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都市圈的产业与空间如何联动发展?

 QuanLiRen2016 2017-03-03
随着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以及随后跟进的城渝、长江中游共计五大国家级城市群的兴起,中国的城市化已经买入大都市圈时代。它将会对中国未来对产业布局,房地产发展带来什么样对深刻影响?我们的理解和观察才刚刚展开。



中国城镇化发展到目前的状况,随着产业及其带动的人口、资本集聚效应日益显著,一批“都市圈”逐步形成。在12月17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落实人地挂钩政策,根据人口流动情况分配建设用地指标。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应。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因此,任泽平认为,“大都市圈战略确立,小城镇化战略退出,这符合城镇化的基本趋势,大都市圈更节约土地、更有活力,这是几百年来城市的胜利”。


都市圈的概念最先起源于日本


1950年,日本行政管理厅对都市圈的定义是:以一日为周期,可以接受城市某一方面功能服务的地域范围,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必须在10万以上。1960年又提出了大都市圈的概念,规定中心城市为中央指定市,或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并且临近有50万人以上的城市。随着时代的发展,都市圈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目前普遍上把都市圈定义成“以经济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其有经济内在联系的和地域相邻的若干周边城镇所覆盖的区域所组成的,其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


城市化是都市圈形成的基础


从国外城市发展的规律可以看出:城市化是都市圈形成的基础。最开始区域中仅有一个大规模城市,整个区域的资本、人才等各种资源都向这个核心城市集聚;因此这个核心城市规模膨胀,不断向外沿扩张,城市周边出现以某种功能(居住、产业等)为主的快速发展的副城区,也就是所谓的郊区,这个时候郊区化成为中心城市发展的趋势;当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形成了产业分工和功能互补,逐渐形成区域次中心城市、功能性中心城市、功能增长型城市等城市等级,各种卫星城的出现,就与核心城市构成一个都市圈。其中城市发展水平越高,服务业产值份额就越大,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也逐渐从工业转移到服务业上。


英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基本同时实现,并且协同发展,第二产业在1850年超过第一产业完成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完成时间基本相一致。至1960年英国第三产业产值占53.0%,1966年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占67.46%。


美国1850年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之后虽由于“西进运动”对荒地的开垦使工农业产值此起彼伏,但到19世纪80年代时,工农业产值比已达到44.1:17.9。虽受制于国家政治因素,美国城市化基础较差,几乎是伴随工业化才兴起发展,城市化完成时间略晚于工业化。1920年城市化完成,1950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到53.2%,总产值达到58.0%,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主导产业。英美两国主要城市功能都逐渐由工矿业城市转变为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科技中心、文化旅游等,美国纽约、英国伦敦都是这类城市的典型代表。


产业发展逻辑与空间结构演化具有耦合性


在都市圈形成过程中,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分工,导致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向周边转移,而一些服务业则由周边城市向中心城市转移。因此,我们认为都市圈的产业发展逻辑与空间结构演化具有耦合性的。一方面,都市圈城市空间演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产业发展。城市作为现代产业和市场的空间载体,产业功能的强弱是城市竞争力的体现,两者之间存在着自然的互动关系。产业功能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城市人口吸引,对资本要素集散、对城市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化也通过集聚和辐射效应影响着产业发展,形成跨区域产业联动,最终实现一种相对稳定的要素供需平衡状态。


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相互促进


都市圈的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是互相促进的,并且是一个具有协同性的过程。产业发展主要以空间转移和产业辐射两种形式进行。空间转移又是由向心转移(产业向都市圈中心城市聚集,对周边地区形成虹吸效应)和离心转移(产业向都市圈外围城市扩散,形成城市副中心,带动周边城镇城市化、工业化)两种。产业辐射则是通过产业集聚与扩散、产业升级、产业关联和产业创新等几方面进行产业发展。目前许多相同产业的企业或具有密切联系的产业聚集在一起,既能相互交流知识、技术、信息、经验和诀窍,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又通过竞争,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最终实现产业的大发展。


以合作为基础的区域性产业发展具有共生性


都市圈内以合作为基础的区域性产业发展具有共生性。所谓共生性,指的是都市圈区域内相邻或相近的城市,由于自身资源享赋、区位条件、市场规模及结构的差异性,通过资源共享、产业分工、职能互补形成的至少对双方城市有利的复杂互补性关系。共生需要有共同的共生目标、发达的交通网络、完善的通信系统、成熟的市场体系等条件为支撑。


以上海都市圈为例,上海都市圈内实行产业垂直分工,能更加合理地利用资源,减少不必要的竞争,提高生产效率。上海作为中心城市,经济实力最强,可以充分利用经济、科研基础良好的优势重点发展信息工业等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以及面向整个都市圈的金融、航空等其他高级服务业。上海的产业特点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处在产业链的顶端,能够辐射和带动整个都市圈。


江苏、浙江的一些次中心城市如南京、杭州、苏州、宁波等则利用土地、人力资本的优势重点发展制造业和面向本地及周围小范围的服务业,这些城市制造业的特点是处于产业链中端的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一些小城市如玉环县等的制造业则可以为中心城市或次中心城市做配套,处在产业链的底端,服务业则基本上完全面向本地。


新城的发展促进都市圈的产业发展


新城的发展可以促进都市圈的产业发展。以日本东京都市圈为例,在东京都市圈里有若干个产业新城,分布着不同的职能,如下图



其中,琦玉的政府部门和筑波的科研院所都是在政府行政主导下的迁移,并且不断调整吸引政策,促进其他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以筑波科学城为例,其距离东京市中心60公里,成田机场西北40公里,集中了国家级研究和教育院所48个,日本全国30%的国家研究机构都集中在筑波。


由上述几点可见,城镇化发展到现在,重心将转移到都市圈的发展上。都市圈的产业发展跟其空间结构演化和新城的发展存在着相关性,并且在都市圈内部各城市的产业发展也存在共生性。



◆  ◆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