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884期:孙式太极拳之推手的训练

 tjboyue 2017-03-05


作者雷世泰⊙ 编辑/张宏婉


导读真正能在推手上有所造诣的,都是在练拳上面下过功夫的,因为这是根。



孙式太极拳之推手的训练

 

第一,推手的基础是练拳,而练拳的基础是站桩。只有扎扎实实地把三体式站好,把拳练好,才谈得上推手。这是必须强调的基本原则。实践证明,拳练不好,即使推手的经验再多,也只能在短时间内奏效,基础不牢的弊病迟早要显露出来,真正能在推手上有所造诣的,都是在练拳上面下过功夫的。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二人相搏最后解决问题的是实力,是你的基本功。

 

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推手充其量只是解决了术的问题,即招数,属于技术,方法层面的问题,而技术和方法只是毛,它是要依附在皮上的,是要有自己的根的,是要有其载体的。根是什么?就是从练拳中长出来的功夫。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内力的修为,内力雄厚者不怕你招数巧妙,所谓“无招胜有招”。只推手的人,手上的感觉再好,再能懂劲,碰到功力高于自己的人,也难以巧胜拙。

 

第二,推手训练要循序渐进。要按部就班地从单手、双手、定步、活步、大捋、散手这样一步步练上来。各家拳路虽异,但以上几个阶段推手的动作却大体相同,只是个别地方有小差异。作为基础,单手的练习非常重要。首先这是人门第一步,从没有搭手的经验到建立起搭手的经验,如果这一步走对了,建立起了正确的感觉系统,那么你将来找其他推手形式的感觉就不会走偏差,如果单手的感觉没找好,存在着错误记忆,将来要纠正是很困难的。

 

单手的重要性还在于:双方只有一只手接触,可以全神贯注地体会而不分心,有利于锻炼意念的集中,而意念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以后推双手时由于接触点多,容易分心,往往效果还不如单手。所以我们主张要多推单手,把基础打牢。另外,在推单手时要把姿势放得低一点,步子大一点,前后运动的范围要尽可能的大,进要进到极处,退也要退到极处,把腰腿上的筋抻开,筋长而力大,筋长而愈柔。

 

第三,太极十三势。现在多数太极拳流派所采用的推手训练程序都是从单手开始,然后双手,定步,活步,大捋,散手,这样的渐进过程,这与太极十三式所给出的进阶层次是相同的。十三势实际上是十三个字: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个字很重要,是练习太极拳的总纲,但是前人对其做的解释多为勉强,不论是“八卦五行”说,还是“八门五步说”都有牵强凑数之感(囿于篇幅此处不作探讨)。

 

实际上这十三个字是把太极拳修炼过程分为了五个阶段:一,掤,捋,挤,按;二,采,挒,肘,靠;三,进,退;四,顾,盼;五,定。

 

第一阶段:掤、捋、挤、按是大开大合,大动作。

 

敌人在一臂距离以外,动作幅度大,这是练太极拳的人最初级的实践,是基本功的训练。只有在此阶段把身型、步法做扎实,把动作做大,做足,做圆满,顺就是顺,逆就是逆,该放的能放出去,放到极处,该收的能收回来,收到极处,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开,什么是合,开合收放吞吐和它们之间的转换是如何运劲儿的。这是一个长功夫、打基础的阶段,也是人门的阶段,却又是不可跨越的阶段,只有在长期的打轮锻炼中才可以将虚浮僵硬之气化去,身休越来越柔,越来越轻灵,动作越来越自然,从招熟而渐进懂劲,生铁已成钢也。

 

第二阶段:采、例、肘、靠则是小开小合,小动作。

 

比较前一阶段的劲力训练则更偏重于手法技巧的训练。经过了前一阶段练习之后,功夫见长了,就敢于把对手放进来,在半臂之内乃至贴身的距离上化敌进招,此时的动作幅度变小了,由外线作战变为内线作战,把敌人放进来打。如果说掤、捋、挤、按阶段的劲路是明的话,那么此时的劲路就是暗的了。由于动作小,隐蔽性强,旋转性强,劲力容易集中,周身容易控制。且开中有合,合中有开,顺中有逆,逆中有顺,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方寸之间将敌之劲力化解,化即是打,能化才能打。敌为我所制,全靠化得掉,要想化得掉,就须自身能至柔。越柔,则越敢将敌放进,无论对方势多沉力多猛,我全敢放在身上,轻松化掉。越柔,则我发力时动作越小越脆快,有如抽软鞭,又像金鸡抖翎和鲤鱼打挺,都是在极放松、极柔软的情况下发出了突然的爆发力,劲力之大、频率之快是超乎想象的。到此阶段,懂劲之功已成。

 

第三阶段:进、退则是等到功夫再长,周身的动作更小了。

 

可以手臂不动,或基本不动,仅靠脚步的移动即可化解对方的进攻,有如大捋。身型进退,闪展腾挪,有如行云流水,绵绵不绝,全是一气之流行,或沾或走,如影随形,敌若进攻,打不到实处,劲力总在似空非空中化去,敌若退却,又总被我之势所压迫,甩也甩不脱,进退两难,左右支绌,只有徒叹奈何耳。

 

第四阶段:顾盼。

 

再进一步,脚步也可以不动,仅靠眼睛的顾盼和身体的微调就可以知机得势。练到此处,目力之毒使敌之任何微小企图全收于眼底,我之睛光照住敌之双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彼之意念在眸子必有反映,彼心念甫动,我已全然知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彼不动,我不动,彼若动,我先动”,所谓“意在人先”是也。前辈功夫深厚者甚至有以目光摄人神魄使之望而生畏,不敢轻举妄动者。这一层次的“不动”,是在前面的“动”基础上的,没有前面的功底,你想不动也不行。有了前面的基础,你就没了怯敌之心,就敢于不动。从前面的大动到如今的不动,是一个逐步内敛的过程,由外而内,由大而小,由形而意。精神内敛,而后气可以鼓荡,正是所谓由动人静,静极而动的螺旋式发展过程。

 

第五阶段:定。

 

到了最后,眼睛也可以不看,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也,猝然临之,无故加之,都在无意之中化解,“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真意”为何?实际就是本能。猫在从高处摔下时会全身完全放松并且将头和前腿扭到面向地面的方向,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冲击力的损伤,这就是本能,不用猫在空中去想。人也有许多本能,有了前面的四层功夫,练到了精纯不用想的本能,后天之功已成,同时也就是由后天返先天的起点。通过“定”,也就是气功中的“入定”,与先天之气相接。

 

先天之气是什么?就是人的潜能,潜能之大之强往往达到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所谓特异功能也就是人的潜能之一。练到了“致虚极,守静笃”的地步,静极而动,阴极而阳,先天潜能随处而发,太极拳应该是到了最高境界。说“应该”,是因为我们自身目前还达不到这种境界,将来能否达到,也要看我们的努力和缘分。

 

老子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以吾有身,若吾无身,则何患之有?又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太极拳之要领,无非“虚实柔曲”四字,练到至虚至柔,此身虽有而若无,则何患之有?武林前辈有能先知先觉者,亦有能不知不觉中发神功者,足见先天之气非谬也。

 

所以说,像练形意拳要分明劲、暗劲、化劲三步功夫,练气功讲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三个阶段一样,太极十三势是为我们指明了练习太极拳的五个层次,五种境界,有歌诵之曰:

 

十三势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大幵大合走车轮,化去虚浮僵硬气,招熟懂劲始入门。


采挒肘靠近欺身,至柔卸去力千斤,金鸡抖翎鱼打挺,方寸之间见精神。


进退得宜天地宽,周身一体走和沾,行云流水形随影,纵有千招也枉然。


顾盼悠然似等闲,精神内敛气如山,意在人先静制动,望而生畏敌胆寒。


定至虚极静至空,寂然不动感而通,无拳无意先天气,太极终得圆满功。


十三总势意无穷,日日修行必有成,浑然一气流行 处,尽在虚实柔曲中。

 

以上所说的五个阶段,是练习太极拳也同样是练习推手的进阶层次,是“循序渐进”之序,分阶段逐步练去,庶可大成。

 

第四,推手训练中的双方要敢于用手,敢于进招,不要怕输、怕丢面子而消极防御。在自己人,如师兄弟之间,更要提倡互相喂招,也就是故意做个破绽让对方用手,在真发力真打的时候体会拳法。作为喂招的一方是要付出代价、作出牺牲的,但这一步又是绝对必要的。

 

有一种说法,不挨打就学不会打人。这其实只说对了一半。挨了打,只能保证你下次再挨的时候学得乖一点,增强防御能力,但并不能从挨打天然地转化为会打人,这另一半仍需训练才能得到。而如果练习的对方不给你一个合适的机会去体验一下规范的动做到底是什么样的,发力成功的滋味怎样,你要想找到真正的感觉是要绕不少弯子的。所以前辈在拳经中一再教导说,除了要有明师指点外,就是要有合适的同伴练习。 


[本文来自《孙氏内家拳通论》,由太极禅话慧馆(微信号taijihuahui)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表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太极禅话慧馆   丁酉鸡年二月初六88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