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生中必学的百副传世楹联(八)

 文山书院 2020-08-08

2020年7期《对联》杂志精彩导读

一生中必学的百副传世楹联(八)

文 | 徐熙彦

涧雪压多松偃蹇;
岩泉滴久石玲珑。

作者史可法(1601-1645),字宪之,号道邻,崇祯元年进士,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有《史忠正公集》传世。
此联见于扬州史可法纪念馆,是一副摘句联,联句摘自唐白居易《泛太湖书事寄微之》,史公喜其精警,书以明志。
上联说山涧积雪压在松枝上,积雪愈多,青松不弯曲反而更加挺直。偃蹇(yǎn jiǎn)高耸貌,有傲岸之气。下联说山崖泉水滴流在石头上,坚石反而更加晶莹明彻。此联取象格物,以物明志。松、石意象是中华文化传统中君子之风的寄托,古诗画中松石主题深受文士们钟爱。苍松枝干挺拔,刚韧傲然,是史可法报国意气的生动体现,涧雪,岩泉,契合了史可法面对山河破碎的艰苦卓绝之境,偃蹇,玲珑,寄托着他报国之志和高洁情操。史可法最后孤守扬州,城破拒降遇害,是对该联更生动深刻的注解。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江苏兴化人。清乾隆进士,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金农、黄慎等并称“扬州八怪”,也是楹联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楹联家之一。
这是郑板桥的一副自题联,郑板桥爱竹,一生所写竹画、竹诗、竹联,皆清新自在,极富情趣。该联以格物之功,摄取意象,寄托个人情志。上联格竹,格出竹的虚心,不唯竹杆其空,还有竹叶的低调向下,如人低头;下联格梅,格出梅的傲骨,不仅“凌寒独自开”,还在于不仰面奉迎!当然花无仰面,也可理解为有傲骨而无傲气。该联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竹之虚心,梅之傲骨正是作者治学精神,为人品格的生动写照。
整副联对仗精工而不显雕琢,文字浅近而饱含理趣,集中体现了楹联的对称美、意象美、凝练美、旨趣美和音律美,值得反复玩味。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这副联是郑板桥艺术创作的主张。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见学生韩镐文采斐然,擢为第一。后感其文有冗长之弊,故书此联以赠,并落款“与韩生镐论文”。
上联以落去繁叶的三秋之树作喻,指出作文要简练明朗,不芜不蔓,条清理晰,突出两个字:简洁;下联以鲜艳动人的二月之花作喻,指出作文要清新自然,引人入胜,突出两个字:新颖。“删繁就简”“领异标新”皆为成语,本来成语入诗联容易犯面目干枯、老生常谈之忌,在各用一个鲜活的意象“三秋树”与“二月花”之后,顿时化腐为奇。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作者刘凤诰(1761-1830),字丞牧,号金门,江西萍乡人。清乾隆进士,少有才名,帝称之为“江西大器”,著有《杜工部诗话》《存悔斋集》三十二卷等。
这副联是刘凤诰任山东学政时,为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亭题的。联语巧用数字与意象,以疏朗明快的笔调,勾勒出济南如诗如画的泉城风致。上联在大明湖的万种风情中只裁取“荷”与“柳”两种物象,下联在济南城的洋洋大观中只裁取“山”与“湖”的物象,轻描淡写中营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清新境界,泉城之胜,如在目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强烈的代入感。晚清文学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借老残之口,称赞此联“尽画了大明湖的绝景”。
值得一提的是,刘凤诰是有名的才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故事,尤以殿试巧对乾隆为最。乾隆不悦刘凤诰有眼疾,出句:独眼岂能登虎榜;刘凤诰应声对以:半月依旧照乾坤。乾隆再出: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刘凤诰当即应对: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为探花郎。龙颜大悦。探花双关殿试第三名探花,因而被乾隆点为探花,从此刘凤诰有了“对联探花”的美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