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存一篇前年写的旧文

 薰风入弦 2017-03-06
[size=20][font=黑体]我所知道的南京 [/font] [/size] [size=18]这一回在南京住了几个月,有点喜欢上南京了。 南京是一个雅的城市。城里树多,本地人都告诉我说,过去树更多,几抱粗的法国梧桐,都是1925年种的。后来城市改造,砍了不少,还是市民们上街游行,抗议政府的滥砍滥伐,才把很多树木保留下来。过去的南京,夏天走在街上,基本晒不到太阳,如果天降小雨,也感觉不到。 因为树多,所以鸟也多。五六月份的时节,清早四点,那些鸟儿就醒来了,先是一两只啾啾的叫,很干净,远远的听着,像是空气在洗澡溅出来的声音。尔后更多的鸟参与进来,便如同起哄,让人觉得鸟的世界里也是随大流的多。此时你去看窗,窗便灰了。是那种老老实实的铅灰,让人安心。 我在南京住的地方,靠近清代文人袁枚的随园。第一次听说那就是随园时,觉得不像。后来就觉得像了。那附近有一片满大的居民区,里面有很多巷子。那些巷子很宁静,又很生活化。路边高大的法国梧桐树比比皆是,正是初夏的季节,树叶已经丰满了,蓊蓊郁郁的一片,样子懒洋洋的。我常常到这些巷子里散步。 我发现,南京很干净。即便是这些小小的巷子,路面也几乎是一尘不染,不像北京的很多灰头土脸的胡同,总给人一种风尘感。这可能主要还是气候的缘故,毕竟这里比较湿润。这些巷子,一个个名字都很好听。离我住的地方最近的,是“虎丘路”;进去,转过一个路口,到了“山阴路”;山阴路缓缓的斜坡下去,来到一个路口,前面岔开两条巷子,一条是“匡庐路”,一条是“天目路”;往匡庐走,那边是“剑阁路”,再出去,就到宁海路了。宁海路是一条干道,不足为叙。倒是那些巷子的名字,一个个都是那么的精致玲珑,跟摆在橱窗里的纪念品似的,看着就舒服,可见南京有多么雅了。这些名字,跟北京的什么“索家坟”、“菜户营”、“大木仓”那些胡同名字一比,你就会感到,汉语的发育,可能是到了南方才发育成熟的。这也跟音乐一样,北方使的还是“梆子”,江南却已然是一片丝竹了。 南京本地的人,讲起旧事多爱讲民国。说到树,他会说:都是国民党种的;说到路,他会说:民国的首都嘛,规划好!——在南京,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只有在这个城市,你还可以真真切切感觉到,曾经有一个叫“中华民国”的政体在中国存在过。这个短命的朝代并没有被长寿的南京遗忘。 比起北京来,南京的气质里蕴含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