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籍中的信息层级关系与版面机理

 Sharron走天涯 2017-03-05

古籍中的信息层级关系与版面机理

2017-03-04 钱路慢慢 概校范
概校范

Dish_cover_rice

概全以偏;校正勘误;空范能容

本文以视觉传达设计视角去审视古籍——这一大容量信息设计,套用现代排版设计中的“网格”工具去分析古籍的版式设计,装帧方式的改变虽对版式有影响但是本文不对其做过多讨论。由于作者初涉古籍研究,如有错误还请不吝赐教。




版面机理与信息层级关系

 

1  用来制造整体匀齐的版面肌理的基础网格


中文版面排版是由均匀分布的方块字排列而成,是一种颗粒状的正向累加。在“均匀感”考究的文字排列中,优雅感是文字设计的首要目标。“均、匀”是文字设计中整体页面视觉质量非常典型的衡量指标。其关系到文字“集群化”排布和视觉舒适度。但“均匀”并不是物理上的等量分布,而是字与行之间的黑白关系舒适程度的比较判断。[1] 为了寻找版面中文字排列的空间关系就要借助网格作为工具去逆向地分析研究,本文以同治年间合肥本《本草纲目》为例努力还原古人当时设计这样版式的想法。

图1  合肥本《本草纲目》中《吴订本草纲目吴序》页面书影和对其进行的版面网格分析。


如上图“吴序”的页面九行每行20字,字体大小三分即10×10mm,采用纵横对齐的样式(绿色网格)在每个宽度为四分半的介行线里以1.5倍的行距匀齐排列。这是味古斋本《本草纲目》最基础的版面样式,正文加注释和图文混排的版式都是在这个1.5倍行距的基础网格系统上做拆解合或并得来的活用结果。


 

2  正文纲目结构与版式视觉秩序关系

 

2.1 正文的纲目组织结构


“《本草纲目》先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再以类为纲,以各个品物为目;最后在每种物品之下,以品物为纲,以八项解析为目,共有七个层级。” [2] 每一项品物之下,又有正名、释名、集解、修治、气味、主治、正误、发明、附方和附录等项,分类细致,详略得当,条理清晰。可见《本草纲目》是具有复杂的层级结构的一部古籍,如何既保持传统古籍均齐统一版式的风格又呈现出如此复杂的层级结构对于书籍设计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也是下文要讨论的重点。

图2 合肥本《本草纲目》草部甘草部正文条目层级结构树状分析图


系统也能以富于创意的方式形成,可以将设计和美学糅进系统之中,反过来,这个系统将参与对图书的设计。这种情形下,系统即是设计,对大容量的成功设计多半取决于此。层次、结构、导向等等,全是实现最佳可读性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且,它们都能受益于版式设计以前就已到位的过程系统。

 

2.2 间白制造层级关系


图3 合肥张氏味古斋版《本草纲目》目录页面书影   

                 

合肥本《本草纲目》的目录并没有像现代书籍目录那样依靠不同的字体和字号来区分篇、章、节的层级关系,目录文字间通过设置不同的行高缩进区别其层级从属地位,来体现整本书的编辑结构(如图3)。半行的小字则是用来注明该条目所在页码或是该章节所含药物数目,是一种注疏的关系。


正文中同样也运用了靠缩进来区分层级的设计技巧。整体的层级设置以右上为最高级,依次向左行文排列的条目层级越来越低。卷册章节、品物名顶格写,类别、释名和集解等内容缩进一个字符。版面整体上保持均齐的基础上,文本通过一个字符的缩进,制造出了六个信息层级的视觉秩序,阅读检索起来一目了然。

图4 对第十二卷草本草之一甘草页面进行的网格模数分析


对这种活字间空的规范在金简所著的《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中详细的记述,详细介绍了这种有节奏的“白”是如何制作的,其中展示了包括夹条、顶木、中心木在内的等木活字的间空材料。各种式样间空材料的使用,体现了木活字排印系统严谨的逻辑性。

图5《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所示排版所用的夹条、顶木和中心木,现藏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文库与东方博物馆


木活字排印过程中,“白”是以实实在在的物理单位形式存在,因此排版系统更容易形成逻辑结构严谨的版面肌理,因为即使是看不见的夹条、顶木,也必须诚实的妥善安放,不容懈怠,否则就会影响到整个版面。

 

2.3 多视觉路线的正文排版


合肥本《本草纲目》的正文纲目部分通常都有好几条“视觉路线”在同时穿插进行。正文大号宋体字,对“草之一”的注释“山草类三十一种”右起向下单行排列,词条或项目下面注文双行,右起左行,形成局部的文字组团块面。正文注疏用两种字体分别用两套网格穿插进行的方法进行排版(如图4所示),在一定的视觉秩序框架下解决了内文各个部分之间的层级关系,形成了黑、白、灰的版面机理,定义了一种古代典籍特有的阅读顺序。正文和注穿插排列的方式改变了自始而终贯通一气呵成的排文格式,但是对于古文注疏繁多的特点还是很恰当的。反之,若是古籍采用现代书籍一样把注释部分单列成脚注或尾注的话,反而是给阅读设置了障碍。这样的编排方式符合“功能决定形式”的设计原则,这样的设计在古代无疑也是先进的。


 

2.4 字体字号来区分信息层级


图6  字体、字号以及其对应的信息层级


我国古籍有“一字千注”特点,文言文晦涩难懂,而且声训不明,所以历代学者通过给文章做“注”(也称传注),[3] 使之明了易懂,并以此体现自己的学识。在版式处理上一般正文使用一种字体,注另换用一种的字体加以区别。例如本文研究对象味古斋本《本草纲目》正文采用大号标宋(见图6)[4] ,竖笔划明显粗于横笔划,单行排列,清晰易读;而注文采用了小号窄宋体(宽度为正文标宋的二分之一,高度相等),其笔划粗细差别很小,很好地与正文区别开来。通过注疏关系把复杂的信息层级做了视觉上的扁平化表达。


除此之外,还会运用给文字“加框”或“反白”等特殊方法表示引用或强调。如纲目部分的“释名”“集解”“修治”和“某某曰”等就采用了加框的手法表示引用和强调,既有提示着重阅读的功能性,也有一定的节奏感、形式感。


图7  合肥本《本草纲目》页码尺寸的比照分析


合肥本《本草纲目》页码的尺寸保持整齐一致,其高、宽度都是相同的,不管字数是一个字、两个字还是三个字,也就是说页码是三个字的通过压扁单字的长宽比达到与一个字的页码大小尺寸一致的效果。这种现象在清代古籍中很常见,可见当时人均齐统一的审美观已经深入到每一个细节。


古代和现代文字设计的基本目标是创造一种具有匀整版面肌理且层级分明、详略得当的文本视觉秩序。换句话说版式设计需要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使文本信息具有逻辑层次;二、是要获得疏密得当的版面肌理,确保版面的齐准、均匀。前者是增强可读性,而后者则是增强易读性,总体上提高获取信息效率。文本信息有层次的表达是视觉传达的基本功能,恰当运用文字编排手段,按重要性排序,突出关键信息;文字版面均称的优雅感是任何文化、任何理性的文字设计行为都会去追求的一种视觉形态,古籍的文字设计也是如此。在文本中建立基本结构——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和而不同”的面貌——即在一个“浓淡连续”的版面肌理下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层级关系。



--------------

注释:


[1]王子源《书法章法之于现代文字设计意义的研究》87页,章法之品:从文字设计看书法章法。

 

[2]《本草纲目(白话彩图典藏本)》序言

 

[3]本义是用水灌注。水道堵塞,用水灌注才能疏通。引申为对古籍中难懂的字,句加以解释、疏通。


[4]字体可以很明显看出受武英殿修书处所造木活字的影响,武英殿木活字代表了其他殿本书颇为流行的所谓仿宋字。虽然这些活字可以上溯到宋版书的典型字体,但已经高度标准化,宋代雕版字体的生动性荡然无存。字形相对狭长,而且横划较细,看起来更像是晚期版刻所采用的仿宋字。这表明即使标准字体已被接受,印刷字体的修正仍然会发生。





 批评指正请电邮至:zhong-design@foxmail.com



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