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芪这么好,但你未必吃对了

 为什么73 2017-03-04

黄芪,是很多人心中补气的典范食材,逐渐地忘记了它也是一味中药,它也有自己的来源和秉性,让我们拿出5分钟了解一下黄芪的“出身”。

黄芪的古名是“黄耆”, 耆有长者之意,寓黄芪为补药之长。

黄芪是豆科植物的根,吃起来有豆腥味,有膜荚黄芪、蒙古黄芪之分,但是最好的一个品种是蒙古黄芪,因主产地在西部,又称“西芪”。

最早记载黄芪的书是《五十二病方》,说明在战国时期它已经是一味重要的药材。

黄芪最常见的制法是蜜黄芪(炙黄芪),每100斤用炼熟的蜂蜜25斤炒黄晾凉。

黄芪都有哪些功效呢?

补气固表

有一味中成药叫玉屏风散,是用来治疗表虚自汗的,主要成分便是炙黄芪,这个方子有意思的是加了黄芪的克星防风,古代认为黄芪得防风而效减,也有人认为会疗效大增,是个千古之谜。

大家平常拿玉屏风散多是预防感冒,对于气虚多汗、腠理开泄的人的确有效,但千万不能拿此药治疗感冒,否则会“关门留寇”,内里的邪气因表气不畅而加重感冒症状,很多人都吃过这样的亏,感冒后越用此药越难受。

利尿排水

这个认识主要来自中医典籍《金匮要略》,书中把它作为很重要的利水药使用。

黄芪对于各种类型的水肿都有很好的疗效,以面白、舌淡、溏泄这类脾气亏虚者尤善。

治疗水肿,要用生黄芪,生者走表,蜜者益中,想要利水消肿唯有生者可达到表层。

生黄芪的另外一个优点是利而能补,所以现代的肾炎、心衰、风湿等疾病引起的水肿,只要辨证相合,都可以用生黄芪来作为利水药使用。

排脓拖毒、敛疮生肌

为什么将托脓和敛疮合起来说呢?

因为黄芪治疗的病人多是疮口流清脓不断、无法收口的虚弱之人。

还记得以前主任说他研究生时在医院外科实习,就遇到过一个手术后创口不愈合的老人,外科医生说“你不是中医大夫吗,给他喝汤药试试”,主任就给他开个“十全大补汤”(中医汤剂,用以补益气血,含黄芪),结果就看着那个肉芽组织一点一点的长起来,然后主任就屁颠屁颠地每天去剪多余的肉芽。

后来看古代的外科书,对付这种疮口不敛、流清水的虚证,生黄芪必不可少。

益气补中

我一个同学参加某校研究生面试,她后来的导师是面试官之一,问了她一个问题:“小同学,你说说生黄芪和炙黄芪的区别吧?”我同学在极其紧张的状况下没有给出老师想要的答案。

其实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就是“生者走表、炙者趋中”,蜂蜜的甘味加重了黄芪补益脾胃的特性,所以一般的补脾健中的汤剂我们喜欢用炙黄芪。

黄芪虽补,但阴虚之人(一般以燥热、盗汗、五心烦热、舌嫩少苔为主要症状),气滞之人(头胀、胸闷、胁满、腹胀、易怒为主要症状)和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患有虹膜睫状体炎、老年湿疹或者老年性瘙痒症等病)的人要谨慎服用,容易使虚者更虚、实者更实。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用了黄芪可能会加重自身免疫反应。

黄芪食疗的代表

黄芪粥:取黄芪10g,放入水中,小火炖至粥熟。黄芪炖老母鸡:炖老母鸡时放入黄芪10-15g。黄芪红枣茶:取黄芪3片,红枣两枚泡水代茶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