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城赋(192)——《承德赋(修订稿)》(一)——风月

 一片心花正放时 2017-03-06

 

热河故地,承德新府。城市贵胄,紫塞明珠。临渤海而辅京都,倚燕山而衔草原。承上古之德,人杰物阜;秉昊天之气,水秀山青。离宫外庙(1),世界共有之遗产;灵峰濡水,遐迩独钟之山川。文明溯及石器之初,繁荣还看共和之盛。

灵秀凭造化,玉成在人为。丹霞地貌,山开十景;燕北风情,名驰五洲。皇家园林,举世无双;千手观音,全球之最。热河伴血脉飞湍,紫气不偏一隅;磬棰化拇指高竖,赞叹已动八极。长城亘而金山雄,库水深而蟠龙隐。雾灵山花雨湿紫燕,塞罕坝祥云戏雄鹰。中外宾朋争传诵,京津视其水源地。

万载岁月绵绵,红山文化熠熠(2)。青石雕女,石器时代之奇珍;单孔锤斧,夏商时期之稀物。渔阳旧郡(3),多春秋之长城;兴洲重镇(4),有辽金之古墓。兵刺符牌,契丹文字;勒石记垒,明关史实。口外关前,将军会猎之域;离宫鹿苑,帝子独蟠之庭。悠哉!玄鸟生商,图腾燕子(5);老马识途,旌表管仲(6)。鸿雁出塞,戟列魏武之师(7);帐灯明夜,星垂纳兰之笔(8)。

一座山庄,半部清史。习武绥远,行围木兰;辟御道,置行宫;避暑山庄肇建,承德古城兴起。煌煌帝所,灿灿陪都。康熙往来流连,彰显盛世辉煌。签约尼布楚,消解三藩,边疆巩固似金殴;平定噶尔丹(9),会盟多伦(10),民族团结成大势。杜尔伯特举族内迁(11),土尔扈特万里归顺(12),六世班禅千里觐见(13),达什达瓦迁居热河(14)。赤子眷恋不改,国家日益昌隆。修文库(15),勘战乱,四海来朝,华夏一统,版图空前,流光溢彩,盛世之事无不与山庄相连。呜呼!英雄觐见,礼仪之争,大国自居,闭目塞听;嘉庆叹息,垂泪落笔,签约瑷珲,痛失国土;咸丰丧权,辱国签约,病死山庄,慈禧垂帘。辉煌逢落日,荣辱见殊途。

风景由人换,物事凭心齐。以文为脉,以史为蕴;以山为骨,以水为魂。皇家寺庙岂属皇家,民众皆能抵圣境;避暑山庄非独避暑,游人尽可揽大观。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人才皆注重;重绘山水鸿图,交流引资同益彰。山庄酒香飘四海,杏仁露誉满全国。钒钛钢铁、食用真菌、风力发电,龙头企业呈强势;滕氏布画、丰宁剪纸、二贵摔交,民间艺术传美名。举全市之力推进城镇化,聚万民之心建设新农村。林还水还,莺歌燕舞;人退沙退,云淡风清。弘德彰法,列武修文。小川诗篇千秋颂,存瑞精神万古传。国家领导视察,教导永励群伦;宗教领袖参观,慈怀长存山水。精致与典雅并具,宜居与宜游齐名。高端走笔,绘国际旅游城市蓝图;宏业开基,展和谐社会文明画卷。革故鼎新,惟德是承。

江山留胜迹,水木荣春晖。欣欣向荣,山庄月满中秋景;蒸蒸日上,人民心怀报国情。老百姓对酒高歌,歌山歌水歌盛世;新世纪与时俱进,进取进步进小康。名副其实,承德永葆承德志;再接再厉,未来续写未来篇。报国安民,任重道远。斯文既济,颂歌又成。歌云:

世传山水秀丽兮,光风如图画;

斯是故土承德兮,紫塞之明珠。

不断继往开来兮,浓墨兼重彩;

换取社会和谐兮,民众同富足。

雁阵高飞云路兮,全凭头雁领;

盛赞清风盈袖兮,伟业入青书。

 

 

注:

(1)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区北部,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89年建成,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1994年12月,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曾用名热河行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俗称离宫。

(2)红山文化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亦称史前文化,距今约5000年前。地处大兴安岭南缘和燕山北麓地带的西辽河流域,位于东经117°—123°、北纬41°—45°之间,是衔接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带,也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汇区域。承德属红山文化重要区域。

(3)渔阳郡最早文字记载是在战国时的燕国,在因其位于渔水(现白河)之阳,故称之为渔阳。据《史记·燕世家》记载,燕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秦二世闾左戍渔阳即此。其长城多在承德境内。

(4)兴洲位于滦平县城北偏东十公里处,地处兴洲河西岸。春秋时为东胡地,战国时为燕国地,秦属渔阳郡,西汉为渔阳郡白檀县,辽为中京道北安州兴化县地,金为北京路兴州兴化县、宜兴县地。据《钦定热河志》载:“宜兴故城,在滦平县(今承德市滦河镇治所)西北七十五里,金初,为兴化县白檀镇,泰和三年(1203年)置宜兴县属兴州。元初因之,致和元年升为宜兴州,以旧有兴州,故俗称此为小兴州。”

(5)《诗经.商颂》《玄鸟》篇歌颂成汤及其孙子武丁建国拓疆的情况,诗的开头追溯了商之始祖的诞生,即“玄鸟生商”的传说,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句。是说商的始祖叫契,契的先人——帝喾(音ku四声)族系生活在燕山地区,他们以燕子为图腾,燕山即因此得名。《尚书》、《史记》都记载了这个传说。它说明承德所在的燕山地区,是商族祖先生息的地方。

(6)《韩非子·说林上》记载,“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孤竹,古代小国,孤竹国到春秋时代还存在,与山戎等一起时常骚扰燕、齐、卫等国。传统看法,孤竹国的地望在河北一带,但北洞窖藏坑中“父丁孤竹罍”的发现,把孤竹地望往北推进到了辽西地区,即位于今承德所辖平泉县与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接壤地带。

(7)《资治通鉴》卷65记载,曹操帅大军“上徐无山,堑山堙(音yin一声)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直指乌桓腹地,大获全胜。徐无山即今盘山,白檀在今承德境内,平冈在今平泉县境北四公里。

(8)纳兰性德(1654)——1685),字容若,宰相明珠之子,与康熙皇帝同龄,一等侍卫,曾四次扈从康熙皇帝到承德一带,其中两次到木兰围场,写有5首诗、13首词。

(9)康熙二十九年(1690)六月,在沙俄的怂恿和支持下,噶尔丹以追击喀尔喀蒙古为名,率军两万,推进到距北京七百里的乌兰布通。于是康熙帝率军亲征,八月清军左翼同噶尔丹在乌兰布通遭遇,是为“乌兰布通之战”。三十四年,噶尔丹又率骑兵3万,沿克鲁伦河而下,声言借俄罗斯鸟兵枪6万,大举侵犯漠南。三十五年三月,康熙帝再次亲征。清军分东、西、中三路大军出击,约期夹攻。西路军在昭莫多与噶尔丹部相遇,双方激战,噶尔丹全军溃退,仅“引数骑逃去”。三十六年康熙帝第三次亲征,平定准噶尔部,漠北喀尔喀蒙古各部又重回故地。后来,承德普宁寺(大佛寺)中的《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用满、汉、蒙、藏4种文字,记述了惊心动魄的5年平叛历程。

(10)多伦会盟,指清朝康熙帝为调解喀尔喀蒙古各部之间的矛盾,加强北方边防及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于康熙三十年(1691)在多伦诺尔(今多伦)与蒙古各部贵族进行的会盟,对巩固边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1)1687年9月,噶尔丹兵分南北两路征讨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当地部落首领土谢图汗无力与噶尔丹抗争,便举族内迁归附清廷。

(12)1971年1月,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满沙俄统治,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起义东归,9月回到祖国,在避暑山庄受到乾隆皇帝的隆重接见。

 (13)乾隆四十四年(1779),六世班禅为进京给清高宗祝寿,六月十七日率领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堪布喇嘛及随行人员、马队2000多人从扎什伦布寺出发,东渡通天河、黄河,翻越终年积雪的大雪山,横穿戈壁沙滩,历经一年又一个多月,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七月抵达承德,并在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得到乾隆隆重接见。为隆重迎接六世班禅的到来,特建须弥福寿之庙供六世班禅讲经和居住,所以,此庙又称“班禅行宫”。

(14)乾隆20年(1755年),清军兴师平定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的叛乱,达什达瓦之妻率领部众积极响应,组织所属部众参加平叛战争。他们从阿尔泰山麓出兵,密切配合清军作战,立下赫赫战功。1758年达什达瓦部总管布林要求迁徙内陆,清朝廷同意他们来年春季后迁至热河居住。乾隆皇帝在普宁寺附近修建了1000多间房屋,供他们居住。还亲自接见部中的大小首领,邀他们参加普宁寺的开光典礼仪式,将随同前来的17名喇嘛安置在普宁寺。同时将达什达瓦丁壮编入驻防热河蒙古八旗,发给俸银粮食。乾隆二十九年,为新疆达什达瓦部二千余众迁居热河后提供参拜之所而建安远庙,俗称伊犁庙。

(15)《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承德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