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民生】海口这些百年老街的名字,竟是这么来的!知道的人太少了

 浪木听涛 2017-03-06

【海民生】海口这些百年老街的名字,竟是这么来的!知道的人太少了

2017-03-02 海南日报


也许,解放路、中山路、得胜沙路、新民西路等这些百年老街就在你家附近;也许,它们是你周末逛吃的好去处。但你知道这些熟悉的老街名字是怎么来的吗?这里面有不少有趣的故事哦,快一起看看↓↓↓


中山街道得胜沙路
战胜贼寇的“外沙”

1


得胜沙老街。南国都市报记者刘孙谋 摄

 

在海南,不少居民或游客都非常熟悉得胜沙路。这条具有一百多年历史、以南洋建筑风格为特色的海口老街,一直都让海南人引以为豪,更为外地游客为之好奇。


龙华区中山街道办得胜沙社区书记、主任吴勇介绍,得胜沙古称“外沙”,因“海口外缠一片平沙”而得名。早在唐朝,海口是琼州的外滩,设“白沙津”为古渡驿站。得胜沙路在海口的地位有些类似于上海的外滩,北京的东交民巷,因为它见证了海南由任人欺侮到逐渐强盛的过程。


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辟海口为对外通商口岸,在得胜沙路段设“常关总局”。商贾云集开展经济交流,繁盛的商业贸易已具相当规模,成为当时海南的商业中心。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海寇张十五侵犯海口,清兵把总黄开广带领海口、府城一带军民的顽强抵抗,贼寇最终被军民驱赶出外沙,“得胜沙”即因此而得名。


得胜沙路东起新华北路,西抵龙华路北端,长520米。得胜沙路,与附近永乐街(解放路)、大街(中山路)、新街(新华路)、长堤路等路商业街的南洋建筑形成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是出海外闯南洋谋生创业的归国华侨,按照南洋当地的建筑风格特色效仿兴建的,据说当时建筑所需要用的钢筋、楠木、水泥等物资是从南洋那边运输过来的。其骑楼建筑是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


1998年,海口市政府投资600万,把得胜沙路装饰改造成服装批发商业步行街。得胜沙,街道两旁店铺一家紧挨着一家,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尤以服装为盛。(更多戳→详细


中山街道解放路
“永乐街”加长版

2


解放西路。南海网记者孙令正 摄


海口市龙华区中山街道居仁坊社区主任谢荣花介绍,民国时期老海口的解放东路一段,海南人叫“永乐街”,它和博爱路不连通。原先街道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一到下雨天,雨水打在街道上,地上就泥泞不堪,为了改变这种不利于市民出行的道路格局,1953年,海口市政府下令打通博爱路,将原永乐街改建为解放路。之后,解放路向西伸展,填塘建街,分为解放东、西两路。全线修通后长998米,宽18至20米。


解放东路和西路,建筑风格截然不同。解放东路最早叫“永乐街”,解放前就存在,是海口的娱乐中心,路两边的建筑都是南洋风格的骑楼。1950年代,解放东路建起了和平戏院。而解放西路是在解放后建成的,1960年代以来,解放西路先后建起了百货大楼、邮电大楼、新华书店、工人文化宫、工人影剧院等,成为海口文化及商业中心,是海口的繁华街区之一。“解放西路留下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特有的文化和时代印记。


如今,海口的解放路上一条条笔直、宽广、车辆分流而行的道街,代替了窄小、路面不平、肮脏的旧马路,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中山街道中山路
海口市老城区最早的道路之一

3


中山路骑楼老街。南国都市报记者李小岗 摄


中山路位于海口市老城区中部,呈东西走向,东起博爱北路,西止新华北路。全长207米,街道宽12米,道路两旁多为骑楼式建筑,是海口市老城区最早的道路之一。该路系1662年,即清朝康熙年代建,原名称“还海坊”,后改为北门外路,后又改为大街。到1924年,即民国十三年改为中山路。


最初的中山路集中在广东和海南岛两地,直至北伐战争胜利结束,才迎来了“中山路”的建设高峰期。全国各地的中山路,大多是在1927年到1929年间出现的。龙华区中山街道的中山路位于海口市龙华区,作为全国中山路的“老前辈”,经过时间长河的洗涤,于2013年修缮和业态重整完毕,走出了历史尘烟,正式“回归”。


为了重现骑楼老街原貌,2009年,海口市文物局、规划局、设计院等部门开始计划对海口骑楼进行修缮改造,2010年开始进行全面施工,修缮区集中在博爱北路、新华南路、中山路、解放东路、长堤路这五条街。


改造项目团队对中山路重新进行定位,除了要恢复旧时中山路作为商业旗舰地的地位以外,还赋予了它新的使命——海口旅游新地标。于是,书画院、画廊、学术研究机构以及咖啡馆、陶艺馆、养生馆、品牌小吃店、工艺品店等商铺将原本的五金电器批发店取而代之。告别了往日的杂乱,重生的中山路充满历史文化氛围和休闲小资气息。更多戳→详细


中山街道新民西路(西门街
因老城门而得名

4



来源:@天涯名博 新浪微博 


据历史记载,在明代,为了防备海盗袭扰,修建了海口所城,这就是今天海口这座城市的雏形。最初的所城方圆仅0.48公里,大体呈正方形状,共有四门,分别为东、西、南、北门,各成街市,正是这纵横的十字形街区开启了海口有城有市的历史。1926年,海口进行城市改造,原来的所城城墙被拆,但东门街、西门街、南门街、北门街这些地名依旧被保留至今。


据称,在海口为数不多的几条老街中,西门街的历史最为显赫,明代的千户府、清代的同知署、参将署都设在西门街,因此西门街堪称古代海口的首脑机关驻地。更多戳→详细


首届海南地名文化系列活动启动

“家在海南·铭记乡愁”首届海南地名文化系列活动新闻通气会,3月1日在海口举行。


据了解,首届海南地名文化系列活动共包含三部分内容:


一是拍摄5集海南地名文化纪录片,预计用2年至3年时间,选取一些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价值的地名,拍摄以《山海有名》为总题的系列纪录片,第一期将拍摄以大海南、南海和黎族苗族地名为主题的纪录片5集,包括《这里是海南》、《命名祖宗海》、《拥抱海之蓝》、《寻根五指山》和《名存大自然》;


二是举办海南百个地名传说故事征集活动,旨在通过征集挖掘和整理出一批动人的海南地名故事,并通过媒体广泛传播;


三是举办海南地名文化系列评选活动,评选举办期间,将通过征集、网民投票等方式,评出海南首批十大古街老巷、十大名人故里、十大红色圣地、十大黎族苗族乡(镇)村地名。


通过三大系列活动的举办,让更多人了解和关心海南的地名文化,唤起人们对海南地名文化的重视,让更多人通过地名文化走进海南,了解大美海南,开辟出一条记住海南乡愁的新途径。


据悉,本次活动由省民政厅和省文联联合主办,预计历时7个月,拟于今年10月举行颁奖典礼。



来源: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记者:孙春丽 易帆 孙令正 

编辑丨何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