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的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吗?

 忘忧峰 2017-03-03

真的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吗?

2017-03-01 生命科学教育


只是一种理念,而非一种标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记得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现在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而且引起了争论。我想,陈鹤琴当初说这话时,一定不会引起误解,因为任何话都有特定的含义。陈鹤琴之所以这样说,在我看来,他是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及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句话的真理性在于: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换句话说,这句话只是教育者的严于律己,而非一种教育评价标准。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的回答是:“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

       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万事俱备,只欠(学校)教育”; 

      第二,“好”的标准不只有一个,而是针对每一个具体学生的个性采用不同的标准,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可能是综合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

      说“有”,是因为在现在的评价背景下,即使老师“会教”,可“教不好的学生”仍然大批量地存在。道理很简单:无论高考还是中考,都是选拔性考试,其目的就是要让一部分学生被淘汰,即被“教不好”——都教“好”了,还怎么“选拔”?

家庭和社会也是教育场所!  

      即使抛开考试评价不说,就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教好”呢?理论上好像是这样的。因为任何人一出生,都是一张白纸,谁也不会从娘肚子里带来一身恶习。但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庭、被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但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教育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老师面对的学生已经是被家长教育过的,同时,孩子还潜移默化地受着社会的影响——这都决定了我们的教育不是从零开始。如果有人硬要绝对地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我要问:为什么会出现学校之间的“生源大战”呢?既然“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还抢什么“优生”呢——而且是不择手段地抢?

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  

      我一直坚信,教育不是没有作为的。因此,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我总是问自己:对于具体的某一个“后进生”,我是否已经尽到了我能够尽的最大努力?20年的实践告诉我,如果我们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绝大多数“后进生”都会有进步的——不一定成为栋梁之才,但至少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成为最好的自己

      同时,我也始终认为,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我们不能做超出我们能力和责任的事,我们只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也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

    “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示十二分的敬意;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无以复加的鄙夷。

      在某民办学校演讲,有老师提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你怎么看?”据我了解,这句话经常某些校长或教育行政官员用来要求或批评教师,而引起了不少教师的反感。查查网上,关于这句话的讨论、辩论、争论很有不少。

      反对者认为,这句话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只是给老师增加了巨大的无形压力。赞同者认为,这句话是教师努力的方向,不少优秀教师用实践证实了这句话的真理性。


学生是可以教好的! 

      怎样理解这句话?下面谈谈个人浅见。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反映的是学生观——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

      任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要承认他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通过教育使他成长进步的,不是“朽木不可雕”的。这无疑是正确的。

“教好”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学生千差万别,让他们思想学习各个方面都齐步走,是不可能的。就短期说,只要每个学生都在他们原来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就长期说,教的学生部分成为优秀人才,多数成为合格公民,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有人把“教好”理解为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考上大学、甚至都考上重点名牌,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形成的片面认识,犯了思想上绝对化的错误。


教好要一个过程!  

      同时,还要认识到,“教好”是一个过程。一方面,昨天没有“教好”,不等于今天不能“教好”;今天没能“教好”,不等于明天不能“教好”。另一方面,昨天有进步,还没达到“好”的标准;今天有进步,还是没达到“好”的标准;但坚持下去,不断进步,就能达到“好”的标准。这个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既是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老师不断提高的过程。


老师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对教师的激励——教师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教师。但适合做教师的人中,不会教的老师、教不好的老师,肯定也是有的。

      话说回来,那些“会教”的、“教好”的老师,也不是一上讲台时就“会教”、就能“教好”的,更不是天生的。他们也是逐步成长起来的。

      如果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了困难,学生没有取得自己期望的进步,教师应反思自己还有哪些做得不够好,及时总结提高,选择更合适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了教育目的。那么,就不仅是学生进步了,教师也进步了。

      很多优秀教师写的教育日记、建立的学生成长档案,就是这样不断探索的轨迹。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可以而且应该用这句话不断激励自己,并把教好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的职责和理想

      教育管理人员或社会其他人员却不应用这句话来要求所有教师,把教育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归罪于教师“不会教”上。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教育家魏书生曾在一次报告中也说过。有许多领导职务的教育者也经常引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如果,作为老教育家或者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教育者是把它作为鼓励教师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不轻易放弃一个后进生,那就无可厚非了。如果当看“绝对真理”或作为一种教育评价就会引起老师们的反感。


家校及社会要形成合力!  

      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呢?成都市优秀教育家李镇西就这样回答:“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节时;第二,好的标准不是一个绝对量化的标准,而是针对每个具体学生,让他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可能是综合的,也可能是某一个方面。”就是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不是“绝对真理”。也应有一定的条件基础。

      就现实和现在的教育评价背景下,可以肯定地说:“有教不好的学生”。

      其一是,随着改革开放,一些不利因素的侵入,有些学生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长、被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而是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

      其二是,现在的教育评价还不够完善。一是评价只注意整体而不注意个体,你班的人平分高,你就教好了,否则就没有教好。不管你的起步如何,学生个体怎样。二是一张试卷定好坏。出题者随心所欲,不顾教材、不顾目标、不顾基础,资料中选题,挖空心思编题,导致教者难教、学者难学。其三是教不好的学生仍不批量地存在。无论小考、中考、高考,都有选拔性考试,其目的是让一部分学生被淘汰,被淘汰的自然说没教好。

      总而言之,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最多能占三分之一,另外的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的非学校教育以及学生的自我教育。教育者都并非圣人。即使是圣人,也不一定能办得到。我们都知道,孔子是我国有名的教育家,他的弟子三千中也只有七十二贤人。

      我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只能作为在教育家或者担负一定领导职务的教育者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作为教师的自励,作为教师不放弃每一个后进生的一种奋斗目标,不能作为一种“绝对的真理”。


文章来源:凤凰新闻,有改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