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懿的临终遗言有何玄机?

 伟天英 2017-03-04

司马懿的临终遗言有何玄机?


公元251年八月,一世枭雄司马懿时至73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然而雁过留声、人过留言,司马懿在临终前会留下什么遗言呢?

史书如此记录他的遗言:“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辅帝平九州,慎之!慎之!”

这句话本是拳拳之心,然而大家都知道,司马懿老谋深算,一生善于演戏。尤其在三国演义中,相比诸葛丞相,他绝对是反面人物。那么,这句话到底是发自肺腑,还是故意说给史官们和曹魏皇室听的,演好人生最后一场戏?众说纷纭。

鉴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懿的猜忌、怀疑可谓由来已久。当年曹操曾特意告诫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不过曹丕并没有听信乃父之言。

时至曹丕之子魏明帝,对司马懿虽倚重,但并不那么信任。曹叡:“司马公忠正(指司马懿),可谓社稷之臣乎?”陈矫:“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而另一大臣高堂隆在病危之际,也提醒明帝“宜防鹰扬之臣于萧墙之内,可选诸王,使君国典兵,往往棋跱,镇抚皇畿,翼亮帝室。”矛头直指司马懿。

后来司马懿尽管成为魏明帝的托孤大臣,但也有所防范的。司马懿以太尉“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与爽各统兵三千人,共执朝政”。而曹爽则是“拜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显然曹爽为第一托孤大臣,而司马懿次之。司马懿名望功绩远在曹爽之上,如此安排后事,显然对司马懿的不放心。

司马懿一生东征西讨,为曹魏政权立下汗马功劳,使他成为世家大族代表人物。而区区曹爽,不过是皇族一庸庸碌碌的纨绔子弟,机缘巧合执掌权柄,偏偏又“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这自然激起世家大族,包括大部分朝臣对他的极度怨恨和反对。

后来司马懿诈以老病将死骗过曹爽,这也是他最寻常的政治表演。

司马懿的临终遗言有何玄机?

249年,在世家大族鼎力支持下,蓄谋已久的高平陵政变爆发了,“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晋书·景帝纪》)。曹爽集团被一举剪除。

在《晋书·宣帝纪》中有如下记载,“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

后来太尉王凌企图发动针对司马懿的政变,又被73岁高龄的司马懿诛杀。

最最主要的是,后来其子司马昭窃取了政权,司马懿的名声随之也坏了。尤其在三国演义中,将他“辅帝平九州”这句话关键的话没写,于是许多人开始嚼文咬字。

“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这话分明是说,我司马氏位高权重,来之不易,告诉儿子“权”的重要性,要抓权,特别是政权和军权。

“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此话为不打自招之言。你司马既然无异志,怕什么呢?还专门交代,既然人皆疑你有异志,绝非空穴来风。

“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这句话最重要,暗示儿子们如何实现自己的目的。当时魏国就是姓曹的天下,如何把天下改姓司马,当然要“善理”一番的。

因为少了“辅帝平九州”一句,遗言意思大变:儿子们啊,我现在是不行了,往后的事就看你们了。现在国家大局已‘政归司马’。你二人要‘善理’之,要谨慎再谨慎。好自为之吧。

司马懿的临终遗言有何玄机?

事实上,司马懿在世时,在魏国威望相当之高,即使毌丘俭、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檄文中对他依然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等赞誉。史书上称其使“天下欣赖”“天下大悦”。

到晋朝初年,司马炎开创“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人们对他更是推崇。乃至司马遹被传像司马懿,而能“誉流于天下”。

司马懿的名声毁败,从永嘉之祸以后开始的,其不肖子孙自相残杀带来诸多浩劫,东晋又长期被世家大族把持,连带司马懿的地位也逐渐下降。

晋室南渡,情况与当年蜀汉类似,以蜀汉为正统的呼声日高。

东晋灭亡后,情况更加明显,到隋唐时代,民间说书戏曲日盛;官修《晋书》,以帝王的立场更不鼓励效法。到明代《三国演义》之后,“空城计、火熄上方谷、见木雕魏都督丧胆”等丑化的司马懿形象被演义广传于民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