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立新:什么是企业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力量?|商亦载道

 cmztai 2017-03-04


白立新:致良知四合院创始人


每家企业都在寻找战无不胜的法宝,加薪、升职、企业文化培训,抑或是福利方案、骨干持股?企业经营者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激励员工和高管,试图打造出一支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团队。然而,他们的很多尝试多以失败告终,员工和高管们不仅是“软硬不吃”,甚至还充满狐疑,怎样也不上道儿。

 

什么才是让企业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法宝?在这篇商以载道的文章里,白立新老师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心与心之间,那份无形的链接,才是驱动企业成功的牢不可破的力量,才是让企业真正制胜的法宝! 

大家或许记得《道德经》当中有8个字,叫“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大家记住这8个字,这8个字大体上就解释了人生社会以及各种组织之间人与人的关系。


当人与人的关系是通过心与心链接起来的时候,就形成那么一种空间和气场,叫“虚而不屈”——看不见,但是不屈服,也就是说它不会消失,不会被压缩。当我们的心与心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或者是不信任的关系,一旦建立起来的时候,它就在那个地方,除非你转变它,否则它就真实存在着。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一旦有外部的信息进来,一个信号输入进来的时候,它就会产生出新的内容。打个比方,在座的50位企业家,我们之间建立了信任,我们之间建立了心与心的链接,这份信任、这份链接是虚而不屈,它不会轻易的消失。“动而愈出”,因为我们有这份信任,所以当有人号召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起群策群力地去完成某项使命。


同样的,假如今天我们经历的是一种不信任的关系,我们建立的是一种不良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虚而不屈”,当我们不去转变它的时候,它一直就存在。“动而愈出”,一旦有一个火苗进来的时候,大家就开始吵架,开始让这个关系变得更加恶劣。


这个例子延伸到企业员工身上,就是企业文化。“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尽管看不见,然而它如此的真实,如此的坚实,又如此的富有力量。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产出。


如果再扩展,你与客户,你与网民,你与你的APP用户呢?所有这些关系都是心与心之间的链接。所以,“心”才是阳明心学所揭示的本质。而我们的心中间包含着能量,包含着力量。


真诚可以洞察本质


一份真诚可以打动大家,一份真诚可以把事情的真相呈现给各位。多少时候,我们是被我们自己的假设所欺骗了。所以,我们要对商业,对人生,对社会有充分深刻的洞察。


生意的本质,一个真正通透而清晰的商业,三分钟就可以讲清楚,而且别人可以听得懂,只是他做不到。所以真正的好生意是这样6个字:“听得懂,做不到”。


如果你的生意很深奥,讲30分钟别人都听不懂,或者讲3个小时别人都听不懂,那就是很危险的一份生意。真正好的生意,几句话就可以讲明白,但是别人做不到。这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听得懂,所以你的干部、员工、客户,很容易执行你的战略。因为别人做不到,所以你就有一个无形的“防火墙”可以保护自己。


当我们能够认识到商业的本质,当我们不会像《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位国王和大臣一样,双眼被遮住,这就是阳明心学所教给我们的那份真诚。有了真诚就有“心静如水,良知清澈”,但是这只是阳明心学很小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后面的8个字“临事不乱,应变无穷”。


致良知只有一个目的:抵达良知


此前我们说过,致良知有两种意思,一个是抵达良知,一个是启用良知。只有抵达良知,良知清澈,良知才可以启用,你才可以清清楚楚地去做事情。


但是事实上,阳明先生所告诉我们的致良知只有一个意思,没有两个意思,致良知只有一个意思,即抵达良知。启用良知的事情不需要阳明先生去讲,不需要去设立一门“阳明心学”去解释如何启用良知。


当你抵达良知的时候,良知自然会启用;当你没有抵达良知的时候,你所启用的良知都是很微弱的,没有力量的,也不持久的。你不断地叩问自己,今天这件事情拍着良心问我自己做得对吗?能做这样的反省和思考很好,可以让我们不断的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但是,只这样叩问是不够的,像在座的各位学员一样,我们要花上一天两天的时间坐在一起,深度地去感悟阳明心学的学问。


所以,我们要对宇宙人生做出深刻的思考,深刻到什么程度?深刻到你要穿越那一张纸,穿越你眼下这张纸。阳明先生真正的学问,真正的精髓,并不在纸面上,而在纸背之后。所以有个成语叫“力透纸背”,真谛在纸的背后,要穿越这张纸。


看似一张纸,实隔万重山。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经常聚在一起,大家彼此互相砥砺,相互学习,互相激励的原因。


阳明心学告诉我们,当我们这颗心足够清澈的时候,这颗心可以常觉常照,不管事情是好还是坏,都可以照见它的本质,并且临事不乱,应变无穷。


《中庸》当中有一段话特别的重要:“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第一话是“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最后一句话是“故至诚如神”。《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主笔写的,所以有句话叫“中庸作于子思,以传孔门心法”。


大家对于《中庸》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阳明先生也在他的《传习录》中多次注解中庸的核心思想,但是唯独对于至关重要的这一段话,阳明先生有新的注解。


至诚即神


最后一句话“至诚如神”,阳明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不必说“如神”,至诚即神。只是讲“如神”,那还是“二”了,至诚“即神”。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当我们想到"前知"两个字的时候,我们会升起一份贪念,我们希望可以走入未来。而阳明先生讲,至诚之道,无知无不知。


昨天北京大学文东茅老师有件事情对我特别触动,此前我们面对一个稍微有点棘手的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想不到解决的办法。但是就在昨天凌晨的时候,东茅老师那份至诚之心被打开的时候,解决方案从他心底当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如此的温暖,又那么富有力量。


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从心里自然而然的流淌出来,这就叫“无知、无不知”。这也是《道德经》上讲的“无为无不为”。


所以,阳明心学不是小善,它不仅仅让我们成为一个好人,它让我们成为一个可以展现真相的人,它让我们展示能量。它让我们像文东茅老师一样,展示那份“无知无不知”——对事情本质的那份洞察,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且一针见血。


我们不要高估自己,我们的眼耳鼻舌,我们的见识会欺骗我们。我们会有意无意地欺骗自己。所以,在生意上你要花时间去验证你的那些假设,包括对生命最基本的假设,你要勇敢、真诚地面对这些假设。

 

同时,我们不要低估自己,因为我们有这么伟大的祖先,从孔孟之道,到阳明心学,包括宋朝的程朱理学。我们有这么了不起的祖先,给我们留下这么宝贵的资产。对宇宙人生,对社会的本质和真相,圣贤已经反反复复地呈现给我们,我们只需要紧紧拉着圣贤的手,我们的生命就会若干次地焕然一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