙。

  这是我为韶山人民喜迎圣火而题写的一副对联。虽然最后没有进入等级,仅仅是入选奖,但我还是要谈谈对此联创作的感受。这里的“韶峰挥笔”、“蘸墨清溪”、“借纸蓝天”和“山雨调琴”、“和弦赤县”、“传歌大地”均运用了合理得想象,以此把韶山人民欢天喜地、欣迎圣火的万丈豪情表现得酣畅淋漓,此联得到了全国著名楹联家钟胜天得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在2009年12月上海宝山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征联活动揭晓,我创作的题长江口水文馆联“万古奔流龙血脉;一江倾泻水文章。”获得一等奖,这联的构思就是基于大胆合理的想象。我们经常把长城、黄河、长江说成是东西蜿蜒的三条巨龙,本身我们中华民族就是龙的子孙,所以龙的意识在我的脑海里已经根深蒂固。长江这条万古奔腾的巨龙,有着一泻万里的气势,而她又数万年如一日的哺育着两岸的炎黄子孙,使我想到她奔涌流动的应该是龙的血脉。正是龙的血脉的流淌,才有龙的传人的繁衍。下联的构思是紧承上联的龙血脉直奔水文主题,一江倾泻的都是“水”的文章,这样由远及近,把水文博物馆的作用很自然地展现了出来。嵌“水文”不着痕迹,水到渠成。广东联家杨玉鉴先生读了此联后说:邢联甚佳,尤首联想象奇特,血脉贲张气吞万里,状龙族振奋,势不可当;结句也有气势。

  楹联创作中,创新得法子很多,以上几点只是结合自己的楹联创作,谈点浅薄的体会而已,只有在楹联创作的实践中,不断用心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能有助于捕捉创作的灵感,写出耳目一新的好作品来。


 
五、张志强
 
                  意境为先 以势取胜

  我从2005年年底开始步入联坛,2007年开始参加社会征联,虽然也偶有获奖,但自知水平有限,鲜有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好作品。这次《对联》杂志社找到我,让我写一下创作体会,这真的算是赶鸭子上架了。汗颜之际,只好拿出一次参赛的获奖联来说说。

八万里蹉跎风物,收雄浑之美,凝籀篆之魂,每振金声萦耳际;

五千年带砺山河,为石鼓而歌,因人文而醉,长留大雅上心头。

  这副联参加了宝鸡中华石鼓园“陈仓石鼓阁”杯海内外征联,并有幸获得了一等奖。石鼓又名猎碣,出土于宝鸡市区东南部石鼓山上,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唐代初年出土以来,尤其是杜甫、韦应物、韩愈作歌诗以后,始显于世。引得无数书家心摩意揣,尤以清末吴昌硕临习为最。因为以前我也习练过书法,对于石鼓仰慕已久了,当我看到石鼓园征联的启事后,就有一种冲动,决心要作为创作重点来写。

  动笔之前,我特意对石鼓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更为深切的了解,对韩愈的《石鼓歌 》也进行了反复的诵读,不断揣摩石鼓的精神,感受其间的人文魅力。从而促使自己尽快进入创作的情境中去。

  宝鸡是历史悠久的地区,周秦文化独树一帜,从青铜鼎到石鼓文,无不发散着中华魅力之光。我觉得,不管是写石鼓园、还是写石鼓,第一点感觉就是要贴近主题,抓住石鼓这一主线,写出历史,写出沧桑,写出气势。要充分表现出石鼓的文化含量和艺术魅力。如果写不出这些,那么作为一副联的创作来说,肯定是不成功的。但是要怎么动笔,如何诠释,才能让这个沧桑感体现得更加充分呢?这时,起笔最重要,我想到有一句话,是形容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人文壮阔的,叫做纵横八万里,上下五千年。八万里说其广阔,五千年说其久远。这样首句就一气呵成了,八万里蹉跎风物,巍巍中华,秦川风物,仿佛历史的沧桑都写在上面了。

  接下来,我觉得就要结合石鼓的固有特点来写了。石鼓文据考证是周太史籀之所作,气韵雄浑,刚柔相济,古茂遒朴而有逸气。所以说,体势整肃,端庄凝重,兼具雄浑之美,饱含籀篆之气,这体现了历史人文的精髓,这也是石鼓最大艺术特点。“收雄浑之美,凝籀篆之魂”,也就自然而然地写出了。这样就抓住了事物的精髓,充分表现了石鼓千年厚重。就仿佛黄钟大吕一般,激荡人心,催人奋进。如振金声,长萦耳际,引发出自己的感受,这里,我用了“收”、“凝”、“振”等一连串的动词,着力渲染石鼓沧桑的独特艺术魅力。

  下联中的成语“带砺山河”出自《史记》,说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用来比喻时间久远。实际上我更愿意这么理解:不管任何东西,在时间的长河面前永远都是渺小的。我们作为人类,能够带给我们感动而振奋的东西是什么呢?我觉得古老的文明、深厚的文化才是我们这个民族历史上最最永恒的主题。为石鼓而歌,因人文而醉,就充分道出了国人的心声,写出了石鼓作为独具文化特色的艺术品带给我们的主观感受。而结句的“长留大雅上心头”呼应开篇。努力做到上下联的平衡以及整体的呼应,动静结合,气势恢宏,韵味悠长,使得作品显得厚实凝重,更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

  总的来说,这副作品也许并不是最完美的,也还肯定存在着不足,但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评委呢?我个人觉得主要胜在立意上。立意高、有气势是其最大特点。既然说起来,除了这副外,还写了另外两副作品。这是当时写的另一副作品:

石见精神,刻画五千年,字迹雄浑皆古法;

鼓催振作,纵横八万里,人文厚重有回声。

  这副作品也是在立意上下了功夫,不仅嵌入了石鼓二字,围绕石鼓这个中心,以石和鼓的特性分别来叙述,上联以写实为主,下联写意为主。从短短的字句间,石见精神,鼓催振作,提升了石鼓的人文主题,增强了深厚意蕴,对于石鼓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发掘,表达了它独特的魅力,写出了极为厚重的感觉。

  还有一副,表现的更为性情一些:

  任千秋法度森严,守缺抱残,孤高似我;

  揽一阁文华绚烂,骋怀驰目,来去由人。

  在写作的时候,我从石鼓阁独绝的气势,着意针对石鼓给人的个人感受入手,由写石鼓的精神而抒发自己的情怀,强调作者的主观性,艺术地赋予石鼓以性格,借物抒情,表达自我情怀。这个虽然并不适合参赛,但确实有感而发。

  其实,我上述的三副联,各有特点,以理性、振奋、孤高为基本格调,加以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都有各自的闪光点,但最终第一副作品因气势高,意境深远最终获奖。

  常言说,“诗言志”,我觉得写联也如此。但凡一副成功的作品,就必须先抓住主题,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写联就必须先感动自己,然后方可感动别人。在写作手法上,不仅要学习前人的东西,一定要有自己的性格写进去,立意贵在新、奇。在动笔前,首先要了解主题,要对于描述对象足够了解,不断探究事物本质,深入发掘出主题内涵,融入自身情感,才能写出成功作品。

  让一个水平不是很高的人来写体会,真是很难受,白费了很多笔墨,也没有写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实在惭愧,水平有限,还望大家不吝赐教。

  【专家点评】立意体现着作者思想境界的深度和广度,立意高远的作品能鼓舞当世,警示来者,给人以启迪和思索。楹联作品概莫能外。特别是石鼓阁这样本身意蕴深厚的旅游景点,要勒石长存的作品,在意蕴上自然要有更高的要求。河北张志强先生的获奖联,就是这样好作品。“收雄浑之美,凝籀篆之魂,”抓住了石鼓文的精髓,非此莫属;“为石鼓而歌,因人文而醉,”道出了国人的心声,亦非此莫属。作者以别一种眼光,点化出石鼓独具特色的“这一个”,紧贴主题,使得作品显得厚实凝重。而结句的“每振金声萦耳际”,是石鼓无声胜有声的真实写照; “长留大雅上心头”,是石鼓精髓得以传承的自然回应。呼应开篇的八万里风物,五千年山河,一形一神,一动一静,时空转换,内外呼应,动静攸关,古今兼顾,气势恢宏,韵味悠长。使作品显得大气厚重,内涵丰富又别具一格。同时,作者十分注意炼字,上联的动词“收”、“凝”,下联的“歌”、“醉”都是作者精心锤炼的结果,准确、独到、贴切,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很自然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六、       钟 宇
            多思生亮点 立意促佳联
        ——周村烧饼征联获奖作品创作谈

  2007年10月,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对联,从此与对联结下不解之缘。两年多时间来,参加过不少征联活动,获得过一些荣誉,但未有特别突出的成绩。今天应《对联》杂志社编辑老师之邀,对自己感受较为深刻的一次征联谈谈创作体会,希望能达到与广大联友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目的。

这是一次行业性征联,主办方是山东省淄博市周村烧饼有限公司。初看到征联启事时没有太多的想法,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查阅了一下周村烧饼的背景资料,不看不知道,一看被周村烧饼的历史渊源及其所蕴含的美食文化深深吸引,发现周村烧饼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发源于东汉年间,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入周村,由胡饼演化而来,是齐鲁传统名点的优秀代表之一。看似俗物的周村烧饼,原来有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使我改变了起初在我头脑里形成的俗物概念,从而对它重新进行审视,试图创作出几副联来。荣幸的是,参加这次征联,我意外同时获得两个奖项(一、二等奖),这也是我对此次征联感受深刻的主要原因。

这两联内容分别如下:

  一等奖

  历史擀坯,人文佐料,更胡汉融情,一饼喜圆千载梦;

  周村落户,诚信夯基,靠经营铸鼎,全球共飨满天香。

  二等奖

  深知民以食为天,让谷物升华,烧饼襄成千古业;

  巧释品因人出众,把经营做活,周村赢得九州心。

创作的过程还是较为艰苦的,在写这个征集时,我学习对联的时间不长,对楹联的基本知识运用感到非常吃力,还处于平仄难以自如驾驭的状态,对楹联的立意、内涵的深度和广度等诸多细节也把握不准。基于此,我常在网上请教一些联界的名家,对自己把握不准的东西,先听取名家的意见,甚至把作品发给名家点评、讨论。在这些名家身上,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使我感觉到,这些名家的确名不虚传,他们有非常深厚的功底,对楹联诸多细节的处理非常到位,让人受益匪浅。

这个征集我一共创作了八联,边创作边陆续发往主办方,每写好一副联,起初都觉得不错,但等情绪冷却下来再看时,又会发现存在很多不足,这时就得细细加以锤炼。锤炼不好时,还得重新创作新的作品,目的是想超越自己,写得比前面的更好。这副联写出来后,自己感到较为满意,在我的想象中,有点象获奖联的模样了,联如下:

深知民以食为天,让谷物升华,烧饼襄成千古业;

巧释品因人出众,把经营做活,周村赢得九州心。

此联之立意重心放在业字和心字上。我是这样想的,周村烧饼的事业,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发齐鲁而名四海,乃企业主抓住了民以食为天的要点,无论社会怎样进化和演变,食不可一日或缺,这是周村烧饼长盛不衰之关键。另外,周村烧饼深得人心。企业主抓住了民以食为天的要点,还得有让烧饼深得人心的经营方略,这两者缺一不可。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构思出了这么一副联。写出这联时当时自己较为兴奋,前面写了那么多都觉得没有此联切题,意义上也没有此联深刻,当下我发给了河北的邢伟川老师,让他说说对此联的看法。邢老师看过此联后也称好联,他对此联的评价是,进等级肯定没问题,但获大奖并不保险。我问为什么,他说此联虽好,但还欠缺作为具有千年历史的美食的厚重感,听他这么一说,我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

倒不是说我非得要在这次大赛中拿大奖,更不是写联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获奖。而是想通过参加征联来提高自己的对联创作水平,获奖自然也是件高兴的事情,它会让人心里产生一种被认可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为了尝试在此次征集中创作出更高水平的作品,以证实自己的确是在进步,我又重新创作了一联,即前文所列的一等奖作品:

历史擀坯,人文佐料,更胡汉融情,一饼喜圆千载梦;

周村落户,诚信夯基,靠经营铸鼎,全球共飨满天香。

此联完成后,我先自己慢慢推敲了一遍,第一稿有几个词不是现在这样,“历史擀坯”原为“历史和坯”,“全球共飨满天香”原为“全球共醉满天香”。自觉没有什么明显缺陷了,于是将此作又发给老朋友邢伟川老师,邢老师看后大加赞赏,我当时只是觉得邢老师为了鼓励我在说些客气话,并没有太在意。他给我修改了两字,改后整联生色不少,就是把上面我列出的两句中分别动了一字,成为了定稿中的“历史擀坯”和“全球共飨满天香”。说实话我还是很听得进他的意见的,既然他都说这是副好联,那我就姑且当它是好联再投一副吧。

此次征集揭晓时,很幸运,事先看好的两联都进入了获奖作品行列中,以苏振学老师领衔的评委老师们,对获奖联作了精采的点评,我构思时所考虑到的内容,评委老师基本无一遗漏地作了精到的评析,也使我再一次受益匪浅。

以上就是本人在周村烧饼征联中的一点创作体会。我写联时间不长,还处在学习阶段,在这里装模作样谈体会已经是不自量力了,有哪些说得不当的地方还请各位联界前辈指正,也恳请各位读者海涵!



七、刘志刚

               联言世象 字扣人心
       ——从德阳钟鼓楼联谈起

  四川省德阳市向全国公开征集钟鼓楼联,我为之撰写的是:

  钟声亦浊亦清,看世上人,如何听取;

  鼓点能轻能重,问楼头客,怎么击来?

  这副联被评为一等奖,并被书写、雕刻、悬挂在德阳市东湖公园旁新建成的钟鼓楼上,成为该地文化景点中的一个新看点。

  我爱好、研究、创作诗词联赋多年,零零散散地写了不少东西,在全国各地的征诗、征联活动中,获得过五百多个奖项,有百余首(副)作品被雕刻、悬挂在各地的景点、建筑物上。说实话,对自己创作的许多诗联作品,包括曾获过奖的、被展出的、出了书的、刻制悬挂的,尽管写作时曾经很认真,仔细推敲,反复斟酌,但事后翻出来再看,对许多作品,自己却又很不满意。好些作品,都还是显得粗糙、平俗、直白、肤浅、单薄、浮泛,乍看起来还不错,细细品味,却往往没有多少嚼头。正因为这样,每当写新东西的时候,我考虑最多的是,深刻点,厚实点,再深刻点,再厚实点,别浮皮表面地滑了过去。

  在为德阳市钟鼓楼写联的时候,就特别注意了主题的确立、内涵的挖掘、意境的开拓和表现手法的运用等问题。

  首先,反复考虑了写什么的问题。古往今来,写钟鼓楼的联很多,佳联举不胜举。就我自己,也写过好几十副。别人写过的意境,再写就没意思了。自己曾经写过的,也不能再去机械地、简单地复制、套用了。天下的钟鼓楼很多,除了地方历史、人文特点和钟、鼓、楼的材质、造型、体貌特征等可能不尽相同而外,就钟和鼓本身的功用来说,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很难说这里的钟鼓比别处钟鼓的功用能特别到哪里去。基于这种考虑,起初想的突出地方特色和德阳钟鼓楼数百载废兴历史的构思就显得没有多大必要了。这样,我就把写作的内容确定在写钟鼓的社会功用上。钟和鼓原本都是乐器,钟鼓楼起初就是用于司时的公共性楼阁建筑,所谓晨鼓暮钟,“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讲的就是它最初的功用。后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它又逐渐地具有了集会礼仪和宗教活动之用。到了现代,钟鼓楼的这些作用都逐渐减小了,但供人们休闲、娱乐、赏景观光、寻古探幽、聚会、游憩的作用却在日益增强。可以说,透过钟鼓楼功用的演变,我们看到的是历史的变迁,是社会的变化,是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升华。我们今天再写钟鼓楼,就不能简单地仅仅局限在晨鼓暮钟里,更不能只拘泥于礼仪宗教活动中。要融汇古今,在现实中去反悟历史,在历史中去透视现实。要写社会——发端于古,着力于今;要写人——虑及阶层,涵盖大众;要写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着笔于显,发力于隐。以内容决定主题。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很多,钟鼓楼是个大众场合的建筑,就得写大众最关注、最敏感、最感兴趣、最需要思考的问题,不宜过于庞杂,主要就集中在如何做人、做官、做事上,通过与此有关的社会现象来扣击人们的心灵,拷问历史,拷问众生,警醒不良行为,进行道义上的反思。

  其次,就是仔细琢磨怎么写的问题。给钟鼓楼做联,却要写人、写社会现象,就得寻找人与钟鼓楼、与社会现象的联系,找到结合点。不管是古人、今人,也不管是平民百姓、达官贵人,是高人、俗人,是好人、坏人等等,听到楼上传来的钟鼓声时,人们会做何反应?做何联想呢?同样的钟声、鼓声,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心境下听来,那声音的清浊轻重是不一样的,声音中所传递的信息、所回荡的韵味是不一样的。倘逢太平盛世,则清者乐闻其清,浊者恐听其浊;若遇乱世逆境,则清者厌听其浊,浊者徒闻其清。善于为人处事者闻声而知轻辨重,而悟处世之道,为人为事之法;昏昏僵僵、庸庸碌碌者,听之也懵懵懂懂,恍若有无。其实钟鼓声本身并无多大变化,只是听者的心绪情感、思想意识、道德水准、精神境界不同,而听起来就千差万别了。面对芸芸众生,我们该怎样提醒人们从钟鼓声中听取人生的真谛呢?我先考虑到的就是爱心,呼唤人们博爱,自爱,互爱,于是就拟出了初稿:钟声亦浊亦清,警世上人,凭心听取;鼓点能轻能重,引楼头客,用爱击来。初稿拟成后,我再反复推敲,总觉得还是没有把预想的问题全面地囊括进去,没有把构思的主题充分表达出来。感觉这个联稿的内容还是显得局限、单薄,主题的深度、广度、高度都还比较欠缺,而且用语直白,立意平浅,写得过于实,内涵有限,思想容量较小,给人领悟、联想的空间不够广大,没有多少拓展、延伸的余地。况且联中多少还有些教导人的意味,语气生硬,还缺乏力度,读者未必都能够领会、接受得了。我觉得还须把内容再充实些,把外延再扩大些,把主题再提升些。应当尽括世间万象,广联人生百感,把读者纳入联中,尽量让读者变被动为主动,自己去思辨,去感悟,去回答自己关心的问题,变“要我如何”为“我要如何”。这就得把联写得更空灵些,更切近读者些。思路清晰了,修改稿也就一呼而出:钟声亦浊亦清,看世上人,如何听取;鼓点能轻能重,问楼头客,怎么击来?这一看一问,把人和钟声、鼓点紧密联结起来,融为一体了。看不清,却又无所不包,无所不明;问不着,却又无所不虑,无所不言。设问句式的运用,拉进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距离,突出了读者(亦即世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上联通过听辨钟声的清浊,引发读者深思怎样看待世界,看待世事和人生,寓有认识论、世界观、人生观等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的问题。提醒人们在纷繁的社会中,要常反思自我,随着物质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在精神上,在灵魂深处,我们可曾缺失什么?还需要摄取、滋补什么?保持什么?扬弃什么?在清与浊中,我们当如何抉择?如何自立?如何激浊扬清?下联则通过听辨、敲击、掌握鼓点的轻重,引发读者慎思怎么做人做事,含有方法论、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等基本的哲学原理。提醒人们做人做事要经常思考、把握好度。适度一词,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但在生产生活实际中,要做到适度,却往往又很难。度之不足,则难以成事;过度,则过犹不及,容易做错事、坏事。做人也是这样。小者个人、家庭及其琐事,大至群众、政党、国家及其大政要略、大事要务,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做成什么结果?不是空喊几句三个代表、五个统筹就能够实现五个文明的,就能够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引起每个人特别是为政者的深刻思考。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我们的思路,完善机制,改进方法,减少过失。到此,这副短联包涵了人与社会,做人与做事,跨越古今、启迪后来的内容,引出了如何看人看社会、如何做人做事情这样一个重大的命题,虽然不明确回答,但问而自明,效果更强,基本达到了我预想的目的。

  最后,再简单说一下用语的问题。我觉得对联的用词用语风格可以多样化,但以达意为目的,以平实、朴素、通俗、精准为佳,切忌人为堆砌华丽的辞藻。华丽的辞藻往往更能够抓住某些读者的眼球,但如果仅仅是辞藻、辞彩华丽,如果没有更加充实的内涵,没有较高的主题,没有精气神,作品就不会有较高的品位,即就是赢得几声赞许,得到了奖,也不会成为真正的好作品。

【联家简介】 刘志刚,甘肃省崇信县委统战部部长、县政协副主席、县诗词楹联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华夏诗联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中华国粹网常务副站长,中华对联网校副校长。著有诗词、散文2100余首(篇),楹联1.2万余副,《龙泉逸韵》、《汭声集》、《桃联李对艳龙泉》、《诗情联韵龙泉寺》等诗词联文集6部。

 

 
八、谢毅

                   广占资料  创新技巧  拓意厚深
                  
    我自幼爱好文学,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十年前,开始楹联创作。2003年开始《对联》杂志,并积极参加征联比赛,几年下来,获奖不少。《对联》杂志(下半月)来函约我就“宗圣杯”和“傅山杯”两次征联的获奖经历谈点体会。
“宗圣杯”是2008年由中国楹联学会及山东省楹联学会共同组织的一次大型征联活动。征联主题是围绕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宗圣曾子的故里山东嘉祥县的自然及人文景观撰联。我的一副题鲁西南鼓吹乐联获一等奖:
声飘云外,韵起民间,高扬一曲鸟朝凤;
唢呐燃情,鲁风似酒,倾倒五洲花满天。

鲁西南鼓吹乐是一种以唢呐为主打乐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高亢激昂。唢呐曲《百鸟朝凤》荣获国家金质奖章,并相继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欢迎。嘉祥县也因此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唢呐)之乡”。

要想就某一主题撰写出好联,首先要透彻地了解该主题,特别要注意其中的一些细节。我特别注意到背景材料中的“以唢呐为主”、“音调高亢”、“《百鸟朝凤》”、“到世界各地演出”、“民间艺术”等细节,这些对表现主题十分重要。撰联好比烧菜,没有好的原材料,是烹调不出可口佳肴的。
有了较丰富的素材,并找出关键性的细节之后,我较容易地先想出了上联:声飘云外,韵起民间,高扬一曲鸟朝凤。把唢呐的高亢激昂较顺畅地表现出来。“韵起民间”与“声飘云外”形成句中自对,还暗指鲁西南鼓吹乐是一种民间音乐。“高扬一曲鸟朝凤”将代表乐曲《百鸟朝凤》嵌入其中,并语义双关。下联的撰写颇费周折,想了几句都不太满意。后来我从诗歌创作的通感运用中获得启发。所谓通感,是将人的听、视、触、味等各种感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唐诗《听邻家吹笙》在通感的运用上十分成功:“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这首诗将吹笙所引起的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彩霞”和“碧桃千树花”,给读者的印象就更加生动具体而鲜明。借鉴诗歌的这种创作手法,我的下联就出来了:唢呐燃情,鲁风似酒,倾倒五洲花满天。写唢呐之声饱蕴鲁地浓郁豪放的风情,如火焰如美酒,让人燃烧沉醉,令全世界倾倒,余韵无穷,化为缤纷的花瓣,满天飞洒。把唢呐的听觉形象转化为“花满天”的视觉形象,仿佛在读者眼前展开绚烂多彩的画面,使征联主题得以成功升华。

   “傅山杯”是2007年太原市委宣传部发起组织的全国性征联活动。征联主题是围绕“中华傅山园”的景点撰联。我的一副题写傅山园真山堂的楹联获一等奖:
融经子以启人文,破旧统以创新流,一代宗师,奇峰突起明清际;
秉节操而隐山野,怀瑾瑜而亲黎庶,千秋典范,正气长存天地间。
傅山先生是活跃于我国明清之际的伟大的平民思想家,是集诗文书画之大成的一代文宗,还是悬壶济世的一代名医。更可贵者,傅山先生品行高洁,操守坚贞,于明亡之后,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而隐居于民间,成为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博学多才的一代文化奇人。真山堂是建于傅山先生故里“中华傅山园”的主要景点。为真山堂题联需高度概括傅山先生一生行止与成就,并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为了写好真山堂联,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在此基础上,决定对上下联内容进行分工,上联写傅山先生学术思想方面的成就及地位,下联写傅山先生的精神品格及对后世的影响。在分句句式的选择上曾作过几次调整,最后决定采用类式古文的句式,并在上下联的前半部构筑一套“四柱对”。上联两句是:“融经子以启人文,破旧统以创新流”,概括了傅山先生融通经史诸子之书,打破儒家正统之见,给清代学术研究带来一股清新之气的贡献,然后以“一代宗师”对傅山先生在明末清初学术界的地位进行定格,把傅山“奇人”的形象高高托起。下联的前半部:“秉节操而隐山野,怀瑾瑜而亲黎庶,”对傅山先生在明亡之后坚守气节而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身怀绝技而甘愿隐居山野,与下层民众相亲相近的行踪进行简约概括,然后以“千秋典范”定位傅山先生的高尚品格,其身上所具有的凛然正气将永存于天地之间,激励后来之人。
这副联前半部的“四柱对”既构成句中自对,又上下联两两相对,并且由四个七言句组成,较有特色。“四柱对”一般以四言为主,象这样以七言句式构成的“四柱对”似乎不多见,其多层次的繁复多彩的对仗效果对表现主题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有联友评论我的楹联作品比较厚重。我想,真山堂一联较能代表这种厚重深沉的风格。而这样的风格是在对撰联资料进行广泛搜集,对主题准确把握和深度开掘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撰写名胜古迹和历史人物楹联方面,这种风格有助于提高作品的人文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两次征联活动中的获奖体会,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广占资料,创新技巧,拓意厚深。艺海无涯,自己在楹联创作方面的感悟和体会还很肤浅,诚望联友们指正。
作者简介:谢毅,1949年出生。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辽宁省楹联学会副会长,本溪市楹联学会会长。几年来,参加省内外和全国的楹联大赛,获奖一百多次,其中,一等奖二十多次。诗词作品获2008年中华诗词金爵奖和中华诗词复兴金奖。2007年,被辽宁省楹联学会授予“辽宁省杰出楹联艺术家”称号。


 
九、李 波
 
              有情至上 无欲则刚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征联获奖的世界里,这个数字应该还要再放大几十倍吧。毕竟万千副联在争仅仅数个甲乙,一字之差,判为天地,还要参杂诸如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相信各位联家都秉承着自己的一个宗旨,虽然各有不同,但是都是会达到同一个目标,殊途同归,即喻此吧。承故人之请,我也把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理念道来一二吧。

  更喜今朝国学文章鼎盛,仰望长空,那满目绚烂闪耀的星辰何止亿万!在经过岁月银河的洗礼,那最璀璨的一缕星光说不定就是你吧。呵呵,这应该就是我的宗旨了,首先还是摆正心态。获奖要素中水平的成分不是绝对的,多数人都曾遇到过评委、地域、关系等种种因素的干扰的。有怨天者,有尤人者,我也曾恶搞别人的联发过:“毕竟乌鸦难似玉;果然死水不藏龙。”的意气,不过却不是为了自己没有获奖。简单的是说,譬之学,当兼收四海,论征集,若以四字概之,当是“无欲则刚”了(这个大概不太适合大多数人)。

  “心中想起一分利益便会有一分放不下”。所以我参加的比赛,开始基本不看奖项的,所谓征集者何?记得曾口占《咏龙泉》诗借以咏怀云:“挂壁剑锋鸣,萧萧风雨生。胸中有丘壑,不吐自不平。”所以在初入征集之路的人来说,斩关夺马弹指间耳,假以时日却默默无闻,是在某个地方迷失了自己吧。我曾题甘肃田家沟一等奖“九龙瀑”联云:

  望无边翠岫苍岩,问壮士几曾,玉斧劈开千丈壁;

  斫万古冰帘雪瀑,听惊雷一刹,白云飞下九龙潭。

  写景联与怀古联很难写,客观的说,怀古的从某方面要将自己与古人融合为一,如果只是空谈几句感慨,言之无物,便显空洞;写景联当然也要将自己与自然相合为一吧。作为一个景点,古往今来自有无数骚人墨客流连徜徉,置酒者有,高歌者有,可是又有几人能领略真味?当然如果你写某方面的东西比较好,那一定是被某种东西感动了吧。初看到这个景点的信息就有一种气势扑面而来!得之于目,故说“望”;继之而来的是万象的峥嵘,那山岳的陡峭,仿佛是被那如五丁烈士的巨斧劈开,便又增添了几分豪兴;下联凝以神思,是谁斫成那无尽的晶莹,在一声惊雷的振迅中,玉山倾颓,一刹白云飞下。写此联时,没有刻意的去赞颂,也没有刻意雕琢,意兴浓时,挥笔而就,而豪兴不减。另外征集中赞颂的应该要占一些便宜,毕竟是其主旨,我曾在平顶山征联大赛中题“三苏坟”联云:

  史册记风流,丹桂飘香,千古逸才归宋帝;

  文章夺造化,苍天寄怨,一蓑夜雨冻苏坟。

  联中有赏有叹,初时写宋帝得贤才之幸做铺垫;而后引发感慨,至“苍天寄怨,一蓑夜雨冻苏坟。”发出感喟,写出英雄不遇境地!而获选的是市联:“观香山塔影,石漫澄波,几许风流,长住鹰城夸胜迹;惬应水渔歌,湛河春晓,万千美景,独昭画境誉文明。”在对等的情况下,或许评委的天平也有些倾向吧。当然赞颂也是一种写法,但是还是要在合适的情况下了。在这里就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扣题,写的离题万里,纵写到金人垂泪、彩凤来仪也没有任何意义。我题红山女神联云:

  神女应无恙,访胜地梵天,一点芳踪留净土;

  春花别有情,看朝云暮霭,千秋风韵记红山。

  红山文华是中华的瑰宝,红山女神也一定是中华的祥瑞结晶吧!在剥开历史的尘封,剔去那腮边的最后一丝泥土中,妳眸中镶嵌的明珠是否依然楚楚动人?依稀是在数千年前,似那凌波仙子一般袅袅娜娜地踏起苍茫,在春光花木的画境里款款走来,惠人世以幸福。于是人们瞻仰膜拜,塑就了那千古雕像的庄严。在撩开了亘古的面纱以后,妳是否慈祥依旧?心念于此,于电脑前匆促之间完成此联(依稀记得在网吧,上机的时间快到了),而后虽欲改之,可是无从下笔,因为是匆促的关系吧,评定了一个三等奖。其实这只是一格罢了,因为心无羁绊,也就沾了一点点出淤泥而不染的意韵,但意境决不是刻意就能写出来的。这种体式很好,但有的时候自然与主题不和,写联还要把握住整体气脉,时而如君子风姿、时而如美人娴静、时而如国士庄严。所以还有另一种要素,就是庄重。记得曾经写过永康五金杯联云:

  生子当如孙仲谋,问其后俊贤,领略几多家国事;

  论兵当与陈同甫,叹此间山水,流连千古栋梁才!

  联中运用了两个典故,其中“生子当如孙仲谋。”是说三国时曹操与刘备有子不才,有家不能守,借此发起议论,上联以家国事做结,引起感慨;下联用陈亮与辛弃疾论兵故事,以彰胜地之人文,以家国兴亡引起思绪,以人文山水打开眼界,收以赞颂,虽遣辞造句处似有不协,总归还是评定了二等奖。最关键的就是要有余味,看完让人回味无穷,虽然有才学、阅历等等的差异,不可能都能达到一唱三叹的意境。何况征集的写作有题材、心境、环境的因素,一般的人写这种联也只能写出平时五成的水平,毕竟诗联的初始需要只是言志抒怀了,征集只不过是跨进了一步,学以致用吧。融会贯通,这就要综合各个方面的努力和积累的水平了。前不久曾经写过“半山田园,虎山公园”的征联,因为只选几个忧秀,不设等级,我写的 “卧虹桥”联云:

  移步圆您七色梦;

  过桥赠我半山春。

  开始写时就有一种想法,可不可以给人一种动态的视角,所以开始写入园用“圆梦”来写,以开始走入切入,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意思吧。下联忽而一转,本来是我寻春色,却出人意外的写半山将春色反赠于我。七色,代指彩虹,以扣卧虹之象;半山,以和名焉。然而此种联不唯写时很难拿捏,评时也很难把握。可供参考的信息很少,以前曾与人笑谈过,如果郑板桥的“花开花落僧贫富;云去云来客往还。”在现在的征联中也会被埋没吧。相反的,我的另一个“情人谷” 的联入选了:

  泉石证深盟,观碑映绿杨,清溪入画偕鸳侣;

  莺花含笑意,问谁抛红豆,明月随人过鹊桥。

  开始起笔点题虽有些泛泛,尽是泉石鸳侣,却也清新扑面;下联用“莺花含笑意”一转,仿佛莺花也有性情了,也突称出情人谷的意境,再用“抛红豆”来烘托浪漫,仿佛是那《花间集》中纤纤抬素手的女儿,笑满了一园香韵;结以明月随人过鹊桥,依然明月有情,给人以无尽遐想。

  上面说的几种其实只是冰山一角,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道路,砺以时日,自可精纯。出入经典,吐纳珠玑,亦不可拘于所宥,撷各家之所长,暨乎天人之际,其谓圣乎?吾与诸君共勉!

 

 
十、文 伟

                 “中华之魂”参赛联创作谈

  2005年,辽宁省朝阳市举办了一次名为“中华之魂”的全国性征联比赛,以纪念赵尚志将军失踪六十年的颅骨终被发现。我撰联参赛,获该赛事一等奖。拙联如下:

掷项上头颅,抗日救国,岂任黎民沦虎口;

仰胸中血气,舍生赴死,永留飞将驻龙城。

今年仲春时节,受金锐先生辗转相托,嘱我写一篇该联的创作心得。不敢负朋友之托,遂成此文。需要说明的是,我因受环境所限,无法上网,手边资料亦极匮乏,恐文中有谬误之处贻笑方家,还请诸君海涵。

黛玉教香菱学诗时,让她先读前人名作,为何?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楹联之学亦如此。楹联相较其他文学体裁,窃以为讲究个“不移不易”,不移者,切题也;不易者,称题也。此二者居其一即可;若二者兼具,再辅之以才人情致、学者手笔,当为佳作。前人之述备矣,此不赘言。

我在撰赵尚志将军陵墓联时,曾为“切题”与“称题”颇费心思。最初,想在末句点明赵将军的故乡“朝阳”,并已想好了与“朝阳”对仗的词语--赵将军的英雄事迹:“抗日”。 “朝阳”与“抗日”属于借对,平心而论,是极工巧的。但反复斟酌后,我以为在赵将军陵墓联中使用“借对”这种颇有些“投机”的手法,未免有对英雄不敬之嫌,遂弃而不用。在此后的资料查询中,偶然看到朝阳竟然就是古之“龙城”。这一发现令我欣喜不已,脑海里立刻闪现出王昌龄的名作《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是我小学时从课本中学到的,乃唐诗中公认的千古名篇,但凡受过基础教育的中国人,都应该不会对这首诗陌生。“龙城”这个词一明确,顿时也就开了窍,很快我就撰好一联,用古声:

血肉筑龙城,岂容家国沦驰马;

精忠铭史册,不惜头颅奋太阿。

此联暗用了“飞将军”李广与“精忠报国”的岳飞的典故,借宾定主以衬托赵将军,联末又用了古名剑“太阿”。一联既成,意犹未尽。复观此联,觉得有些不明朗,不满意,这大概是暗用典故和对仗不够严整的原因。思来想去,我决定用今音再撰一副通俗明了的,即使用典故,也要让人一眼就看明白,就知道出处。联想到李广与赵尚志都是保卫家国、打击侵略者的大英雄,何不直接“明用”飞将典?这是楹联创作“拉人作衬”的常用手法啊!立意一定,便开始了第二联的创作,这便是后来获一等奖的“龙城飞将”联(见前文)。

两个月后开奖时,我喝得酩酊大醉,这是我平生拿到的第一个全国性赛事一等奖,没理由不高兴啊。

离开联坛已大半年了,很想念跟我诗酒唱和的朋友们,看看自己这几页稿子,满是增删涂抹的痕迹,回头看看,不甚满意之处还有很多,却也只好这样了。突然很羡慕那些“文不加点”的朋友们。

  最后,祝看见这篇文字的联友们好,后会有期。

  【联家简介】文伟,1971年生,重庆人氏。号一散人、七楼往下飞,任“中国楹联论坛”管理员、“中国文学论坛·珠联璧合”版主。曾历获辽宁赵尚志将军墓征联一等奖、南京梅花山孙权墓征联一等奖、山东东阿曹植公园征联一等奖等多次全国征联等级奖,并获得“2005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提名”、“200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等荣誉。

 



十一、     王 丹
 
                朝阳云蒙山征联创作谈

  在辽宁省朝阳县云蒙山海内外征联评选中,拙作“收泰华恒衡未有之奇,步履太虚清,山间云气连银汉;看英雄儿女往来不绝,石留忠骨在,天使将军镇版图”忝列一等。编辑部让我谈谈创作思路,惭愧之余,勉力执笔,愿与广大联友们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此次云蒙山征联,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希望能有作品进入等级奖,最终结果自己也颇感意外。下面谈谈我这副获奖联的创作历程。

  在决定参赛之初,我百度了一下有关云蒙山的资料。这中间还发生了点小插曲,我以为此云蒙山就是北京云蒙山,还为此写了一联,后来才发现张冠李戴了。云蒙山位于辽宁朝阳县,其山以云雾缭绕而得名,山中更有许多奇石佳木,尤以将军石像、中国地形图、飞龙在天等最具特色。我从一开始构思,便是直接从整个云蒙山着手,而没有去就单个景点入比。因为单个景点素材单薄,自忖以我笔力,创作难度大,而全盘考虑素材更多,更易行文。

  首先我看了云蒙山的图片,的确云海雾峰,使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一下子想到了黄山,黄山的云雾也是很出名的。起初我构思就是从这个角度入手,作品初稿中有“小黄山”字样。但后来我发现北京的云蒙山竟然也有“小黄山”称号,地名相同的情况下,实在太容易混淆了。因此不得不全盘推翻那个构思,另找思路。新的思路依然从这一点展开,我想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老话,为什么“黄山归来不看岳”呢?因为黄山兼有五岳之高、险、奇、雄、秀,而尤以云雾著称啊。正好云蒙山的云雾景观堪比黄山,那岂不也是五岳所缺少的奇景么?想到这里,我决定用古文句式就这一点切入,这样更有气势。于是先想出了上联首句“收泰华恒衡未有之奇”。本来五岳同称,这里我想全部列出,但多一个字读起来总觉得不舒服,而且平仄也不好安排;只笼统说五岳,又觉气势不够。后来我想,文学是不应该受这种拘束的,马恩列斯不是就经常只说马列么?于是敲定了这句。下面就是顺理成章,作一个场景切换,假设我走在这一山云雾里面,会是什么感觉呢?当然是像天上的神仙一样了,所以转写一句“步履太虚清”。这里“太虚清”是倒装,清是太虚的定语,这样倒装,使重心落到“清”字上,显得更有力量。后面自然而然,写了句“山间云气连银汉”,既然像在太虚一样,当然云气与银汉相连了。

  上联做出以后,在此期间还创作了另外几副联,但很长时间写不出此联下联。主要是拿什么对上联第一句呢?必须气势不弱,又要言之有物,而又要照顾对仗,因此犯难。后来我干脆不想这句了,先写后面的。我注意到云蒙山的两大特色景点,一个是将军石像,一个是中国地形图。忽然想到,这两者之间应该是有某种联系的:这个披坚执锐的将军,不就好像是上天派来镇守这个中国版图的吗?于是我写了“天使将军镇版图”一句。写出这一句以后,就是如何使前面两句能引出这句了。这个时候,我联想到朝阳是赵尚志将军故里,是英雄故里,在英雄的故乡出现了“将军镇版图”的奇观,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吗?那一座将军石像,就好像是赵尚志将军英魂忠骨所化,世世代代镇守在这一片祖国的山河之间。我又进一步想,难道朝阳这里就只有赵尚志将军一个英雄吗?肯定不是的。在抗日的疆场上,肯定有无数的英雄,他们为了保卫祖国保卫人民而牺牲了。赵尚志将军只是一个符号,他代表的是广大朝阳人民的英雄形象,旧的英雄逝去了,还会有更多的人民英雄出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里都会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儿女往来不绝,这就是赵尚志将军留下的精神,这就是将军石像象征的意义。想到这里,顺理成章地,我写出了下联“看英雄儿女往来不绝,石留忠骨在,天使将军镇版图。”

  写完以后我再次审视了一下全联,平仄格律似无大碍,唯有“山间”属对“天使”显瑕疵。于是改成了“山催云气连银汉”。改完之后,格律也无问题了,准备交差。但看来看去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哪里不对劲呢?我再次仔细读了几遍,发现问题就在修改的“催”字上,这一字下的很急迫,而第二句“步履太虚清”无疑是很从容的感觉,而且云蒙山给我的感觉应该是器量颇大,有包容之心的,“催”字略显小气。斟酌再三,觉得还是“间”字轻描淡写,最显从容之态,不敢以律废意,于是定稿。

  当大赛揭晓的时候,我得知此联忝列一等,有些意外,有些惭愧,又有些惊喜。意外是因为定稿之后,我又写了两副格律对仗都很规矩的联,以为备选。我自己估计,另一副联更有希望拿个等级奖或者优秀奖,因为那一副中规中矩,挑不出什么刺。惭愧是因为看了入围的作品,我自己心仪的是张荣沂联友的“千钧执重器,若武曲星精魂所化;万世有同俦,与赵将军气息相通”一联。评委可能综合考虑格律等因素,此联最终落选等级,但我自己总觉是个遗憾。惊喜的是这次评委没有因为“山间”对“天使”这种对与不对的模糊对仗而将我的联直接淘汰,并且最终取为一等,这也算是征联的一个突破吧。真心希望以后的征联都能够多一些包容,以免遗珠之憾,所以既然这次评委们有胆量选,我也就大胆一回,敢去领这个奖了。

  我自己在学联的路上慢慢的摸索,步履维艰,到现在也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联,包括此次征联,也只能说侥幸罢了。以上是对我这次个人创作的一些回顾,不敢说是心得,愿与联友们共勉。

  专家点评:见本刊2009年第八期第52页。

  【联家简介】:王丹,1984年12月生,湖北监利人,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2006年由网络开始学习楹联创作,历任中国楹联论坛、巧夺天工论坛、联都网版主;获2007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作品曾获“朱熹杯”、“女娲文化”等多项征联大赛等级奖。

 

 
十二、蒋东永
 
        百城迎圣火之苏州楹联创作谈

在“百城迎圣火海内外大征联”中,我的一副关于苏州的联获得了特等奖。

画里水乡,一半天堂,点缀些园林双面绣;

手中圣火,百年奥运,圆了个梦想九州春。

说实话,此联能从一万四千多副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拔得头筹是我万万不曾想到的。现回想起来,犹在梦中。

这个比赛是中国楹联学会联合二十六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楹联学会共同举办的,是中国楹联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赛事。我开始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争取进入一百名优秀奖的行列。

在通读征稿启事的基础上研读征联要求的具体内容。圣火传递的113座城市选哪一座写呢?我曾经在贵州工作和生活,现定居江苏无锡。纵观贵州和江苏的迎圣火的八座城市,相对而言苏州是我最为熟悉的。

锁定苏州,最先想到的就是园林,因为自己不仅学过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还实地游览过。苏州一旦在心头萦绕,和苏州相关的许多元素便活跃起来,诸如苏州的别称“姑苏、吴都、吴中”,苏州的美称“东方威尼斯”,还有“东方明珠”美誉的苏绣”,“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等等。最初尝试征联比赛,总是名落孙山,开始也是百思不解,随着参赛次数的增加,渐渐摸到了些门道。原来,我的那些落榜联几乎犯的是一个毛病,写成了通用联,缺乏专属性。悟通此中奥妙,我在创作时就经常采用嵌字的方法,把地名、人名等想方设法嵌入联中。实践证明,此法是行之有效的。不过嵌字联要嵌得自然,不露痕迹却并非易事,只有做到天衣无缝,方为上品。

我在构思苏州联时首先想到的也是嵌入苏州的别称,可转念一想,这么多高手比拼,不别出心裁,恐怕在初评时就被淘汰了。能不能有更好的表现方式而与众不同,让评委眼前一亮,心中一动呢?“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反复咀嚼着这句话,既然人间天堂是由苏杭二州所组成,也就是苏杭二州各占了天堂的一半,如要单独表现苏州该怎样下笔呢?我苦思冥想,突然灵光一闪,“一半天堂”四字浮现在脑海之中。虽然这四字也同样适合于杭州,但只要我再加些苏州特有的元素不就与杭州区别开了吗?经过筛选和沉淀,“东方威尼斯”、“园林”、“苏绣”等词被确定下来。

从“东方威尼斯”自然就想到了“水乡”,又从“水乡”想到《梦里水乡》这首歌;从“苏绣”联想到那镶嵌在苏绣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苏州最鲜活的象征——双面绣。我把得到的词语在脑海中多次排列组合,再从语意的逻辑上推敲,“梦里水乡,一半天堂,点缀些园林双面绣”的上联就出炉了。

上联写苏州,下联就该写迎圣火,接圣火,传圣火了。众所周知,1908年伦敦奥运会后,《天津青年》杂志曾提出了三个问题“中国何时能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派一支代表队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从1932年的刘长春到1952年的首个新中国奥运会代表团,再到举世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百年奥运百年梦想令国人产生颇多感慨。心有所感,由感而发“手中圣火,百年奥运,圆了个梦想九州春”。我似乎没费多少周折就完成了下联的创作。

按我的习惯,一副联完成后,就会将之搁在一边,让那股兴奋劲冷却下来。就象练书法和习画之人在作品完成后,常常将其悬于墙上,或近或远地端详,以期发现不足之处。联和我都冷了一夜,第二天一照面就发现了问题,上下联中竟然不规则重了个“梦”字,几番斟酌,把上联的“梦里水乡”改成了“画里水乡”,如此一改,感觉甚好,更能展现苏州水乡处处风光如画的特质。

后来,据说有联友质疑上联末尾之“绣”字和下联末尾之“春”字的对仗以及奥运会是夏季召开,怎么能使用“春”字呢?借此机会说明如下:先谈对仗,我们知道“绣”字是有多重词性的,“双面绣”作为一种工艺品,当然是名词性的,但在上联中我着眼的是“绣”字的动词性,这样就能让人产生更多的联想,比如一面绣传统,一面绣现代;一面绣山水,一面绣人文等等。“春”字的内容和词性同样十分丰富,有作名词的春天,作形容词的充满生机等等。下联的“春”字在此也并非指春天,而是当形容词用,指一种生机勃勃的繁荣。了解清楚后,上述问题便迎刃而解,作为不及物动词的“绣”字和作为形容词的“春”字就可以匹配了。

【联家简介】蒋东永,笔名安莱。1972年2月生,江苏无锡人。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无锡太湖职工谜联社副社长。曾荣获“百城迎圣火海内外大征联”特等奖,纪念纪晓岚逝世二百周年大征联三等奖,天涯共此时全球华人春联征集最佳作品奖等各类奖项八十余次。作品入选《百家联稿》、《中国楹联年鉴》、《联墨珍宝》等。2008年家庭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江苏唯一的“楹联之家”光荣称号。


 
十三、应绿霞
           以切合题 以稳成联 以新动人

  刚开始听说要我写获奖之路的时候,颇有种无从下笔的感觉。虽然拿过一些奖,积累了一点征联的经验,但和很多真正的获奖专业户比起来,我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写是一回事,但要把写的过程和感悟很好的表达出来,也不是容易的事儿,直到对联杂志编辑部的朋友屡次催促,才忐忑动笔,把我的一点浅见和联友们分享。

    写征联第一点,我很深切的感受到,那就是“切”。写前做足功课,看全资料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多写征联的朋友图省事,惯写放之四海皆准的作品;而有一些则是想当然,比如长沙定王台都不存在了,写征联的时候还是大肆渲染台的雄伟气势;明明是以山,石为特色的景点征联,也非扯上飞瀑流泉之类,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即使评委不曾亲临景观,不曾查过资料,见你联有气象有实力而取了,在主办方想用时,也未必挂的出去。

    以山西太原市“贯中杯”征联大赛为例,既然是写罗贯中,就必须了解他的生平,他对社会的卓著贡献。罗贯中最出名的著作毫无疑问就是名列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而看他的外号“湖海散人”,就寄寓着他一生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经历。我便从此点切入,综合成一联,获得了三等奖:

    凭一部恢弘巨著,将三国佚事,乱世群雄,尽收笔下;

    叹半生湖海散人,惟两袖清风,满怀明月,长伴天涯。

    当然,切的角度有很多,譬如从罗贯中和清徐的渊源,罗贯中在章回小说史上的地位,等等,如果有时间有精力,不妨多写几联,从多个角度出发,这样会更稳妥一些。

    切准了联题,还有个写联的功底问题,角度切入的再好,没有强大的写联水平,好的发挥能力,工稳的格律和对仗,一切还是白搭,对联的功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是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而且各种联,像性情联,谐趣联,技巧联,包括实用联,应征联都各有各的路数,之所以很多写性情联,白话联相当有一手的朋友,在写征联的时候却屡屡碰壁,究其原因,往往不是由于长期写性情联,太注重本我,写出来的东西傲骨铮铮,自我气息太浓,就是太白话,俗语俚语充斥,接近口号,缺少了诗味联味。研究了一下最近一些征联的得奖联,个人基本总结出一个规律,那就是诗文的心,清联的骨,和谐的肉。

    怎么说呢,诗文的心,就是说联要有韵味,不能干巴巴的口号式,在立意上要高雅,要耐品。

    清联的骨,则指的是句式,清朝和民国初是对联的全盛时代,那段时期的许多对联,在句式安排上有其独到之处,非常值得借鉴,清联开始,有用散文笔法入联,也有用词法入联,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嘉定花神庙的那副联“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楝花风,尔且慢到;碧澥倾春,黄金买夜,寒食清明都过了,杜鹃道,不如归去,流莺说,少住为佳。”当然还有用赋兴法,诗法等等手段的。

    至于和谐的肉,是指用词谴句。这点并不是说绝对,而是就我个人的认识上来讲的,我是不喜欢生僻词语的,既然是征联,主办方喜欢的自然是太平盛世,我觉得也很正常,尤其是政治类的征联或者春联类的征联里,像锦绣春啊,和谐花啊之类的词汇大行其道,虽然有时候看着我都觉得腻味,可在很多征联里很受欢迎,似乎是个事实。

    拿天津河西“双拥·军休杯”征联来说,我写了两联,第一联是:

    参社区之政,解社区之忧,余热春晖,遍温四里乡邻,一方水土;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忠心赤胆,尽献当年军旅,今日河西。

  个人认为这条联还是写的比较饱满,厚实的,最起码在这类题材的征联作品里,没有流于空泛,但仔细品,下联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之语却过于通俗,难逃口号之嫌,且“河西”和“军旅”纵然可以做为专用名词看成自对形式,也未必不会引起争议,这样的联或许可以入围,但想拿等级,却有一定的难度。

  最终拿下特等奖的是另外一联:

    果有当年风采,出庭院,进社区,老骥迈开千里步;

  依然时代楷模,献爱心,倾余热,晚霞红透一方天。

  两联相比,这联比上一幅联句式更凝练,工稳,大气,也更容易获得主办方和评委青睐。

  最后要说的是以“新”动人,即是指不落前人窠臼,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眼光来构思对联,新意是任何文艺作品的灵魂所在,对联只有推陈出新,让评委眼前一亮,才有可能在几千甚至几万副对联脱颖而出,我在07年山东梁山县举办“水浒杯”海内外征联为梁山风景区而写的一条对联拿过一个二等奖,用的是很平实的语句

    爱英雄,翻残水浒;

    贪美景,逼上梁山。

  有一很爱挑刺的联友,用很无奈的表情跟我说:偶自愧不如,因为我绝写不出这“爱”“贪”之语来。

  其实不是他写不出,只是他当时想不到这上头罢了。

  但在征联里也不能一味追求“尖”“新”,有时候也会适得其反,征联还是不排除运气的成分的,出新的接受力取决于评委的眼光,遇到守成的评委,一旦新过了头,淘汰得很可能比谁都快。

    纵观征联,这一路写来,有得奖的快乐,也有不得奖的郁卒,不是说所有的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征联,必须有良好的心态,一方面努力提高写联的水准,一方面也要有得失不喜,笑看浮沉的心理素质,得之,我幸!不得之,我命!多找找和获奖联之间的差距,多找找自身对联存在的问题,不仅可以让自己心态平衡,也可以使自己下次能更进一步。

 

 
十四、周永红

                      获奖之路

  《对联》杂志社编辑朋友约我写一篇关于获奖联创作体会的文字,接下这个任务,心里却没有一点把握。在写作此文之前,我认真拜读了此栏目前几期众位联家的经验文章,感觉受益匪浅。其所选联语多为山水题咏之作,读之美不胜收。这类联本人也获过奖,其创作心境亦大抵相似,因此不再赘述。为尝试与联友作其它方面题材的探讨,以期拓宽写作思路,特就我最近参加河南舞钢冶铁文化诗词曲赋大赛的一副获奖联来谈谈创作体会。联曰:

  化开铁石心肠,任烈火焚身,独向人间撑傲骨;

  露出峥嵘头角,更寒光夺目,还从史上铸丰碑。

  决定参赛并着手开始写作此联时,离截稿日期只剩约一周时间,因此有些匆忙。拿到题目,细审材料,觉得如果仍沿袭以往写应征联的法则,单针对新舞钢或者古柏国来写,虽然切题,未免会落入窠臼,难出新意,在高手云集的大赛中估计很难胜出。我仔细思忖,既云冶铁文化,与其咏钢城咏柏国,还不如就直接咏钢铁,即把它当作咏物联来写。确定了这样的创作思路,接下来就开始准备材料,这不同于启事中静态的材料,而是谙熟于胸的事物性状特征、相关专业知识等活态的材料。大致说来,要写好咏铁联,应紧扣以下特征:一是原料初加工时的性状特征,即铁矿石的采选、破碎;二是冶炼时的性状特征,即炉中高温状态;三是产成品性状,即铁锭或钢坯的质感与色泽。掌握了这些必要的外部特征并形成素材后,便开始了下一步联语的撰写。

  首先,我由铁矿石便想到了“铁石”一词,由铁石便想到了“铁石心肠” 一词,但这个词是指人的心肠硬得象铁和石头一样,形容冷酷无情,不为感情所动,几近贬义。如何化腐朽为神奇,让这个含贬义色彩的词语为我所用,则颇费了一番周折,曾一度欲弃之不用。后来联想到铁矿石的破碎工艺及高温冶炼过程,便加上“化开”二字,随即解决了词义色彩问题。然后很自然地就有了第二分句“任烈火焚身”,采用拟人手法,紧扣事物特征,钢铁般的英雄气概便呼之欲出。然而这还不够,这两分句尚属铺垫,是在蓄积力量,在为末句掀起的高潮推波助澜。结句“独向人间撑傲骨”一语境界突兀,力压千钧,气势非凡,而且依然紧扣钢铁材料的特质,深得托物言志之妙。写到这里,猛然间想起了于谦的诗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差可与之同视。值得指出的是,“烈火焚身”曾用“烈火加身”,“撑傲骨”曾用“凝傲骨”等等,经反复推敲,感觉终不如原句来得响亮。

  完成上联后,自觉有如释重负之感,至此冶铁过程已完成大半,联语气势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自感再难超越。接下来下联如何下手,一时又成了一个难题,因为上联语气似已道尽,已然成为了一个整体,下联各分句若选材不当,营构无方,则很难与上联相匹敌。经反复思考,决定仍然从冶铁的性状入手,继续刻划铁之属性。由上联“心肠”,我便想到了同属身体部位的名词“头角”,由“头角”自然想到了“峥嵘头角”一词,这不正是钢铁产品刚出炉时的崭新特征吗?加上“露出”一词,则形象地再现了钢铁产品成型成材的过程,真正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紧接着“更寒光夺目”意思则更进一层,牢牢抓住钢铁产品之颜色特点,气势逼人,令人骇然。因考虑到“寒光”二字过于险峻,我曾用“星光”、“肤光”等词,但感觉绵软无力,不能表现钢铁产品或冶铁人的凌厉之气。况且“寒”与“烈”形成极鲜明的色彩反差,呈现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因此仍用“寒光”。“夺目”一词曾用“耀眼”,虽意思一样,但同样感觉力度不够,因此换回原词。至此,冶铁过程全部完成,形象刻划即告一段落。结句如何安排,亦颇费踌躇,因结句是全联的收束,亦是全联的升华,断不可尾头蛇尾,否则令全联黯然失色,甚至前功尽弃。因此,我毅然掉转笔锋,将目光转到冶铁文化的历史地位上来。这正是冶铁文化的要义所在,若无此句,则全联尽废。“还从史上铸丰碑”,与上联末句对看,同样力重千钧,撼人心魄,所生发的主旨则令人回味无穷。

  以上大致是此联的撰写过程。我认为要写好这类托物言志之作,必须牢牢掌握所咏对象的关键特质,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细节特征,还要敢于触及到事物的灵魂深处,赋之以性灵,孕之以生命。这样才能做到形神兼备,境界超脱。套用一句较为通俗的术语,即要做到“稳、准、狠”。所谓“稳”,就是指刻划事物特征时,要做到章法不乱,所咏事物一般需经多个意象特征的叠加,这样才能构成形象的整体,这就要求从全局上作好安排,做到营规有度,不可偏废,否则全联力道不均,结构松散,浮而不稳。所谓“准”,则是要准确把握事物特征,所咏对象不可移易他物,否则不“切”,犯撰联之大忌。所谓“狠”,即是在营构意象时,可以对事物特征进行局部放大,要有“抓人”的气势,这要从用词上狠下功夫。这也正是一副作品最出神采、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通过平时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这些其实不难做到。通过观察,要善于抓取事物内在的深层的特质,挖掘所咏对象的深层意蕴和深刻内涵,以揭示主题。下面再举我参加三门峡“百万信赖,感谢有您”全国楹联大赛的一副获一等奖联为例,该联亦是抛开对移动公司业绩的直接歌颂,将着眼点放在手机的形象描摹和功能诠释上。联曰:

  一匣蔚奇观,融万语千言,凭吐纳胸中气象;

  满屏开胜景,汇五光十色,任推移掌上乾坤。

  该联即是在外部特征上紧扣手机的形状、特性与功能,然后结句加以生发,拉伸出高远宏阔的境界,颇具豪迈之气,使平时不太起眼的小小手机顿时产生出无限的意蕴来。

  以上是我关于对联创作的一些粗浅体会,还望联友们批评指正。

 


十六、 宋贞汉

              凡留心处皆对联
——我的对联获奖之路

        有句话,刻骨铭心:“处处留心皆学问。”在学习对联中,我也套用这句话告诫自己:“处处留心皆对联。”

  才学联那会儿,激动着好几则故事中的妙联,至今还记得,“稻草系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乌龙挂壁,身披几点金星”等等,写出了器物的特征。如果没有对事物的留心,就不能写得如此绝妙。在2002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与中国楹联学会共同举办的一次征联中的获奖之后,我就更加笃信这一点。

那年,央视一套制作的春节文化大餐——《佳联趣对贺新春》七集系列片于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一)至18日推出。节目由著名对联专家常江教授和著名外籍相声演员大山、央视主持人孙小梅共同主持,每天中午20分钟。为了互动,每集在结束时,留下一个出句,让观众应对。我在节前出版的《中国楹联报》看到消息后,自然十分留心这档节目,准时收看。第四集结尾时,常江教授说:“今天的上联是:‘春到杜鹃山,花香鸟语。’这是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其中有点技巧,就是杜鹃既是杜鹃花,又是杜鹃鸟。”

这套节目一共留下七个出句,每个出句难度都很大,至今还有两个句子没人对好呢。截稿在即。看完节目,我便争分夺秒,积极揣摩,考虑应对。当时真正地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无米难为炊”,恨不得使出浑身的解数,将所学所知所藏全部动用起来,因为奖品十分诱人:一台价值六千元的品牌电脑!在乡下,那时还是个十分稀罕的物儿。

我平时虽不能说“处处留心”,但还是努力做到这一点的,坚持看书听讲做笔记。这回可帮上忙了。我首先想到了“珊瑚”,有珊瑚岛,珊瑚树,珊瑚虫,对以“日辉珊瑚岛,树茂虫游”。除了“瑚”字是平声外,更主要的是这“树茂虫游”,气象不佳。这个应对很快被否定了。接着想到的是“蒙古”,有蒙古国,蒙古马——指的是动物学上马的种类,蒙古人——人类学上所指的我们所属的人种,草成“晓临蒙古国,人唱马欢”。平仄谐了,“人唱马欢”也有些气氛,但静下心来一想,这个跑到外国去了,有点儿远,还不知会不会造成“欢乐是人家的,我什么也没有”的错觉呢。于是,又把草稿纸揉成一团,扔进纸篓。

接下来,我漫不经心地翻着平常记东西的小本本,一条从某语文杂志上抄下来的有关“紫芝”的摘记跃入眼帘,“紫芝曲”、“紫芝客”、“紫芝书”,它符合一词三物这一特点,可是,“芝”字还是平声,也不行。

也许是受这“紫芝”的诱发,头脑中忽然间蹦出这么一个念头:“紫竹”可不可以呢?读师范时,听音乐老师介绍过,东南沿海一带流行的一种民间小唱,就叫“紫竹调”,是一种活泼轻快的民间曲调。随即大脑风驰电掣般地想起在《燕山钟韵》读到的一则消息中,说有一个诗钟会议,在一个叫“紫竹院”的地方召开的。要是真有这么个地方,以它来对“杜鹃山”,应该颇为适宜的。立马找来凳子,将码叠在书橱顶上的《燕山钟韵》找来,一期一期翻,一页一页地过目。果然,在1999年12月31日出版的总第七期找到了这则消息:《第三届北京诗钟创作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笃文先生发表讲话》。文中写道,“1999年12月5日,由中国俗文学学会诗钟研究委员会主办的第三届北京诗钟创作研讨会在北京紫竹院友贤山馆举行。”嗨,真有这个地方了,心中窃喜。第三个物儿呢?大脑再次翻江倒海,久久不得其果。就在快要放弃的时候,隐约记起一次与镇子上一位吹笛子的老者闲聊时,听他说过一种箫,是用紫竹做的,叫“紫竹箫”。几分钟后,《辞源》坚定了我的这个记忆。很快对句就想好了:“晓临紫竹院,调雅箫清。”此时我似乎感到很阳光的《紫竹调》从晨风般的箫中流淌了出来,穿过老柏树,弥漫在紫竹院的晨练广场中间,跟“花香鸟语”交织着。待到整个比赛揭晓时,没想到,这个对句竟然受到评委的青睐,被推为该出句的唯一一个一等奖对句,我如愿以偿地获得了价值六千元的一台电脑。

据后来常江教授的《评联碎语》中说,这次征联“在截稿期内的有效来稿,竟达10万封信”,“按保守估计,来稿应该是50万副,创了征联史上的记录。”读到这里,不禁一怔:这一等奖,来得多么不容易啊!要不是学习的时候留心学了音乐,要不是学音乐的时候留心于民间小调(当时一般都疯狂于流行音乐),哪里知道这个《紫竹调》啊!要不是学习对联的时候,还留心于诗钟这个僻门,哪会记得那则消息,哪会知道这个“紫竹院”啊!要不是留心于老人,留心于闲聊,哪会知道这个小小的乐器“紫竹箫”啊!这一切,得归于留心看,留心听,留心学,留心记啊!

撇开获奖不谈,我也坚信:“对非小道,联实大观。”用著名学者刘叶秋先生《中国楹联大典·序》中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撰写对联,看来虽似小道,却是一个人的学问、胸襟见识和文学造诣的集中体现。作好对联,不只是研究平仄,推敲对仗的问题,而要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全面的文史修养。见识超卓,吐属不凡,往往不求工而自工。所以必须读书博览,纵观文史……”

当然,今天要是遇到什么问题,轻松“百度”一下,顷刻间也就可以获“谷”飞“歌”,可谓取之“有道”。但是,要撰要对,首先还得靠自己的留心积累,没有一个超大的CPU 作为“源头活水”,你便无从查起,哪得“渠”的“清如许”呢!还是那句老话,先有人脑,然后才有电脑,电脑是听人脑指挥的。

 


 
十七、林小然  
 
      三坊七巷征联创作谈

  本人从事楹联创作已有20多个年头,经常参加各类征联大赛,获等级奖以上奖项70余次。前不久,有幸获得了“梁章钜杯”海内外三坊七巷楹联大赛一等奖,编辑约我谈谈这次获奖联的创作心得。其实,大赛获奖,除了要求自身的文字功底扎实,也有幸运的因素在内,作品如果能被评委多看一两眼,获奖的机会也就相对大了些。如果一定要谈什么心得的话,我愿和大家共同交流和切磋。

在这次征联中,我的获奖作品是:

一水牵情,海滨邹鲁衣冠盛;

三山引梦,烟雨巷坊气韵深。

梁章钜是我国对联学开山鼻祖,对楹联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梁章钜是福州人,福州借纪念这位本土先贤而倾力提升其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风采,拓展闽都文化旅游资源,可说是顺理成章,先机独占。

当看到征联启事后,我进行了多次认真的阅读,对启事中涉及三坊七巷的内容仔细过滤并吸收,查阅、了解有关福州的历史、地理和人文概况,使自己在创作中做到“脑中有料”,确保切题切事,符合主办者要求。福州的三坊七巷早已声名远播。自古以来,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这里人杰地灵,出将入相,名贤辈出。在创作中只有紧紧抓住福州最具魅力的地方来写,才能切合主题,凸现亮点。在创作中要多方兼顾,不能光对福州大的方面有交代,而忽略了对作为这次征联主要元素的“三坊七巷”内容的展示。

有了上述的总体思路,便可以动笔了。征联启事中有一句话:“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这次征联写作应把“人文”方面作为切入点。楹联创作,最忌平铺直叙,不能直接把“出将入相”之类放进联中,要高度概括,认真提炼。经初步构思,得如下一联:

山水钟灵蜚远近;

人文鼎盛甲东南。

但细细品味,仍感不足。“人文鼎盛”直接入联,似太过直白,应换个角度来写。“人文鼎盛”泛指一个地方人才辈出,名贤云集,文化底蕴深厚。用什么词去表达才更好呢?我想到晋代大堪舆家郭璞的“衣冠”二字,用“衣冠”来替代“人文鼎盛”最好不过。“衣冠”,在这里可代指才俊众多,文化兴盛,历史沉积厚重的一种氛围。而“衣冠”在用词上也显得高雅大气些。我又从一些读物上了解到,福州因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古有“海滨邹鲁”之誉。“邹鲁”者,孔孟之乡也!在此可见福州的独特魅力,而三坊七巷的遗存更给福州平添了几分厚重和精彩。上面这副对联没有涉及到三坊七巷,内容欠全面。于是,经再次修改,得如下一联:

海滨邹鲁衣冠盛;

烟雨巷坊气韵深。

  上联展示的是福州历史文化厚重的一面,突出了主办城市的人文风采;下联着重表现三坊七巷在作为历史文化和旅游的载体这一重要角色中所具有的独特内涵。作为征联参赛者,一定要吃透主办单位的征集意图,抓住要害,才能在众多来稿中脱颖而出。三坊七巷是岭南名城福州的一张“金字招牌”,是福州人引以为豪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如何在对联创作中做到定位准确,用词精到,使文化和旅游相互辉映,达到主办单位的征集要求,是需要花一番心思的。一般来说,举办方倾注重金搞征联活动,不外是想借活动提升名气和凝聚人气,达到宣传和广告的目的。就三坊七巷征联而言,也应该围绕这一核心来写。笔者上面的这副对联,总的来说是基本上符合征联单位的征集要求的。先用“海滨邹鲁”突出地域特点,再用“烟雨”二字展现“三坊七巷”的独有神韵,使读者能通过对联逐步走近福州,认识三坊七巷,继而催生向往之情。在临近投稿的时候,笔者经反复推敲,感觉到字数好像少了些,应再加上一小段作适当铺垫才更好。毕竟征联启示要求联作“以5言至13言为宜”。像这种搞牌坊之类的对联,字数太少反而会显得不够堂皇气派。于是,灵感一来,便想起了福州的城市标志:“三山一水”。福州城内有屏山、于山、乌山鼎峙,闽江如玉带穿城而过。只要有人一提起“三山一水”,人们便知道说的是福州。很快,下面这副对联便被最后敲定:

一水牵情,海滨邹鲁衣冠盛;

三山引梦,烟雨巷坊气韵深。

纵观全联,既有山水楹联的灵动秀气,又有古迹楹联的厚重典雅,我想,这大概便是被评委们一致看好的原因吧!

【专家点评】广西林小然先生此联,在六千多副联对中,荣获一等奖,并非偶然。其联语流畅圆美,无拘无牵,无惊人语,又朗朗上口,自然中见学力,通俗里寄意高远。上联在人文地理中牵出八闽的母亲河——闽江,这是历史的情思。福州自开科取士,“无闽不开榜”,“三世五尚书”、“五子登科”、“六子科甲”,自唐以降,文武状元23人,历代进士3632人。明《万历府志》云:“福州俗尚文词,贵节操,多故家世族……宋诸儒倡濂洛之学,号海滨邹鲁。”

北宋提倡理学的周希孟、陈襄、陈烈、郑穆,就被称为“海滨四先生”。

下联的“三山”是福州的别称。“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作者显然实指北宋曾巩所言的于山、乌山、屏山这明显可见的城内三座小山。江南烟雨中的三坊七巷,起源于东晋。永嘉南渡,八姓入闽,黄林等姓就居于巷坊中,经唐、五代拓展,巷坊已在宋定型并沿袭至今。其文化底蕴深沉博大,这对其气韵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闽都古巷坊,如今牵出的闽台两岸情,三山这一历史名城的海西之梦正在逐步的实现,闽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这五缘文化将更深的气韵连结一起,使福建福州继往开来,努力构筑两岸合作的前沿平台。那么此联境界的高格、意境的高远,应当是作者联为心声、立意新颖的表露。

 



十八、 许更生
 
             抓住特色  合时切事
——获奖应征联习作体会

  自从2007年秋无意中踏入征联天地以来,我以“参与历练、充实自我”的心态,在全国各种赛事中小有收获,获奖三十余次,包括多次一二等奖。楹联习作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务必抓住特色,力求切题。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应征联的创作尤其得合时切事,不可“不合时宜”。

  2008年,我有一联荣获“弘扬千年民俗,守护精神家园”全国群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春节主题征联一等奖。举办方要求作品“内容健康,乐观向上,能引人奋进,激发民族自豪感”。我思量着: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很多,但有的激发乐观、奋进的元素不足,为了尽量体现主题词的要求,我筛选出“有声有色”催人奋进的民俗活动加以表现,于是写出了:“八万里,听迎春爆竹龙舟锣鼓,壮我中华志气;三千年,看辞岁窗花秋月婵娟,添伊民俗风情。”它们扣题的力度显然比较强劲。这也许就是获奖的主要动因吧?

  在今年广东省文明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东楹联学会等组织的春联征集活动中,我的“岁首观花,但见腊梅争踏雪;神七鼓劲,敢教牛气再冲天(新声)”获得二等奖。写的是牛年春联,难免会用到写牛和梅花的一些常用语,但必须出新,不能套用陈年老黄历。因此我在整体的构思立意开始就力求有感而发,不同凡响,那就是紧紧把握住今年春节的特殊时代感:迎战金融寒潮的突然袭击。面对突如其来的的严峻考验,我想起毛主席的名句“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于是有了初稿之上联“年初贺岁,但见梅花争踏雪”。构思下联时,我特别关注当时人们普遍的心态:祈望原本高位运行变成急剧下滑的经济能够早日“东山再起”,再上新高。如何用形象化、富有中国特色的物象来体现人们翘首以盼牛气再冲天的急切心情?我油然想到不久前冲天直上、遨游九霄的神舟七号,回想起早已涵泳于心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于是很快就有了下联“神七鼓劲,敢教牛气再冲天”。后来为联律平仄计,又反复修改了多稿,上联改成了“岁首观花,但见腊梅争踏雪”。这样上下联各分句相互呼应,彼此因果喻合,又蕴含某种悲壮激奋的情绪,呼唤不怕风险、迎难而上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嵌名联是我十分喜欢采取的楹联创作样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能够“指名道姓”、最能体现“这一个”之特色。今年初,我参加广州天河区贸促会、国际商会与会员单位联合举办的“楹歌发展、联颂和谐”征联活动,并以“风静新塘鱼读月;林和碧野鸟鸣祥”夺得自撰联一等奖。联句中嵌入了“新塘”“林和”两个会员单位名称。为什么我从举办方提供的十多个单位名称中选择了“新塘”“林和”?倒不是我特别了解他们,而是以为他们更富有诗意,便于生发联想,更容易切合征联主题:“文化·和谐·发展”。不是吗,运用接近联想法,从“新塘”便很容易想到“鱼”和“月”;而用因果联想法和组词法,从“林和”也不难想到“鸟鸣祥”与“和谐”。

  去年莆田二中130周年校庆征联,我荣获一等奖。联曰:“弄潮新学,举炬钟楼,百卅风云凭叱咤;惊艳杨梅,擎天笔架,二中骏业愈辉煌”。莆田二中是我非常熟悉和景仰的一所百年名校,值得骄傲和宣扬的东西很多。诸如人才辈出,校友遍布海内外,有所谓“十烈士”、“十将军”、多位中科院院士、杰出科学家、体育明星等等。然而,仅仅这样写似乎又容易混同于其他名校,彰显不出莆田二中独特的风采。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比较取舍,我决定抓住两个特殊点加以颂扬:一是立校之早。她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莆田最早的一所西学堂,曾经二迁其址(文革后迁址杨梅山、现址九华山又称笔架山),规模越来越大;二是富有革命传统。1926年该校钟楼上建立了莆田第一个党团混合支部。这样就从时空上凸显出她的不断发展壮大和亮丽特色。作为忘年之交的联友,我把千元奖金捐赠给了二中联社。令人欣慰的是,今年6月,中国楹联学会已经正式接纳它为“中国楹联教育基地”。

  令我特别感到欣慰的是,去年我的3比“百城圣火迎奥运”应对联,能在海内外14128副应征联中脱颖而出,被央视网、中国楹联学会选登(福州、五指山、香格里拉),实属荣幸。我以为,首先就在于它们都是在“喜迎奥运圣火”的共性中,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地方特色与鲜明个性。例如福州的“三山飞凤,二水腾龙,龙凤呈祥迎圣火;双塔护云,一楼镇海,海云映炬耀榕城。”福州濒临东海,古来广植榕树,雅称榕城。城内乌石山、于山、屏山三山鼎峙,白塔、乌塔和屏山之巅新近重建的镇海楼,均为福州的地标性建筑,处于圣火绕城的必经之处。由于出句中已经使用过“三山”、闽江等福州元素,以及“圣火”之奥运符号,因此我在对句中亦选择了“双塔”、“镇海楼”等福州元素,以及“祥云”之奥运符号。从表现形式看,由于出句采用了“重字”法,对句必须遵其道而行之。然而,要找到3个自然贴切、恰到好处的字词,却大费心思;特别是由重字“海”“云”组成的“海云”一词,既不能生造,又必须确实能够“映炬”——否则就是“前言不搭后语”,至少是牵强生硬吧。

  五指山的出句为下联“福娃追梦,五指高擎圣火红。”已经用上了“福娃”、“圣火”、“五指”等奥运符号和地方元素,所以我主要用“万泉河”相对之:“奥运燃情,万泉奔涌歌喉亮”。2002年,我到过海南的五指山和万泉河,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感受体验,因此写来相当顺手,几乎是一气呵成。值得一提的是,出句的拟人手法启发了我,对句也顺水推舟运用了拟人手法,如此也使得对仗更加协调、工稳。

  香格里拉的情况大致相同,一个有益的经验是:要善于借鉴相关的信息资料和知识储备来展开联想。也就是说,楹联创作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拿来主义,为我所用。例如,我看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也知道“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美称“人间乐土”、“伊甸园”、“世外桃源”等等;再查阅到香格里拉实质上就是指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它处于国家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中心地带,香格里拉最为著名的景点有梅里雪山、虎跳峡、碧塔海、普达措国家公园、松赞林寺等等。雪山环绕之间,分布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草甸和坝子。于是,我的对句中才有了“草如毡”、“山积雪”、“心怀日月”、“三江碧水”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回头反思,原先的对句稍作修改应该会更好:“云布景,水吟诗,风拨丝弦,遍地鲜花迎圣火;草铺毡,山积雪,心怀日月,三江碧浪唱欢歌。”

的确,学无止境。以上粗浅体会,愿与广大联友共享共勉之。

 

十九、空空道人

                    我的不获奖之路

几个月前,《对联》杂志社的编辑让我写写自己的获奖心路,我没有答应。一是我从2009年开始参加征联,尚在摸索中,实在谈不出什么“路”来,二是我觉得凡是获奖的对联,都是一样的——萝卜正好等到买主了,没啥好说的。而不获奖的对联却各有不同——比如不小心违律了,不小心没理解透主办方要求了,不小心用错词了,不小心心情不好了……总之,写征联就象大厨烧菜,既要厨艺精湛,还要有特色;既要材料上乘,还要配料齐全;既要火候到位,还要发挥正常;既要营养好,还要色香味俱全;既要自己得意,还要吃客满意,若要满堂喝彩,则非得有些绝招不可……五行缺一,则八字不和,可见获奖之路道可道非常道也。第三,就算我有经验和诀窍,也未必于他人有用,就算大家全部按我的“获奖心路”去写联,也未必能获奖的。第四,征联没有长胜将军,联坛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回。刘翔跑得快,也不是每次都能得冠军,联坛黑马多,你方唱罢我登台,就怕刚写完获奖感言,就从此不获奖了。

我写征联,百分之九十五不能获最高奖。我觉得研究不获奖比研究获奖有价值多了。

有时候,不获奖的联未必不好,或许只是没达到最好而已,获奖联毕竟是少数,再好再差都要分出个一二三等来。也或许不符合主办方的某种标准而已。参加征联是某一特殊要求下的对联创作活动,获奖则是满足这一特殊要求的好联。而不符合主办方某种标准的联,未必不是好联。如是可以这么理解不获奖:不是我的联不好,只是没获奖而已。不是他的联最好,只是他获奖了而已。

有些不获奖的联,我自己也弄不清为什么不获奖。很多不获奖的人喜欢“晒”联,我想并不是他们觉得自己的联明珠暗投,受了冤枉气,而是想让别人说句公道话,以便知道自己的联为什么没有被看好。可惜很多人只关注获奖联,夸也夸获奖联,骂也骂获奖联。于是我就没了“晒”联的勇气,怕自己拉起彩旗,却被人当尿布看。其实,写联的时候,总是感觉自己思路是对的,角度是准的,境界是高的,联语是美的,反复读来是洋洋得意的。其实我们往往被自认为很好的思路牵着鼻子走得很远,以致到揭晓时依然感觉自己的联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真正好的获奖联总是能让人眼睛一亮的,把自己不获奖的联放三五个月之后再去看,如果还能让自己感动不已的话,大约确实是评委委屈你了。否则就算大夏天大太阳底下晒联,也未必能去“霉味”的。

我的大多数参赛联都是不好的,或抓题不准,或用词不稳,或华而不实,或实而不华等等等等,即使我清楚不获奖的原因,也没有办法。因为写征联没有标准操作程序,没有规定动作,没有检测标准,征联也不允许我在揭晓后去改正错误(如果把不获奖当做错误的话)。这次总结了教训,反省了错误,决心有错必改,却往往改了再犯——同样的错误总是在无数次征联中出现。“海天禅寺”征联结果出来后,有人责问我,你空空大师既然知道体现地域特征的应征联会被评委看好,而自己的应征联恰恰没有体现这一点,岂不是口是心非?大老爷冤枉哪,要是我能知错就改,绝不再犯,以后征联,我岂不是所向披靡了?获奖不易,毕竟有人轻易获奖。好联难得,获奖联却未必是难得好联!

参加征联不获奖是正常的,获奖才是幸运的。我写征联一向不认真。我与好友说,写诗就如同红颜知己倾诉,写征联就如给黑脸大汉打零工。写诗虽然没钱,但很开心,写联也许有钱,但要看人脸色。于是我花很大的精力去写诗,却以磨洋工的心态写征联。我怕写主题多的征联,而对只有一个主题的征联,往往只写一副联。获奖了,可以在老婆孩子面前显摆一番,不获奖也当做友情演出,不至于去为别人获奖而抬杠。我知道多写一幅联有一幅联的思路,多写一副联就给评委提供了一个选择。但我始终不愿意为黑脸老板加班。像我这样态度的人,偶然获一两次奖,只能印证一句话:懒人有懒福。

另外,我还是要重复“萝卜理论”。要什么萝卜取决于买主的需要。坏萝卜也有卖出好价钱的时候,这样好萝卜就不吃香了。很多征联活动的评委成分很复杂,楹联专家组成的评委组当然不必说,也难免参杂几个不懂联的政府官员、企业老总、公会主席、书法家、画家、民俗专家、饭店老板、养鸡专业户、卖烧饼的。这样一来,不获奖是幸运,获奖是悲哀了。至于“连天哄”之类的征联,你若觉得好玩,玩玩就好;若被“哄”后又出来叫,肯定是因为奖没有落到你家而已。获奖了,你是肯定不会叫的。

别人的获奖之路,往往是我的不获奖之路。我的不获奖之路,肯定是你的获奖机会。其实获奖本无路,不获奖多了,获奖才有了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