檬妹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老师说,我们这里新建的房子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没有一点点美感。以前每个地方的房子都各有特色。 那会还太小,对房子的审美很模糊。 后来,走了很多地方,遇到很多人,看了很多景,才发现,那些在岁月中沉淀的老房子,简直就是艺术品! 最具北京特色,甚至是中国特色的四合院 这些房子,用地势,形状,格局,告诉人们,当地的自然气候,当地的人文,甚至是历史。 陕西窑洞,更多的是气候和地势的产物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闽南的古村落,不仅气质华美,还承载了一部悠长的历史故事! 她位于福建晋江市新塘街道,被誉为古民居村庄。在这个不足1平方公里的闽南古村落,竟藏着99栋风格各异的华侨建筑——番仔楼、西洋楼、闽南传统大厝各自成趣,又融为一体。 摄影/刺桐鸟 它安静地伫立在晋江的东南角上,仿若一颗遗落的明珠,等待着你来探寻那一段段唯美动人的历史故事。 摄影/行摄观景 600多年前,梧林开基祖旺生公迁徙至此,从此繁衍生息、形成村落。再到后来,勇敢勤奋的梧林人便开始了海外移民的历史。 ▲旧时侨批馆 那时,车马很慢,书信很远。每一封家书,每一封侨批,都饱含着海外游子魂牵梦绕的乡愁。你仿佛可以听到那海上轮船的汽笛声响,家人翘首以盼的炙热眼神。 闽南地区很早就开始向海外移民。鸦片战争前夕,东南亚的华侨总数已达150万人,鸦片战争后,闽南人移民东南亚进入高潮,闽籍华侨又以闽南籍为主。自19世纪末起,在爱国爱乡情怀的感召下,梧林华侨陆续回乡建宅。经济上小有成就的他们聘请了海内外建筑专业人员设计建造房屋。 摄影/弯海长桥 一幢幢富有异域特色的西洋建筑和番仔楼拔地而起。哥特式、古罗马式、西班牙式、中西合璧式,于是南洋风格的华侨建筑象征了一个时代。 摄影/弯海长桥 如今的梧林社区有着闽南传统古民居最典型的形态——红砖古厝成群,有“出砖入石”,有燕尾脊,有天井,也有庭院深深,更有闽南寻常人家的生活况味。 梧林社区现存的华侨建筑群,多是在上世纪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建成的。这些建筑物有闽南官式大厝、哥特式建筑、古罗马式建筑、中西合璧民居等,并形成规模集中的华侨建筑群。 摄影/弯海长桥 容膝居, 这栋两层中西合璧红砖洋楼是旅菲华侨蔡顺意在1928年回乡建设的,占地约400平方米,取名“容膝居”,意为房子小,体现主人自谦的情怀。 五层厝 , 旅菲侨胞蔡德鑨宅邸,建造于1936年,占地400平方米,共四层半。该楼聘请英国设计师设计,由上海租界派遣100多名混凝土建筑工人分组日夜连班注筑而成,是泉州南门外地标志建筑。 旧学堂, 旅菲侨胞蔡顺意宅邸,建于1938年,哥特式建筑风格,两进三开间,共两层半。洋楼一反多数民居建筑中轴对称布局,采用略带戏谑性的左右各异,平面布局显得丰富多彩。 三栋厝, 除了洋楼林立外,村内也有不同闽南官式大厝,“三栋厝”便是其中之一。它是旅菲侨胞蔡咸晒、蔡咸乾、蔡咸揣兄弟的宅邸,始建于19世纪末,占地1200平方米。蔡咸晒三兄弟的海外创业史和建厝史是一代代梧林华侨的人生缩影。 好景不长。当这些独特的建筑尚未完全展示他们的独特魅力时,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了。在家乡建设洋楼的华侨响应国家“抗日救忘”的号召,断然停止“小家”建设,争相将准备用于建洋楼的钱捐献给国家用作抗战军饷,用行动书写了华夏儿女永远的爱国情怀! 摄影/弯海长桥 修养楼, 又名“悠闲楼”、“枪楼”,建于1934年,钢筋混凝土夯实墙结构,共三层。修养楼建成之时,正是匪盗猖獗年代,所以这里也成了村民守护着亲的要塞。登楼细看,其设计用于射击的枪孔四周弹痕依稀可见。 胸怀祖国 , 旅菲侨胞蔡怀翻和蔡怀紫这对堂兄弟合建宅邸。占地600平方米,坐东朝西,两层中西合璧洋楼,建于1953年春。建国以来,兄弟二人解甲从商,获得丰厚利润,并将大笔侨款汇回家乡,帮助侨眷恢复生产,改善生活,深受族人爱戴。 摄影/刺桐鸟 门廊上屋内的雕花装饰,种种细节,仿佛在提醒着我们,这里曾经有过多少旖旎风光,如何门庭若市,而今仍旧风韵犹存、魅力不减。 这些奇特的外来建筑吸引了众多乡民和外乡人前来一探究竟。 现在的梧林古民居的保护传承和改造正进行。这片融合了闽南风情、侨乡文化和独特建筑群的古民居正在涅槃重生,用它独有的美丽,重新谱写着更为动人的篇章。 坐标:福建晋江市新塘街道 自驾路线:福州 → 福泉高速 → 沈海高速 → 福厦公路 → 坪山路 → 宝洲路 → 刺桐大桥 → 泉安北路 → 泉安中路 → 塘岸街 梧林游览路线推荐:朝东楼——风水池——咸沟楼——五层厝——坑墙楼——德鑨楼——德卫宅——德鑨宅——德兜楼——德养楼——修养楼——侨批馆——胸怀祖国——三栋厝——梧林发源地旧墙体——复古亭观音亭——居委会 (点击上面文字,进行报名)
你还知道哪里有这样的小村? 欢迎在文末评论! 走吧网,中国第一自驾社交分享平台! 编辑檬妹的工资已经跟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