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肺病证 >> 喘证

 願隨身 2017-03-05
肺病证 >> 喘证

[定义]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喘息气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喘证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一个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之
中,它是以症状表现命名的一种疾患,通常并发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当喘成为这些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证时,则称之为喘证

[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喘的名称,有“喘息”、“喘呼”、“喘喝”、“喘咳”、“上气”等称谓,同时阐明了喘证的病因有外感与内伤,如“暑”、“风热”、“水气”、“虚邪贼风”(泛指外感六淫邪气)、“气有余”等,病机有虚有实,病位以肺为主病之脏,亦可由心、肾等脏之病引发。

汉·张仲景开创喘证辨证立法、遣方用药之先河。《伤寒论》中有诸多条文论及喘证的病因、辨证、治疗:如36条麻黄汤证之风寒束肺;40条外寒内饮的小青龙汤证;43条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之下后表未解者;63条麻杏石甘汤证之汗下后,邪热壅肺作喘者。在《金匮要略》中“痰饮咳嗽上气”、“水气”、“胸痹”等篇章里,也有对喘证的论述。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对喘证病因病机的认识较为全面:“诸气皆属于肺,喘者亦属于肺,……将理失宜,六淫所伤,七情所感,或因坠堕惊恐,度水跌仆,饱食过伤,动作用力,遂使脏气不和,营卫失其常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通而为喘也……更有产后喘急,为病尤亟,因产后所下过多,营血暴竭,卫气无所主,独聚于肺,故令喘急”。

金元时期百家立说,互有发明。其中对喘证影响最大者当首推朱丹溪,他详述了内伤诸因致喘的病因学说,如《丹溪心法·喘》:“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又因痰气皆能令人发喘。”丹溪对喘证的虚实论治阐述精辟:《脉因证治》谓“实喘气实肺盛”,并与痰火水气有关;“虚喘由肾虚”,亦有由肺虚者。治疗上实喘宜泻肺为主,虚喘宜补虚为主。他又承前启后,正式将哮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以其“专主于痰”和具有发作性的特点而区别于喘证,结束了哮、喘不分的混淆状况。

明代张景岳把喘证分为虚实两大类作为辨治纲领,《景岳全书·喘促篇》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类证治裁·喘症》主张“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这些论点对临床辨证具有指导意义。

[范 围]
喘证作为一个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西医的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等疾病。以上疾病的过程中如出现喘息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① 以呼吸困难、喘息气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证候特征。
② 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并发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的一个症状,当喘成为这些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证时,则可按喘证论治。
③ 临床上有虚实之别:实喘起病骤急,呼吸有力、深长有余,胸满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气不能容,以长呼为快,两胁胀满,气息急促,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精神不衰。虚喘病势徐缓,呼吸无力、短促难续,气怯声低,慌慌然若气欲断,以深吸为快,精神倦怠。

[病因病机]
喘证
喘证病因不外外感与内伤,病性有虚实两端。“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多为实喘之因;劳欲、久病则为虚喘之由,二者可相互转化:实喘久病迁延不愈,可耗伤肺肾之气,致肺肾气虚或阴虚,肺不主气或肾不纳气,成为虚喘;肺肾亏虚又易招致外邪侵袭,表邪束肺,肺实而喘,从而出现虚实夹杂之证。
《内经》说:“虚而受邪,其病则实。”本病之病位主要在肺、肾,并与肝、脾、心关系密切,病机关键实喘为邪气壅肺,肺失宣肃;虚喘为精气虚衰,肺肾出纳失常。总因气机升降失常,肺气上逆,发为喘证

[诊断]
  喘证的诊断
    ① 呼吸困难、喘息气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② 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即有心、肺等疾患的存在。
    ③ 肺功能检测提示阻塞性、限制性或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

  喘脱的诊断
    喘证发作之时,喘势剧甚,气喘痰鸣,气不接续,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心慌动悸,烦躁不安,双目少神,口唇青紫,汗出如油,四肢厥冷,舌质紫暗,脉浮大无力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鉴别诊断]
    本病当与哮证、气短相鉴别。
  哮证  喘证与哮证应在病种、声息、症状、起病方式、病机、辨治原则等方面相鉴别。   

分类      喘  证    哮   证
病种喘证作为一个主要临床症状,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喘未必兼哮。哮证是一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哮必兼喘。
声息喘指气息言。哮以声响名。
症状喘证见呼吸困难、喘息气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哮证见喉间有声,呼吸喘促
起病急性或慢性迁延性发作。常突然发病,呈反复发作。
病机邪气壅肺或肺肾亏虚。痰浊内伏为宿根,遇感引发为诱因。
辨治
原则
“喘分虚实”,实则祛邪利气 虚则培
补摄纳。
哮辨已发未发,发时治标,祛痰利气“哮分寒热”;未发治本,补肺、脾、肾。

  气短  喘证与气短应在临床症状、体征、转归等方面相鉴别

分类     喘   证      气   短
症状 喘证见呼吸困难、喘息气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气短即少气,自我感觉少气不足以吸,呼吸不相接续,出多入少。 
体征 可伴有气粗声高,重症者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气短似喘而无声,无张口抬肩,但卧为快。 
转化 喘证不会转为气短 气短往往为喘证(虚喘)之渐。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喘证应首辨虚实,次辨寒热阴阳。
① 辨虚实
  实喘起病骤急,呼吸有力、深长有余,胸满气粗,气息急促,声高息涌,膨膨然若气不能容,以长呼为快,两胁胀满,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精神不衰。舌质红或淡红,苔厚腻或黄燥,脉象浮大滑数。
  虚喘病势徐缓,呼吸无力、短促难续,气怯声低,慌慌然若气欲断,以深吸为快,精神倦怠。舌质淡,少苔或苔白滑或黑润。虚喘病位在肺、肾,多由劳欲、久病所致。虚喘反复发作可致喘脱。
  二者又可相互转化:实喘久病迁延不愈,可耗伤肺肾之气,致肺肾气虚或阴虚,肺不主气或肾不纳气,成为虚喘;肺肾亏虚又易招致外邪侵袭,表邪束肺,肺实而喘,从而出现虚实夹杂之证。正如《内经》所说:“虚而受邪,其病则实。”
  虚喘与实喘可从年龄、病史等方面作为鉴别要点。
分类     实 喘      虚 喘
年龄青壮年中、老年
既往史多体健多有心悸气短,动则加重;身肿尿少;久咳久喘,
或重病之后
发病多迅疾,病程短病势徐缓,或反复发作,病程长
诱因感寒或饮食不当疲劳或精神紧张、情绪波动
症状
呼吸有力、深长有余,胸满气粗,气息急促,声高息涌,膨膨然若气不能容,以长呼为快,两胁胀满
呼吸无力、短促难续,气怯声低,慌慌然若气
欲断,以深吸为快
体征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精神不衰少动喜静,精神倦怠
舌脉舌质红或淡红,苔厚腻或黄燥,脉象浮大滑数舌质淡,少苔或苔白滑或黑润
病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欲、久病
病位     肺肺肾
病机“邪气盛则实”,外邪、痰浊壅阻肺气,宣降不利“精气夺则虚”,肺肾精气虚衰,气机出纳失常
辨证辨寒、热、痰之异辨肺肾阴阳之别
治法
宣肺驱邪利气 
培补摄纳,补益肺肾精气
② 辨寒热
  属寒者其痰清稀如水或痰白有泡,面色青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质淡,苔白滑,脉象浮紧或弦迟。
  属热者证见痰色黄、质粘稠或色白而粘、咳吐不爽,面色赤,口渴引冷,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象滑数


[治疗原则]
       实喘治在祛邪利气,区别寒、热、痰之不同,而予温宣、清肃、化痰等法。总以祛邪为急,在表解之,在里清之;寒痰温化宣肺,热痰清化肃肺,湿痰化湿降气。
       虚喘治在肺肾,以培补摄纳为主,视脏腑病机不同而予补肺、纳肾、健脾、益气、养阴等法。
       对于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当分清主次,权衡标本,必要时予攻补兼施、寒热并用。
       此外,喘证多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故临证还应注重对原发病的治疗,以做到审证求因,治病求本。


[分型论治]
  实喘
  一、风寒
  ① 风寒袭肺
  主症:喘咳胸闷,咯痰清稀色白。
  兼症:头身疼痛,恶寒无汗,或伴发热,口不渴。
  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散寒,宣肺平喘。
  主方:麻黄汤
  加减:表证不显者,去桂枝,即为三拗汤;痰多者,加陈皮、半夏、茯苓;喘甚者加苏子、前胡;喘息汗出者,加厚朴、杏仁,则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之义。
  ② 外寒内饮
  主症:喘急胸闷,咳嗽胁胀,咯痰色白、清稀起泡。
  兼症:形寒肢冷,后背恶寒,口淡不渴或渴喜冷饮。
  舌脉:舌质淡红,苔白滑,脉弦紧。
  治法: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方:小青龙汤
  加减:喘咳较重者,加苏子、杏仁、射干;喘不得卧者,加葶苈子。伴烦躁面赤或舌红者,加生石膏、改白芍为赤芍。
  ③ 表寒里热
  主症:喘急烦闷,恶寒发热,痰稠不爽,口渴。
  兼症:头身疼痛,无汗或少汗。
  舌脉:舌尖红,苔白或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平喘。
  主方:麻杏石甘汤
  加减:痰热较重时,加黄芩、清半夏、瓜蒌皮,即小陷胸汤;痰多者,加葶苈子、射干。

  二、痰浊
  ① 痰湿蕴肺
  主症:喘息咳嗽,咯痰色白,量多质粘,胸中满闷。
  兼症:呕恶纳呆,口粘不渴。
  舌脉: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化痰降气,宣肺平喘。
  主方:麻杏二三汤
  加减:恶心胸闷者,加炒枳壳、旋覆花;痰有转黄之势时,加瓜蒌皮、黄芩。
  ② 痰热阻肺
  主症:喘息气涌,胸胁胀痛,痰多黄稠,渴喜冷饮。
  兼症:胸中烦热,身热汗出,面红咽干,尿赤便秘。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主方:桑白皮汤
  加减:身热重者加生石膏、黄芩;痰粘者加黛蛤散;喘不能卧者加葶苈子;便干者加瓜蒌皮。

  三、气郁
  肺气郁痹
  主症:喘息每于情志失调之后发作,起病突然,咽喉如梗,胸胁胀痛。
  兼症:情志抑郁,急躁易怒,心悸失眠。
  舌脉: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降气平喘。
  主方:五磨饮子
  加减:心悸失眠者加远志、合欢花、百合等;胸胁胀痛加柴胡、郁金、元胡。

  虚喘
  一、肺
  肺气亏虚
  主症: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咳声微弱,自汗恶风。
  兼症:身倦乏力,易于感冒,面色苍白或面红,烦热口干。
  舌脉:舌胖有齿痕,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养阴。
  主方:补肺汤和生脉散
补肺汤
人参1钱  黄耆蜜炙1钱  五味子炒1钱  紫菀1钱  桑白皮蜜炙2钱  熟地黄2钱  
入蜜少许和服。
【主治】治肺虚欬嗽。
【文献别录】
1.刘宗厚曰:因劳而嗽,则非嗽为本也。故此汤与金匮肾气丸为少阴例药。
2.仁斋直指曰: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主,肾为气本,凡欬嗽暴重,自觉气从脐下逆上者,此肾虚不能收气归元,当用地黄丸,安肾丸,毋徒从事于肺,此虚则补子之义也。
3.医贯曰:五行惟肺肾二脏,母病而子受邪,何则,肺主气,肺有热,气得熬而上蒸,不能下生于肾,肾受伤矣。肾伤则肺益病,盖母藏子宫,子隐母胎,凡人肺金之气,夜卧则归藏于肾水之中,因肺受心火之邪。欲下避水中,而肾水乾枯,火无可容之地,因是复上而为病矣。
 加减:伴咯痰稀薄、口淡不渴者,此为肺中虚寒,加干姜、黄芪、甘草;伴纳差便溏、腹中下坠者,可予补中益气汤。
  二、肾
  ① 肾阳亏虚

  主症:喘促日久,动则加重,呼多吸少,气不得续。
  兼症:神疲畏寒,汗出肢冷,面唇青暗。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或黑润,脉沉细。
  治法:温肾纳气平喘。
  主方: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加减:肢肿面浮、尿少心悸者,此为阳虚饮停、水凌心肺,合用真武汤或苓桂术甘汤;兼见喘咳痰多,胸闷气急者,此为上盛下虚,加用葶苈 子、苏子降气汤以标本同治。
参蛤散
【组成】蛤蚧1对、人蔘9克。研末,每服1~2克,每日2~3次。
【功用】补肺肾,定喘嗽:用于肺肾两虚之咳喘气促、言语无力、声音低微者。常用来治疗支气管哮喘、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的喘咳。肺结核咯血、阳痿及男性不育也可使用。但在治疗虚性哮喘时,要因病而异。体质偏阳虚、气虚的可用蛤蚧一对,去头足,与红参25克研粉;体质偏阴虚者,或有血虚者,可用蛤蚧一对,去头足后,与生晒参25克研粉。成人每日2次,每次2克,开水送服。治疗肺结核咯血,可用蛤蚧一对,去头足后,与生晒参35克,仙鹤草、旱莲草各60克研粉服用,每日3次,每次3克,开水送服。治疗阳痿、早泄,用蛤蚧一对,去头足后,加红参25克,淫羊藿125克,菟丝子45克,冬虫夏草50克,研粉服用,服法同上。

 
 ② 肾阴不足
  主症:喘息气短,腰酸耳鸣,五心烦热。
  兼症:口干,潮热盗汗,面赤尿黄。
  舌脉:舌瘦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肾养阴,纳气平喘。
  主方: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加减:正气不支、气喘较甚者,配用人参胡桃汤;兼见咯痰少粘、咽喉不利等肺阴虚之证时,合用百合固金汤。

  喘脱(肺气欲竭,心肾阳衰)
  本证为喘证大发作时出现的喘脱危候,多见于本病后期严重阶段。
  症状:喘势剧甚,气喘痰鸣,气不接续,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心慌动悸,烦躁不安,双目少神,口唇青紫,汗出如油,四肢厥冷。
  舌脉:舌质紫暗,脉浮大无力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纳气。
  主方: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
  加减:出汗较多者,加龙骨、牡蛎、五味子;伴烦躁内热,口干颧红,汗出粘手者,为气阴俱竭,去附子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

  喘之临证,不可泥于定法,以上诸种分型只是喘证治疗的一般规律,有些证型并未一一罗列,如风热犯肺、燥热伤肺、肺气阴两虚、肺脾两虚等情况下亦可以导致喘证。临床上述各证型之间可以转化、互见,如风寒袭肺证中,寒邪入里化热而表邪未解,则表现为表寒里热证;痰湿蕴肺证中,痰湿蕴久化热,则表现为痰热蕴肺证;虚喘受邪者,则成虚实夹杂之势。遣方用药之时,宜习其法而不泥其方,如表寒里热证即可予麻杏石甘汤,又可予定喘汤;肺气亏虚证可予补肺汤和生脉散,亦可用补中益气汤以培土生金。故临证当详加审查,依兼夹情况灵活掌握。

[转归预后]
喘证有虚实寒热之别。实喘易治,病多初起,邪去则喘平;虚喘难疗,乃由实致虚,精气亏损,难以骤复,且往往易感外邪,致虚实夹杂之证,故治疗不易见功,病程常经年累月,甚则累及终生。

实喘上气,身热不得卧,喘息鼻煽,烦躁不安,脉急数者重,及时救治,尚易康复;虚喘见四肢厥逆,汗出如油,呼吸迫促,张口抬肩,面青唇紫,烦躁昏昧,脉浮大急促无根者,为喘脱危候,预后不良


[预防与调摄]
慎起居,避风寒,及时添减衣物,以预防感冒;戒烟酒,节饮食,忌肥甘厚腻及酒酪辛辣之品,以防生痰浊湿热;调畅情志,适当锻炼身体,依自身情况及个人兴趣而选择散步、慢跑、气功、太极拳、游泳等方式,以增强体质


针灸治疗
喘證的病因甚多,其病机亦颇复杂,有因外感温热毒邪,热灼肺金,阻遏肺气,失与肃降,上逆而喘;或系恣食肥甘,嗜酒伤中,致脾不健运,痰浊内生,壅阻肺气,气逆喘息;亦可因七情过极,肝气横逆于肺,肺气不得肃降,上逆致喘,或久咳不已,或痰热久羁,或水饮内停,或久病不愈,引起精气内虚,肺气失肃、肾失摄纳。

本證的针灸治疗,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已有记述:「肺病者,喘咳逆气,…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后世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及《神灸经纶》中均有记载。

现代医学中,喘息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炎、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等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呼吸迫促或呼吸困难,都可归于喘證范畴。

【辨證分型】
(一)实喘:喘急胸闷,声高息粗,不得平卧。如属热毒外袭,高热面赤,烦躁不安,喘促气急,呼吸粗大,脉象洪数,舌质红绛;如属痰浊阻肺,喉间痰呜,胸中窒闷,恶心纳呆,口唇青紫,脉滑,舌苔白腻;如属肝郁伤肺,发病急剧,多有精神因素,咽中不适,失眠心悸,脉弦苔薄。
(二)虚喘:病久肺肾亏虚,證见气息短促,语言无力,动则汗出,神疲肢冷,脉细数或沉细。

【治疗】
(一)实喘
1.治则:宣肺平喘。
2.处方:膻中、肺俞、天突;热毒加尺泽,痰浊加丰隆,肝郁加期门。
3.方义:气会膻中,取其顺气降逆;肺俞能宣肃肺气,天突,阴维与任脉会,是调气平喘之效穴。如属热毒犯肺,加肺经之合尺泽,能清肺气而泄邪热;痰浊阻肺者,加丰隆以祛化痰浊;肝郁伤肺,配肝之募穴期门,疏肝利气。
4.治法:均用泻法。肺俞穴,针后加拔罐。天突穴先直刺至触及气管外壁后,循外壁向下刺1寸左右,以基本手法先激发出咽部发紧阻塞样不适针感,再施泻法。均留针至喘平或明显好转。留针期间反覆给予间断运针。

(二)虚喘
1.治则:扶正培本。
2.处方:肺俞、肾俞、膏肓、太渊、足三里。
3.方义:肺俞、膏肓旨在补益肺气,肾俞可温熙肾阳,太渊为肺之原穴,配五行属土,肺为金,取「虚则补其母」之意,足三里可调补脾胃,以资生化之源,使水蝶偆L上归于肺。
4.治法:均用补法。肺俞、膏肓及肾俞针后加灸,用艾条温和灸,或无疤痕直接灸法。

【古方辑录】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四》:膻中:…治肺气咳嗽,上喘。
《针灸资生经?第四》:天突、华盖主喘暴;肺俞疗肺喘。
《针灸聚英?卷二》:喘:有痰、气虚、阴虚,灸中府、云门、天府、华盖、肺俞。
《神灸经纶?卷三》:诸喘气急:天突、璇玑、华盖、膻中、乳根、期门、气海。


参赭镇气汤治阴阳两虚喘证

张锡纯原解
  参赭镇气汤出自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喘息方中,主治阴阳两虚,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亦治肾虚不摄,冲气上干,致胃气不降作满闷等症。方药由野台参四钱、生赭石六钱、生芡实五钱、生山药五钱、萸肉六钱、生龙骨六钱、生牡蛎六钱、生杭芍四钱、炒苏子二钱组成。张锡纯解析此方说:“方中人参补气,与赭石并用,能救气分之脱,亦取仲景旋覆代赭汤意也;赭石镇冲气上干,降胃气上逆;山药平补脾肺肾,为虚劳要药;山萸肉补肾助阳,收敛元气;生龙骨、生牡蛎、生芡实、生杭芍益肾,收敛元气;苏子降肺利膈。”分析张锡纯的方论,可知本方主治肺肾两虚之证。此外,对于脾肾两虚和心肾两虚证,症见喘逆者,也有不错的疗效。

陈宝贵心解
  陈宝贵指出,参赭镇气汤主治证的主要病机为阴阳两虚,阴虚为肾阴不足,阳虚为肺肾两虚。所以方中以补肺肾之药为主,佐以收敛之药。本方主症要点为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用药特点是用党参以补气,用赭石以镇胃气、冲气上逆以止喘,用山萸肉、生龙骨、生牡蛎收敛元气。需要指出的是,张锡纯善用收敛之药,如敛大汗,敛肝气、敛元气之脱,多喜用山萸肉、生龙牡,这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很多地方都有体现。陈宝贵临证中也常用本方,认为此方对于虚喘较重,伴有汗多者确实良效。还有,张锡纯对于胃气不降而上逆之呕吐、呃逆、胸闷等症,属本虚(脾气虚)标实(胃气逆)者,常喜把人参与赭石同用,疗效很好,书中也载有很多医案,可供参考。另外,在临床上遇到西医疾病如急性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脏病等辨证为虚证者也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临证验案
李某,男,61岁,2009年7月15日初诊。
主因“间断气喘,活动后加重2月”来诊。患者1月前行心梗后支架手术,术后出现气喘,活动后尤甚,伴有汗出,腰酸肢冷,心悸,疲乏无力,胃胀不舒。观其舌淡暗,苔白,脉沉细。
  辨证:心肾阴阳两虚。
  治法:温振心肾之阳,兼以养阴。
  处方:红参10克,赭石15克,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山萸肉15克,山药15克,黑附片10克(单煎1小时以上)。7剂,水煎服,分早中晚3次温服,日1剂。
  二诊:药后症状大减,已不气喘及汗出,自觉身体较前有劲。上方去黑附片,又取14剂。
  药后诸症皆减,随访2年,控制良好。
  按:患者心梗支架术后出现心肾阳虚,故见气喘,汗出肢冷,心悸乏力等症。治疗之法当以温振心肾阳气,兼以养阴为主。上方中即取参赭镇气汤意加减,收效颇好。因患者心肾阳气虚甚,故加桂枝、黄芪、黑附片补心肾之阳,白芍、山萸养心肾之阴。患者因无咳嗽等症,故去参赭镇气汤中之苏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