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冬独白 细品国学 (一)

 budaozheli 2017-03-05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节太美,辅佐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大家好,欢迎收看电视版的《国学堂》。我是梁冬,梁某人,有些年呢,也没有在屏幕上和大家见面了,主要的原因是,我一直以为我不需要做一个主持人,但是呢,当我们为了这个中国文化的发展,而需要成为一个主持人的时候,成为电视里头一个说话的人的时候呢,我觉得梁冬还是有义不容辞的义务的,什么叫义不容辞的义务。好了,那说回来,为什么在这些年来,梁冬对这个中国文化会越来越痴迷呢?坦白说,我觉得我的童年和青少年的国学教育是很糟糕的,几乎是没有受到相关的教育,只是最近的一些年,慢慢的理解了一些简单的文字以后,才发现原来中国文化真的是很美,很美的,比如说“辅佐中国文化发扬光大”这几个字,就充满了很多有趣的意味。说到“辅佐”这两个字,我们都说一个是辅佐之臣,其实辅臣和佐臣是不一样的,我有一个好朋友,徐文兵老师,有一天花了将近半个小时跟我讲什么叫辅,什么叫佐,他说辅料呢,是你要往前走,它帮助你的,辅助你的那一个力量叫辅料,但是呢佐料是完全不同的,大家有没有留意到,很多时候我们吃这个猪肉的时候,你要用八角啊,那些热的那个料来煮它,而如果你炖羊肉的时候呢,要用萝卜,为什么呢?因羊肉其实是偏热性的,那么用一点萝卜,这种寒性的东西呢可以平衡它整个的效果。而猪肉呢,在整个中医里面呢它认为是偏寒性的,它属于水,属于寒性的东西,所以呢,加点热的东西反而好吃。所以呢,我们会发现说那一些烤肉,基本上来说,如果你去吃韩国烧烤的话,烤猪肉,就烤那个五花肉啊,要比烤羊肉好吃,因为呢,猪肉这种寒性的东西,在火上来烤的时候呢,它更能够水乳交融,它更能够因为彼此的性质是相反的,而产生一种饮食美好的那种张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去吃日本料理的时候,一定啊,有这个鱼生之外呢,还有干姜,还有姜片,要有紫苏叶,要有Wasabi,也就是所谓的芥末,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东西叫佐料,而不是辅料,这些佐料呢,都是偏热性的,我们大部分的亚洲人,在吃这个日本鱼生的时候,实际上它那个是很寒性的,在我们的肠胃里面如果不能够把它化掉的话呢,就很容易形成我们身体上不能够被我们身体吸收的所谓的寒,因此吃一点佐料,性质与之相反的热性的这种姜啊、紫苏叶呀,啊,等等等等的,就会产生一种很好的效果,所以“辅”和“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辅佐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其实是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要辅助中国文化发扬,第二呢,也要对中国文化里面的东西进行反思,某些阴寒的东西,某一些负面能量的东西呢,我们要提高警惕,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剔除糟粕,这才是所谓的扬弃,这叫辅佐。

那中国,那中国这两个字其实意味又很加深远了,光是中这一个字,我们都知道说,中它不仅仅是一个方位的概念,它也是一个性质的概念,不刚不柔,不前不后,不里不外,不夸张不收敛是为中,而且呢,这个中呢,我们以后还会花一点时间跟大家讲,它其实是相对于东夷南蛮,西氐北戎这四个概念而言的,所以以后呢我们会跟大家讲中国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或者地理上的概念,更多的时候呢,它也是一个文化的概念。

中国还有一个其它的名词叫神州,我们都说我们是无神论者,那为什么我们又说自己是神州呢?那神对于整个的中国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呢,我觉得如果你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什么是神的话,可能对于大家更有帮助,霍金其实研究的所有问题,就在研究这个整个的宇宙它是怎么动起来的,我们都说有一个万有引力,地球有自转,然后它也围绕太阳公转,然后太阳系又围绕着什么,所有的大家都在转,问题是谁让这一切开始转起来,那第一个力气是谁引发的呢,在中国古代的人,他们也不知道谁让整个的天地能够如此的转起来,所以呢,他们就为那样一个引申万物的那种力量起了一个名字,就有如我们为某一个名字叫A或者B一样,他取的名字叫神。神这个字之所以右边是一个申,根据徐文兵老师跟我分享呢,他说主要的原因就是引申万物者是为神。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这点的话呢,我们就会慢慢发现说,神州,那的确是一个神眷顾的地方,否则的话在整个一球上,为什么只有生活在这个地方的这个民族她能够延绵五千年,不像你看,埃及也好,巴比伦也好,印度也好,现在的这些印度人,埃及人,是不太理解五百年前甚至两千年前,三千年前的埃及人和印度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整个的文化脉络,其实是有一点点断层的,那中国就不是,我们很幸运,现在基本上任何一个中国人受一点简单的文字训练,你就可以读懂孔子的东西,你可以读懂孟子的东西,甚至是孔子孟子更之前的东西,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文字是没有断过的,我们的文化脉络是没有断过的,我们的整个文化的基因是没有断过的,所以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民族生活在这个地方的这个民族的人,他们能够如此延绵不绝地把他的文化一脉相承下来,这中间一定有他的这个整个文化里面的基因成分在。

还有两个字很有意思的,一个是文一个是化,说到文这个字呢,文化这两个字很有意思,大家有没有发现,尽管中国有历朝历代的很多简化字的版本,但是呢“文化”这两个字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大概三五百年前,四五百年以前,这个“文”和“化”这两个字就这样写的了,“文”和“化”这什么要这样写,那中间呢是很有意味的,有一个叫做萧启宏的老师,他是专门研究文字,他告诉我说,“文化”这两个字,包含了整个中华文化的信息密码,我问他是如何而来,他说那是因为这个“文”这个字上面一点一横呢是“玄”的那上部分,代表的就是玄,那下面这个叉实际上是爻,就是我们讲的这个易经里面六爻的那个爻,爻的一部分,所以文化整个中国的文字是来自于易经的,比如说错综复杂也好,否极泰来也好,甚至鼎泰风这样的名字也好,都是来自于易经,因此呢,这个“文”字呢,其实来自于易,它是来自于宇宙的玄,而另外一个“化”字,“化”字又意味着什么呢,广告休息之后再和大家分享。

旁白:你可曾想过有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中的文与化二字,究竟代表什么意思,

梁冬:为什么文化的化,旁边是个七。

旁白:化与七又有着怎样的渊源。

梁冬:在中国文化里面,逢七必变。

旁白:稍事休息,梁冬继续与您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梁冬:辅佐中国文化发扬光大,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大家好,欢迎来到国学堂,我是梁冬,刚才呢,我和大家一起分享了为什么我觉得中国文化是如此有趣味,稍微地我们去学习一些字,当然这只是梁冬在过去这一两年碰见不同的老师,他们给我讲的不同的版本而已,不见得完全正确哦,但是呢,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中国文化所蕴含的意味在哪里,比如说“化”这个字,很多人都从来没有认真留意过“化”这个字的单人旁,这边这个是个“七”,还是匕首的“匕”?当第一次这个萧启宏老师问我的时候,我也纳闷儿,这个“化”字旁边这个是“七”?还是匕首的“匕”的呢?后来他告诉我是七,“七”和匕首的“匕”最大的不同是七呢是出头的,面匕首的“匕”是不出头的,意味很大。为什么文化的“化”旁边是个七,我就问萧老师,萧老师给我的解释的版本,他说在中国文化里面逢七必变。比如说我们讲《易经》是六爻,到了六爻过了之后呢,到了第七爻其实就是一个新的一爻了。这是逢七必变的一个概念。那另外一方面从统计学的角度上来说呢,如果一支股票它连续涨,很难连涨七天的,如果涨到第七天它不做调整的话,一定是有很大的问题,最糟糕的情况七天之后也会有变化,比如说某文艺女青年,被男朋友抛弃,或者某文艺男青年被女朋友抛弃,那撕心裂肺,惊天动地,地动山摇,对不对?但是呢七天之后,基本就能活过来,又是一尾活龙,不要以为分手一定会让人死掉,不会的,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人哭泣并不是为爱情而哭泣,而是为自己被抛弃而哭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呢,七天之后呢,什么东西都会有变化的,你扛着就能过去,这是整个中国文化里面很有意思的,包含在“化”这一个字里面,所蕴含的深刻的道理和意味,所以这句话连在一起,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辅佐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其实我认为了几个汉字已经充分地呈现出来我对这个文化的喜爱。

在我所喜欢的明末清初,清初末年、民国和共和国这一段历史里面,过去一百多年来呢,其中一们大文人,或者是知识分子辜鸿铭,他是这样形容中国文化的。辜鸿铭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基本上是生于南洋,娶妻东洋,供职于北洋,求学于西洋,这么样一个人,他是南洋出生的,他的英文水平很好,据说呢当时,他刚刚回到中国的时候连中文化都说不清楚,他南洋人到西洋求学嘛。来到中国的时候,连中国话都说不清楚,但是迅速地发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后来呢,他甚至用英文向西方翻译了《论语》《中庸》和《大学》这样的一些文章,那辜鸿铭可以说是在过去一百多年来,中国整个文化界,甚至整个全世界最学贯中西的人了,他说中国文化之所以吸引他的最生要的原因在于,中国人的身上有那么一种智敏的趣味,或者是机智、敏捷的趣味,而这种敏捷呢是来源于一种这个民族的人所共有的同情心。什么叫做同情心?就是能够很清楚的感受到别人的悲凉和痛苦,能够很清楚地感受到别人的痛,这个东西呢,用孔子的话来说叫仁。有一天呢,我在马来西亚看到一个当地的华人报纸,那个报纸上有一天它在讲什么叫做仁,就是仁义礼智信的仁,它说“仁”通果仁的仁,果仁就是一个水果的里面那个核,实际上每一个人呢,自己的里面也是有这样的一个东西的。而我们这个仁呢,全世界所有人,中国的文化里面,相信所有人里面的那个果仁呢,都是一致的,所以呢,当我们能够理解自己的感受的时候,我们就能理解别人的感受,当你能够真正的静下心来往里面去寻找你的欲望动机的源泉的时候,你就能理解别人的欲望动机源泉,所以整个中国文化的本质来自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我所理解的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己所欲施于人,这是非常大的两种的不同,我认为当一个人,己所欲施于人的时候,也许他的动机是好的,他也认为我觉得牛奶很好,所以呢我也希望你喝牛奶,但是他没有想过,我能够喝牛奶,你是不是适合喝牛奶呢?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抱着一种己所欲施于人的心情的活呢,一方面它可能是一个善良的、快乐的,也是幸福的东西,比如说我们都喜欢钱,那么呢,我们也把钱跟大家分享,但是有些时候,它可能会形成一种暴力,它会形成一种压迫感,因为我喜欢的东西未未必别人喜欢。相较而言,我认为孔子的仁这个字呢,它所传递出来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就显得更富有同情心,更富温暖感,以及呢更富一种互相交融,更能够让社会更加和谐。所以辜鸿铭认为,中国人的所有的伟大的特质,都体现这样的一种温暖的同情心里面。在这个事情上,我们在当年的汶川地震上,我们就可以在整个全中国人民的反应里面大家就可能感受得到了。那辜鸿铭呢,还特别强调了中国人文化里面很多有趣的东西,当然呢,其中最受争议的就是关于他纳妾的看法,那很多人都认为在一个现代文明社会里面,一个先生有几个太太呢,是不文明的,是对女性的一种践踏,是对所谓的忠诚和这种义务的,这样的一种对抗,那辜鸿铭是这样看的,当然我见得赞同辜鸿铭的观点,只是辜鸿铭这样认为。他说一个先生之所以他能够纳妾,在中国古代,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的大太太,其实是太爱这个丈夫了,以至于非常理解男人的种种种种,为了避免男人有更多的焦虑,她愿意无我无私的奉献,她自己再去选一个丈夫也会喜欢的,给他作为纳妾。当然那是万恶的旧社会的事情,这段话描述出来,只供电视机前的各们男同胞作为对过去岁月的遥望而已。那说到这个中国的文化的这个特性里面,辜鸿铭花了很长的篇幅甚至会去讲中国的语言和文字的美妙之处。他因为花了很多时间去向西方介绍中国的古代的文学和文字,所以辜鸿铭他说,中国文字的魅力在于,它基本上是一种孩童的文化。

因为中国人不仅仅是用大脑思维的,他们还用心灵思维。很多人都觉得很好笑。有一天呢,有一个老师,在清华大学讲课的时候呢,就讲到这个我们用心灵去思考的时候呢,下面哈哈大笑,下面那一群理科生都指着说,人是用大脑思维的。这话也没错,的确是用大脑可以思维的,但是我们的心,主另个一个东西,那就是我们的情绪,我们都知道说每一个人,他的整个的这种意识思维,是有一些很明显的意思,还一有些是受自己的情绪和某一些的潜意识影响的。在中国的文化里面认为大脑和心是相通的,我们的心经呢也是入于脑的,那在这样的一个过程里面,其实心和脑之间呢,彼此之间有不同的分工。如果你非要强调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的话呢,有一天呢,有一个不丹的国师——卡玛,来了中国,我请他,跟他见面的时候,我聊到一个问题,我说你们怎么看待幸福感的问题,卡玛说,卡玛呢是一个佛教徒,他告诉我说,其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很多的东西是自己不知道的,对于那些不知道的东西你该如何思考呢?卡玛关于幸福感的观念,其实很好的印证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关于这一点,广告之后再和大家分享。

旁白:一个关于幸福感的话题印证的又是怎样的一种中国文化特质?

梁冬:其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很多的东西是自己不知道的,对于那些不知道的东西你该如何思考呢?

旁白:有人说中国人不仅仅是在用大脑思考,还用心来思考,稍事休息,梁冬继续与您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梁冬:辅佐中国文化发扬光大,继续回来到《国学堂》,我是梁冬,梁某人。刚才讲到一个话题,就是有一天,我跟不丹的一个国师,就是他的国王的一个……相当于顾问,或者是老师聊天,他到北京来,他跟我说,他们认为作为一个佛教徒,那这个卡玛呢,他同时也在剑桥读书,他也受过完整的西方训练,他是剑桥的社会学的博士。那他跟我讲说,他们认为一个人,一辈子当中,有30%的东西是他知道的,他可以藉由他的经验、知识,Know How——就是知识来去理解,那还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东西呢,是他不可控,不知道,无法理解的,对于这些东西该如何思考呢?他说那只能够靠相信,靠信念,靠心灵去感知。所以一直以来,我们的逻辑,我们的知识,只能解决我们三分之一的问题,另外三分之二的问题是需要用心灵去忍耐和等待的。那这个东西它不是靠大脑的。

有很多朋友呢,会挑点或是质疑,说这个人连基本的道理都不懂,你怎么能说心脏是用于思考问题的呢,现在西方科学已经完全证明了,我们的头脑才是主管整个全身意识形态的,不见得。如果你有一些基本的训练的话,你透过调呼吸,你可能透过调自己的心跳的节律,你甚至透过不去想事情,你会慢慢慢慢的发现,某些东西会慢慢的提升上来,而且呢,我们整个的身体其实是受控一套系统的,这套系统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来自于大脑,那一些经过严格训练的道家人士,一些中医,都有这样的类似的经验,他们告诉我,我认识很多这样的朋友,他们告诉我说,可能透过调节呼吸来调节一个人心的,心跳的频率,那你心跳的频率就像是一个伟大的指挥家一样,它会像演奏乐章一样,去指挥全身的每一个器官,包括那一些你用大脑不能控制的器官的运动,比如说,你现在不能说我要不要让自己的肝颤一下呀,或者说让我的肠子颤一下,甚至说你都不能控制自己现在是不是马上能够放一个屁出来。那么我们身体有很多器官细胞,都不完全靠我们的大脑控制的,反而是可以透过我们的呼吸去调节我们的心脏的频率来控制的,那说到心脏的作用,或者心的作用呢,在中国人来,心不仅仅包括心脏,它还包括由心大概这个位置,或者这一个字眼,所对应的整个人的那一种与天地沟通共振的系统。那中国人一直讲心神,心神,原因也在于如此,那关于这些话题呢,其实梁冬的学问是很浅的,我只是说我在过去的几年里面碰到了很多很有趣的老师,我也会花很多的时间逐个邀请各位老师上来,各大家一起分享关于中国文化太美的种种种种。从明天开始呢,我首先邀请的一位老师,是来自于西安的一位专门研究孙思邈养生策略或者养生哲学的一位老师,叫常海沧教授。常老师呢,会和我们一起分享孙思邈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叫贵生。什么叫贵生?就是你会发现说人活着是比一切都重要的一件事情。曾经呢,有一部电影,有一部小说,好像是如果没有记错是莫言写的,叫《活着》。噢,对不起,不是莫言,是余华,它后来呢,也被拍成了张艺谋的一部电影。整部电影其实讲的就是一个观念,那就是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活着,尽管我们会经历很多的苦难,但是呢,它也会为我们带来生命中种种种种创新的想法。我想在今天节目结束之前呢,引述一句话,和大家分享一个东西,前两天呢,我看过一部来自于台湾的电影,名字叫《停车》,《停车》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人很糟糕,很倒霉蛋,然后呢经历了很多很倒霉的事情,在最后的那个镜头呢,是一个主观的看见一个汽车开着,路不断走过来的这样一个镜头。

影片:未来你会碰到很多很多的挫折,也许你会哭,但是记得最后,你还是要不停的往前走。

梁冬:它是这样说的,它说尽管生活给了我们种种种种的磨难,但是生活仍将会继续下去。这句话的背后就是不管怎么样,活着都比不活着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念,因为以前,我们有些时候会相信说为义而……就是舍生取义呀,为爱情而丧生啊,等等等等,在和平年代,不需要大家做出如此极致的行为。好了,感谢大家收看今天的《国学堂》,重新发现中国文化节太美,辅佐中国文化发扬光大。我是梁冬,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