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考古成果在《科学》发表:中国早期古人类可能是中欧混血!

 木头1018 2017-03-05

33日,世界顶尖学术期刊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中美共同研究的、题为《中国许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类头骨研究》论文(文末附英文原文),研究结论认为“在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遗址发现的距今10多万年前‘许昌人’,可能是中国境内古老人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


然而,凤凰网在报道时直接用了“考古大发现:中国人是中、欧远古人类的后代”为标题,已经歪曲了该科研成果结论,在这里严重鄙视一下。

究竟这篇文章有何重大的研究成果,能够发到《科学》杂志,今天给大家及时科普一下!  

  

此前,关于中国早期人类起源,学界一直有“非洲来源说”和“中国本土起源”之争,中国考古工作者也用各种考古发现证明着“本土起源说”,而这篇文章研究成果的发表否定了“非洲来源说”,又带来了“欧洲人群交流说”,对于研究开启了中国人类起源的新方向和世界人类起源研究新格局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许昌人发掘与中美合作研究  

 “许昌人”遗址位于河南许昌灵井镇,发现于1965年,2005年开始正式发掘。从2005-2016年,论文的第一作者,也是“许昌人”头骨的发现者李占扬领导的考古队进行了连续12年的挖掘,发现了45件人类头骨碎片化石、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器以及 2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

李占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二级岗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该项国际前沿学术课题现代人起源研究项目负责人。

 

两年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组建联合研究小组,对许昌人头骨化石开展研究。


这篇研究成果《中国许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类头骨研究》(Late Pleistocenearchaic human crania from Xuchang,China)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关于河南许昌人头骨化石的合作研究完成。

 

研究成果简介  

中美专家从体制人类学的角度,通过对复原保存相对完整的“1号年轻男性头骨和2号成年人头骨”头骨与“非洲古人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进行对比研究。

 

图1. 河南灵井遗址发现的许昌人1号(右侧)和2号(左侧)头骨化石(吴秀杰供图) 

图2. 许昌1号头骨化石碎片及头骨化石的3D虚拟复原(吴秀杰供图) 

图3. 许昌2号头骨化石碎片及头骨化石的3D虚拟复原(吴秀杰供图) 

图4. 许昌人头骨顶面观及其与直立人、早期现代人对比(吴秀杰供图) 


研究发现“距今10.5-12.5万年的许昌人头骨呈现更新世晚期人类、东亚中更新世直立人及欧洲尼安德特人的混合特征,反映东亚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既具有地区连续性又有人群间交流的特点。”


关于“在何种情况下许昌人和尼安德特人进行了基因交流”,李占扬推断:许昌人之前,东亚大陆极度寒冷,许昌人先辈向气候温和的欧洲迁移,同早期尼安德特人相遇、杂交。距今12.8万年至7.4万年间,气候转暖,这批古人类重返家园。李占扬说,这种迁移可能因气候波动进行过多次。


这项研究以详实的化石形态特征和可靠的地层年代数据提供了华北地区晚更新世早期人类形态变异及演化模式的关键证据,标志着我国学者在人类演化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项突破性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