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角 |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小山村的大手笔

 瀞舒凝兰 2017-03-04


△▼△

萨洋于2006年搬到慕田峪长城脚下,从改造废弃农居开始,相继创办了山脚下的小园餐厅、瓦厂酒店等一系列可持续性的旅游产业,并在当地先后改造设计废弃农居30余所。

 

和众多的中国迷一样,萨洋对中国的喜欢始于“颜值”,陷于内涵。


颜值就是这长城。千百年来,万里长城不仅为帝王保得一时江山,还成为中华民族的巍巍脊梁。长城是不屈,是雄伟,是不能遗忘。

 


刚上大学的时候,因为一次政治课萨洋对中国产生了兴趣。后来当兵时努力学习中文,他的学习积极性还经常打动中国老师。


1981年,萨洋终于来到了中国。他来到北京大学留学,五年后又搬到中国做起了生意。当然这其中,他还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唐亮,两人毕业后在中国开始日复一日地打拼事业。

 


来到中国的萨洋还是很喜欢长城,不时的抽空去看,去爬。有次来到了慕田峪长城脚下,遇到了一位向他推销商品的当地农民,萨洋对他的商品毫无兴趣,但是很羡慕住在这里的他。

 

作为长城脚下的小山庄,这里山势缓陡,曲直相间,所以极富立体感。由于慕田峪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被称为“危岭雄关”,而慕田峪关更是明代拥护京师和明皇陵的的重要关口之一。

 


能够住在这里真是太酷了


萨洋不止一次的这样梦想着。他向农民表达了内心的渴望与羡慕:我希望有一天能够住在这长城脚下。这位质朴的农民回答:我来帮你找房子。

 

萨洋怎么也不会想到,因为这一次相遇竟然实现了他三十多年的长城梦。当他与妻子照往常一样拼命的工作时,电话打破平静:农民找到了房子,请他去看。



起初,无法抛下手中工作的二人只是将这里租下,当成避暑的去处。后来投资咨询、进口葡萄酒,以及销售进口医疗产品的工作压得他难受。


在萨洋快五十岁的时候,他潇洒地回到家和太太说:我不干啦,我要退休,我们去慕田峪生活吧!

 


萨洋说服唐亮搬到了慕田峪,为了住得更舒适,他们计划对自己租的小别墅进行重新改建。当年的慕田峪村位于半山上的农居显得如此破败不堪。然而,萨洋早已看到心目中家的样子:明亮的窗,宜人的景,还有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共生,以及他和妻子梦想的延续。

 


搬到这里不是简单的远离城市,而是意味着他要成为长城脚下的北京人,他努力试着让自己,让房子与这周遭融为一体。

 

改造之后的农民房


东方与西方的建筑可以进一步的融合,这是艺术的魅力。

 


在改造的过程中邻居因为一棵树与之产生矛盾。他说:商量很重要。他倾听他们的抱怨,让村民们知道自己尊重他们,以此营造双方共处的和睦氛围。 


在村里改了农民房之后,他们有了舒适的家。成了村里人的萨洋开始为村子的发展忧虑起来。


村里的年轻人都去城里打拼,村长希望眼前的他,作为一个“有钱美国人”意识到这种困难,并帮助他们,利用慕田峪的人流量来发展长期经济。于是便有了瓦厂和餐厅。


【瓦厂】

一个长城脚下的新式民宿

由废弃学校改建

▲改造后的瓦厂,不再是一个冒着浓烟的工厂,萨洋让让它做到环境和社区可持续性发展的度假村。一进大门,便能看到一条通往房舍的小路,由无数五彩琉璃瓦片镶嵌铺成,浪漫艺术。这里有主建筑客房25间,另外还有散落在村庄各处的9间豪华别墅。如今让已经成为乡村精品酒店。

【三家餐厅】

“小园餐厅”、“大路馆儿”和“小庐面”


分别经营中、西餐。来长城旅游的中外客人,在山下就能喝着咖啡欣赏长城美景,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店里饮食全部采用当地农村时令蔬菜,新鲜而别有风味。



在洋民宿的带动下,慕田峪脚下的游客比以前翻了一倍还多。4个村的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不足5000元,到如今跃升为1.4万元。


这是一个外国朋友在中国小山村的大手笔。


乡村如何更好的发展,中国古建筑何去何从,这里除了拆似乎有更好的答案。


地址:北京市怀柔渤海镇北沟村瓦厂



文章授权转载:WY5125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