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龙柏“韩国城”

 QIANSHI 2017-03-04
上海龙柏“韩国城” 
  龙柏新村面积小小的,才2平方公里多一点,不少上海人尚不熟悉它。然而,在旅居上海的韩国人中,它大名鼎鼎,甚至许多从未来过中国的韩国人都知道它。因为,这里正在形成一个热气腾腾的———韩国城!

  紫藤路上韩文多过中文

  龙柏新村地属闵行区,紧贴外环线内侧,按照地理方位,不算是上海的市中心区。照一般看法,这里的房价应和外环线周边的其他地块一样,属中低水平。然而,在紧贴外环线内侧的环形区域内,很难找到与龙柏的偏高房价相当的地块呢!

  房价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龙柏的人气。那么,旺盛的人气来自何处?除了世代居住在此的闵行本地人和后来动迁过来的静安人、黄浦人,最近几年这里正不断涌入新移民———韩国人。

  目前,龙柏街道办事处登记在册的韩国人,占住在此地的全部外国人的80%。而据韩国在沪有关部门统计和韩国居民

自己估算,除了几千名留学生,上海有3万多名韩国人,其中龙柏至少住着三五千人,是人数最多的一个韩国人聚居区。

  韩国人有不同于上海人的衣食住行习惯,而且,住在龙柏的大都是韩国企业外派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自己办企业的老板,消费能力很高,所以这儿,专为韩国人服务的饭店、超市、房产中介、服饰店、广告公司等接连应运而生。去年开始,在《人鱼小姐》等韩剧中经常可见的韩国最大连锁面包店巴黎贝甜、家纺企业伊富家也相继来到龙柏,在青杉路上开出专卖店。

  如雨后春笋般接二连三冒出来的百来块韩文招牌,霓虹闪烁,在这个已颇有些年头的老新村里,形成一道青春靓丽的风景。

  你看,在紫藤路美食街信步而行,犹如身处首尔街头:整条街上共有44家饭店,其中38家是韩国料理店,还有挂着韩文招牌的理发店、酒吧和俱乐部,就连卖窗帘的小店也贴了韩文启事:本店出售国际电话卡。漫步紫藤路,扑面而来的韩文远多于中文,店招、迎宾牌、玻璃橱窗上的特色菜介绍,就连招聘洗碗工的简短启事,都是韩文的,让本地居民看了摸不着头脑。店名十分有特色,既有以韩国、朝鲜地名命名的“金刚山”、“新麻浦”、“平壤妙香山”,也有从韩剧脱胎而来的“新大长今”等。

  满眼的韩文让上海人感到如读天书般的陌生,却让旅居异乡的韩国人感觉异常亲切。不仅住在龙柏的韩国人,许多散居在古北、世纪公园等其他社区的韩国人也常常慕名而来,在其中一家饭店的门口,还总能看到来自内蒙古、山东等省区的旅游大巴,从车上走下来的游客,无一例外都是韩国人。

  说起“韩国料理街”的横空出世,龙柏街道办事处的王书记称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三四年前,紫藤路刚开发的时候,是作为普通的美食街来规划的,虽也有几家韩国料理店,却不成气候,绝大多数还是中餐馆,做的是家门口本地人的生意。可就在这几年间,中餐馆的招牌一个个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全是韩国料理,而且靠着这个鲜明特色,这条马路在全上海乃至海外扬了名。

  如今,紫藤路上只剩下6家小规模的中餐馆,夹在左邻右舍的巨大韩文招牌中,显得孤零零的。不知道,这最后的“麦田守望者”会不会在不久之后的某一天也改换门庭呢?

  摆摊卖泡菜的老太太也会说韩语

  韩国人为什么会扎堆在龙柏?

  在上海生活了3年的东方CJ公司总经理金兴守说:“韩国总领事馆、商会、贸易协会和大量韩国企业都在虹桥,而韩国学校在七宝,龙柏正好位于虹桥、七宝的中点,又有着紧邻延安路高架的便利交通,房价比古北低了一大截,开车去市中心却多不了几分钟。”

  除了区位优势,还有一点很重要:龙柏定居着几千名朝鲜族居民,同样的语言文字,同样的生活习惯,让韩国人觉得与他们为邻“很舒服”。

  2000年初,龙柏仅有三五百名朝鲜族人,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住在附近虹桥、程家桥地区的朝鲜族人都把家搬到了龙柏,现在,在街道办事处登记在册的朝鲜族人已达2103人。韩国人随着朝鲜族人的迁入也被吸引过来,他们又吸引了更多的朝鲜族人来龙柏开店,形成了“雪球效应”,越滚越大。

  Sean住在龙柏已有1年,“闻名不如见面”,他用一句地道的中文形容这里的生活。“韩国人的饭菜里很少放油,又很辣。我吃不惯重油重糖的上海菜,每顿饭更离不开泡菜,但因为独自在上海生活,工作很忙,没有时间自己做饭,幸好家门口有地道的韩国料理店,既有只要15元一碗却最解乡愁的石锅拌饭、冷面,也有几百元一盘的烤肉,紫藤路菜场里还有十几个泡菜摊位,连卖泡菜的老太太都会说韩语呢。”

  除了吃的地道,这里的生活环境舒适而有乐趣。在韩国请一个保姆要人民币七八千元,而在龙柏,请一个朝鲜族保姆,只要1000元左右,Sean毫不犹豫地请了一个定时为他料理家务;在首尔,打一场高尔夫要一两千元人民币,绝对属于有钱人的游戏,而在龙柏,即使去高档的18洞球场,花费也不过区区几百元,自称工薪阶层的Sean也有能力每个周末都呼朋引伴地去挥上几杆……

  朴先生则觉得,地道的本地市民社会与国际化社区兼备的感觉最吸引他。与古北和世纪公园周边不同,在龙柏新村,高档商品房与老新村相间,这里既住着普通的上海人,也有初来乍到的外国人,因此,既有国际化社区的便利,又能真切地体验上海滩的韵味,这是在任何一个纯上海人或纯国际化社区都无法体会到的……

  喜欢龙柏的原因还有许多,很多韩国人乐不思蜀。

  “走,阿拉吃韩国烧烤去!”

  龙柏新村约有10万居民,从比例上说,几千韩国人算不上一个庞大的群体,但在上海邻居的感觉中,他们似乎已经无处不在了。

  杨女士住在白樟路上的中祥龙柏苑,小区有300多户人家,1/3是韩国人。几乎每天,杨女士都能在上上下下的电梯里碰见韩国邻居,后来,她家隔壁的一套三室一厅也租给了韩国人,尽管里面的租客像走马灯似换来换去,但总是韩国人。

  这几天,刚刚在黄桦路上购买了一套房子的黄先生,正寻找租客。别看面积不大,一房一厅,64平方米,每月租金却超过3000元,比内环线以内同类房屋的租金还要高。络绎不绝的看房者中,除了一个中国台湾人,其他全是粗通中文的韩国人,他们说,自己的不少朋友和同事就住在这里。昨天,黄先生的房子租出去了,房客就是这些韩国人当中的一个。

  2年来,孙小姐在青杉路上的一个健身俱乐部锻炼身体,看到的韩国会员越来越多:更衣室里有人用韩语聊天,跑步机上有人用韩语打手机,有一次,还有一个女青年叽里咕噜对她说了一大串韩语,把她也当成了老乡……

  在与韩国人之间蜻蜓点水的接触之后,各种碰撞和交流渐渐萌生,龙柏人更早一步地与韩流亲密接触。

  “走,阿拉吃韩国烧烤去!”每当家中来了亲朋好友,许多住在龙柏的上海人都会这样招呼客人,因为吃韩国料理,已成为龙柏的一大特色。不过,上海人吃韩国料理极少去紫藤路,因为那里的消费水平太高,口味也太“正宗”,原汁原味令上海人吃不消。在黄桦路、红松路等周边马路上,辐射开出了许多更适合上海人的“小乐惠”版韩国料理店。黄桦路步行街上的韩罗苑就是一个代表。3年前刚开业的时候,餐厅370个座位上,坐的大部分是韩国人和朝鲜族人,半年后,上海人占了绝对多数,现在,韩国人几乎已经看不见了。

  上海人家也装地热地板

  伴随着韩国料理的风行,韩流逐渐渗透到本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韩国人比较怕冷,韩国的家里都装地热地板,来沪后,有人向上海房东提出要装。张先生就碰到了一个这样的韩国租客。装不装呢?他掐指一算,安装一套地暖,要一次性投资一两万元,月租金则能提高一两千元,一年多就能收回成本,便爽快地答应了。后来,他在几次去收租金的时候,亲身体验了脚底传来温暖的惬意感觉,没过多久,就在自家的老房子里大动干戈也安装了地暖。虽然折腾一番挺累人,但之后的每个寒冬都能享受温暖如春的感觉,让张先生觉得:“值!”

  物价水平的提高是韩流无意中带来的一个变化。生活在龙柏的韩国人普遍收入不错,出手阔绰,龙柏的衣食住行价格渐渐被拉高。十几元钱一个面包、几十元一盒有机蔬菜、上百元一斤牛排、一两千元一件衬衫……有韩国“血统”和受到韩国人喜欢的各种身价不菲的奢侈品逐渐在这里崭露头角,在让本地人享受到更高生活品质的同时,也给一些人带来了困扰,节俭的家庭主妇不得不为了便宜几角钱,骑上自行车,专程去附近其他新村的菜场里采购大白菜。

  当然,没有太多抱怨,因为来了韩国人,龙柏开始出现不同风味的美食、最新的韩剧碟片、时髦的“东大门”服饰、可以学做“大长今”佳肴的韩式锅碗瓢盆,以及面对调控新政仍能保持坚挺的房价……

  与韩国人为邻,享受一个新兴国际化社区的感觉,住龙柏的上海人说,也不错!

选稿:王秉杰 来源:新民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