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贺开:遇见最美的拉祜茶山

 廿氏春秋 2017-03-03

寻访普洱茶是在勐海的雨季。漂浮不定的云雾带来了说来就来的雨水,让赴茶山的旅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但雨水也放慢了我们的脚步,让我们能静下心来用眼捕捉茶山之美,用味蕾感受勐海之味。


贺开,便是我们因为躲雨而邂逅的村落。在贺开,虽然只停留了一场雨的光景,但是这里人与自然、人与古茶树和谐相处的场景,让我们永远记住了贺开—这“最美的茶山”。

车辆在布朗山巅的公路中穿行,勐海县茶叶局钱局长看着慢慢生成的云雾,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车速,他知道那些云雾正在“密谋”一场倾盆大雨。如果我们不在暴雨来临之前冲出布朗山,就要被困山中。但他在村庄路边的一棵奇特的古树前还是把车子停下来,“路边那棵奇树,其实是合二为一,一棵是茶树,一棵是榕树。



“鸡鸣桑树巅,桃李罗堂前。”看着眼前古茶古桂古村共生的场景,我的脑海中不由自主浮现出陶渊明的诗句。

滂沱的大雨把我们“驱赶”进一个小山村里。 与其说这是一个小山村,不如说这是一座诗意的庄园。从寨门开始,是一条悠长的木顶走廊。走廊的两边每隔两三米从廊顶垂下一根粗麻绳,绳子的底部系着一只只巨大的废弃车胎。少量我们叫得出名字的植物和更多我们没见过的热带植物在车胎里生根发芽……

每走过一步,透过长满不同植物的轮胎,就能看见不同的画面。一位裹红头巾穿蓝色长裙的女子从前面走过,朝我们点头微笑后,消失在走廊尽头的雨帘中。

在走廊的尽头,是一栋别致的林中小木楼。长裙女子此时正轻轻拎起裙摆走在木楼梯上。楼上悬挂着一块匾额:“云上人家”。

木楼小巧而别致,中间是客厅,摆有一张巨大茶几。靠左是卧房,靠右的则是厨房,厨房正中央正烧着一堆篝火。长裙女就坐在火塘边, 她旁边坐着一位和她同样装束的老太太。


“这是拉祜族特有的装束!”钱局长向我们介绍眼前的院落。我们所处的是贺开古茶园,这里古茶树生长在村寨附近,树木茂盛,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林中有茶、茶在寨中”的拉祜族村庄。

贺开村地处勐海县勐混镇,距勐海县城 20 公里。古茶区海拔在1400 至 1800 米间,这里常年云雾围绕,是西双版纳州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贺开村委会有古茶树面积约 17000 亩, 分布于曼迈、曼弄老寨、曼弄新寨、曼囡、帮盆新寨、帮盆老寨和 广冈 7 个村民小组。其中曼迈、曼弄老寨、曼弄新寨、曼囡4 个村 民小组古茶树集中连片面积约 11000 亩,帮盆新寨和帮盆老寨集中 连片面积约 4000 亩,广冈小组 2000 多亩。

拉祜族是勐海县的四大世居民族之一。拉祜族源于古代羌人,原本是狩猎为主的民族,有“猎虎的民族”之称。“拉祜”其意为 火烤虎肉。贺开的拉祜族主要为公元 10 世纪从澜沧县迁入。

“自从迁入贺开后,拉祜族就从‘猎虎的民族’变成了‘喝茶的民族’!”

拉祜族的火塘和哈尼族的火塘一样,是终年 不熄的。因为拉祜族有语说“不得茶喝头会疼”,拉祜族离不开火塘,是因为只有火塘才能“烤”出 拉祜族最爱的火焯茶。

每个茶山出产的茶都有不同的味道。拉祜、布朗、哈尼、傣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茶文化。贺开出品的勐海茶,经过民族文化调配后,独特的 贺开“勐海味”就弥漫开来。


古老原始的拉祜族火焯茶是将叶茶放在瓢内, 随后把火塘中灼热火炭放入瓢中快速摇动,待茶叶烤出香味时放入陶罐冲上沸水,几分钟过后,浓郁 酽香的火焯茶就泡好了。

用土陶罐制作的烤茶,也是拉祜族从古传承 至今的饮茶方法。这些独特的饮茶习惯,都是就地取材自然而为。自然而为的茶饮渗透到拉祜族的基 因之中,慢慢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族文化。也正是因为拉祜族的生存之道与他们独特的茶道,贺开的万亩古茶园才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