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全解

 夜月霜花听雪 2017-03-06

乾 第 一

辞解、田:旱地、困境;大人:有力量、有权势之人。 爻意:身处下位,又逢乱世,身处困境的君子,就像困在旱地的飞龙一样,会被蝼蚁们啄嗜而亡。(1)只有得到强有力人物的提拔,才能摆脱困厄,获得飞黄腾达的机会。(2) 史实:住在姜水(今陕西岐山、武功附近流入渭水)流域地区的姜姓氏族,是炎帝的后裔(世称羌族、西戎),与居住在姬水(今陕甘地区的渭水、湟水之间)流域的黄帝氏族世代互通婚姻。周人就是炎黄合婚繁衍的后裔。姜姓氏族的首领很早就听到有人夸奖古公亶父(姜姓氏族的外甥)的贤明。所以,在古公率族人逃难到岐山之后,马上就收留了他。不但将自己的女儿太姜许配给古公,以岐山脚下的周原(很大的一块沃土)为嫁妆,而且帮助其族人营筑城郭,以抵抗游牧民族的侵袭。一切安顿好之后,又劝说古公抛弃戎狄之俗,开国设官。古公得到姜姓的有力支持,才结束了自己氏族几百年来的流浪生活,自立为一方诸侯。(姜姓氏族,在春秋后期被新兴的秦国吞并。) 此后古公四面征战,也得到其姻亲的有力支持,始得以飞黄腾达。太姜所生的季历成人之后,太姜又为他定下自己的侄女太任为妻,更加巩固了姬姓与姜姓的关系。古公前妻所生的太伯,仲雍没有强大的母系为后盾,只好远走他乡,免得遭受无妄之灾。假如没有姜姓氏族的大力辅助,仅凭古公的贤德,不仅不能立足,恐怕还会加速其氏族的灭亡。(3) 文王将自己家族的兴衰史与众多先辉煌后湮灭的家族史对照以后,很自然的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君子要想有所作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寻求有力人物的支持。靠自己单打独斗,是不能生存于这个世界的。” 注:1、《贾谊·惜誓》:“黄鹄(天鹅)后时而寄处兮,鸱枭群而制之;神龙失水而陆居兮,为蝼蚁之所裁。”又:《吕氏春秋》:“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 2:《史记·周本纪》:“古公亶父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与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古公遂与私属尽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歧下。”又:《屈原·九歌》:“闻百里奚之为虏,伊尹烹于庖厨。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饭而歌牛。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敦云而知之?”又:《吕氏春秋》:“人主之行与布衣异,势不便,时不利,事仇以求存。执民之命重任也,不得以快志为故。” 3、《楚辞·召隐士》:“徐堰王行其仁义兮,荆文寤而徐亡。”说的是周宣王的舅父申伯被封在徐国为君之后,广修仁义,诸侯朝之者三十余国。楚荆王因此而嫉恨,怕申伯将来会成气候,就立刻发兵灭了徐国,并将申伯家族满门屠尽,使其断子绝孙,连个复仇的机会都没有。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辞解:夕:傍晚、世道昏暗; 惕:警觉、戒备; 若:好像;厉:严厉; 咎:过错。 爻意:君子要象上天那样行事,就必须始终如一地力行正道,待人宽,待己严,(1)才不会为山九仞,功亏一篑。(2)可这样做的结果,却会被临近的诸侯和强邻们所嫉恨。因此,君子必须处处谨慎,刻刻警惕,好象灾难马上就要降临一样。只有这样,才能有备无患。即使灾难真的来临,也可以从容应对,逢凶化吉。(3)所以,严厉一点,对自己只有好处,没有过错。

注:1、《吕氏春秋》:“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昔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君子责人则以人,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人则易足,自责以义则难为非;故任天地而有余。” 2、《尚书·旅獒》:“不矜细行,终累不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又:《淮南子》:“事者难成而易败也;名则难立而易废也。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漏;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烟焚。 《尧戒》曰:‘战战兢兢,日甚一日,人莫踬(绊倒)于山而踬于坁。’是故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多悔。患至而后忧之,是犹病者已倦而索良医也,虽有扁鹊、俞跗之巧,犹不能生也。” 3、古公卒,季历继位,为商王东征西伐,所向克捷,结果犯了商王文丁的忌讳。季历却不知防患于未然。文丁当时已重病在身,为消除季历对幼年商王帝乙的威胁,他即乘季历来朝歌报捷的时候,将其逮捕起来,囚禁至死。 文王继位后,继续礼贤下士,又引殷纣王的猜忌,将其囚于羑里,企图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削弱歧周。多亏文王在面纣之前,早已将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停停当当,毫无纰漏。几年之后,东南已经大规模造反,西周却依然井然有序,毫无乱象。再将文王囚禁下去,只会四面受敌。纣王无奈,只好在西周送来重礼时,就坡下驴,将文王释放,又因文王受到众多诸侯的拥护,而封文王为西伯,以示拉拢。文王由自己父子两代被囚后的不同结局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爻意:君子办事,要审时度势,待机而动,量力而行。时势有利,就勇猛前进,大胆扩张;时机不利,就暂时停止发展。若还是众矢之的,就适当地作些让步,韬光隐晦,以求转移打击的矛头。这不但不是懦弱,而且是极为明智的策略,非大智谋不能为。(1)有进必有退,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进十步,退五步,就是大发展;进十步,退十步,也是了不起的成绩。这锻炼了队伍,增长了阅历,培养了人才,辩明了是非;进十步,退十五步,这自然有点不妙了。但只要吸取教训,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它就不但不是坏事,反而是极大的好事。因为这不但使君子得到了经验和教训,而且帮助君子纯洁了队伍,纠正了君子认识上的不足。此路不通,改走它道,就会成功。只要应时变化,进退自如,就不会犯大的错误。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能够正确判断形势;怎样才能正确判断形势,则非大智慧不可也。(2) 注:1、《吕氏春秋》:“孔墨之弟子徒以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然而无所用其术。是何也?仁义之术外也。(不知顺势、得势、造势也。)” 2、《古本竹书纪年》:“二十三年,囚西伯于羑里。二十九年,释西伯,三十年二月,西伯率诸侯入贡。”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爻意:君子就是飞黄腾达,成就大业了,也离不开众多有力人物、众多诸侯的支持。他们是君子的朋友、盟友、支柱和爪牙。

“上九:亢龙,有悔。”

爻意:君子一旦因为顺利、胜利而骄傲自满,象中午的太阳那样热辣辣的,令人难以亲近,就会失去众人的拥护和爱戴,成为孤家寡人,(1)那时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令其后悔莫及。(2) 注:1、《吕氏春秋》:“骤战骤胜,乃亡国之因。” 2、《易·系辞》:“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爻意:君子不管处在什么地位,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可盲目行动,必须等待时机。时机不到,就要安分守己,养德修仁,收拢人心,为以后的行动积极创造条件。(1)若不顾时势,仅凭想当然行事,不但不会成功,甚至会将事业彻底毁灭。(2) 什么是最佳时机呢?社会上发生动乱,原有的领导已失去人心,群龙无首时,君子就挺身而出,积极行动。这个时机一旦错过,或社会平静以后,就要马上停止扩张,转入巩固胜利成果的阶段。(3)如此反复的交错前进,就会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力量和势力范围,最终夺取天下。 史实:商王武丁修政行德,殷道复兴。周的太王古公亶父就仅仅是广兴德政,为民牟利,扬贤名以拢人才。武丁崩,祖甲和武乙立,殷道复衰。(4)这时古公已在岐山脚下的周原开国,就开始东征西讨,兴起夺取成汤天下的雄心。(5) 注:1、《吕氏春秋》:“(武王第一次伐纣失败,即频频)使人候殷。人反报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馋慝胜良。’武王曰:‘尚未也。’复往,反报曰:‘其乱加矣。’武王曰:‘焉至?’对曰:‘贤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未也。’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焉至?’‘百姓不敢诽怨矣。’武王知纣已为民所弃,于是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伐。’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也。” 2、《吕氏春秋》:“三代之宝,莫如因。因则无敌。禹通三江五湖,因水之力也。尧禅位于舜,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 3、《史记·商本纪》:“西伯卒,武王东伐,至盟津,诸侯畔殷会周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也。’武王(无有文王的德与威,只好在盟津赶快雕刻一个文王的神像供起来,自称太子发,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但仍然镇不住台。诸侯们仍是七嘴八舌,各持己见,互不服气。一个“皆”字,明矣。武王只好)曰:‘尔未知天命。’乃复归。” 4、《史记·商本纪》:“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辱之。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命曰‘射天。’猎于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 5、《古本竹书纪年》:“武乙二十四年,古公伐程(陕西咸阳西北)。三十年,古公伐义渠(陕西咸阳北)。三十五年,季历伐西戎。”

坤第二

“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然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辞解:坤:大地、母亲、柔顺、厚道,能包容、养育万物;牝马之贞:象母亲关爱孩子那样始终如一;攸:所。 卦意:君子要想成就大业,就要效法大地、母亲,以博大的胸怀,无私的奉献,高尚的品德,始终如一地去养育、教导和化易民众,关心他们就象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1) 君子开始创业时,由于各方面知识的匮乏,不懂得事物发展规律,仅凭主观想象办事;加之人事、经济等条件不具备,屡遭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2)屡屡受挫之后,就会明白自己还很幼稚,很软弱。在没有获得有力人物的支持之前,仅能自保,不能有所作为。要想使事业起步,就必须寻求长者、强者、大人物的帮助,投靠他们,将其作为自己的主子和导师。(3)这样做的结果,虽然会使君子暂时失去独立性,成为后者的奴仆和佣人,也是应当的。因为这会使君子获得必要的扶助、知识、财富、力量和经验,度过幼年时代。(4) 君子要想成人,必须跨越三个阶段:第一步,自我奋斗,锤炼意志,培养百折不挠的毅力,获得智慧和能力,;第二步,在第一步完成之后,始可投靠强者,在他们的羽翼庇护下,度过幼年时代;第三步,自立门户,全面发展,打下事业的基础。这是不可或缺、不可打乱,不可跨越的三个基本步骤。 可是,有得就会有失。做了强者的附庸,就会使君子丢掉一部分与自己生死与共,共同创业的亲朋好友。(5)这自然使君子很伤心。但两利相衡,也只得权取其重。(6)君子只要不脱离大多数,又抱定大家共同创业时的初衷,毫不动摇,在做出重大成就之后,分裂出去的亲朋好友就会明白君子的良苦用心,而重新相聚起来的。 任何一种事业,在它的创业之初,都不是几个人所能搞起来的,它是以理想、原则上志同道合为基础,一部分人共同合作的成果。开始时,并无大家认可的核心领袖人物,虽有君子作为名义上的首领,但一切事情都是商量着办。策略问题尚不突出。一旦事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策略问题就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而摆在共同创业者的面前,成为他们的金苹果。 共同创业者就算没有投机分子,众人在理想、原则上完全志同道合,但由于各人的出身不同,在社会上的地位不同,自然地就会出现认识上的差异。加上知识水平上有高有低,年龄有大有小,对策略的理解、想法和观点也自然各异。特别是有经有权与背叛变节在形式上近乎一致,所不同的只是动机,而动机又不是一时可以说清,可以看到的东西。要想让所有的人都明白君子的动机,知道重大变化是真正的策略调整,而不是对事业的背叛,那也是几经风波,事实皆在之后的事情。在事业起步的初始阶段,要想实现这种信任,那是白日做梦。 由于形势的重大转变,策略也必须作出重大转变。在没有获得众人信任的前提下,君子对策略作出的任何调整,都会遭到一部分人的坚决反对。大家又都是胸怀大志者,君子想让所有的人都认可自己的调整,拥护自己的作为,也是难以办到的。人各有志,不可勉强。这个时候出现分裂,也是一种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注:1、《吕氏春秋》:“人与天地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 2、古公亶父在豳地,得到了族人和当地人民的爱戴,各地俊杰也慕名而来。可他一旦有了名望和财富,就遭到游牧民族的频频侵略。古公势单力薄,对抗不了,只得离乡背井,逃往农耕地区。 3、古公逃到岐山以后,通过婚姻关系,投靠了姜姓氏族。在姜姓的大力帮助下,不但立定了脚跟,而且得以安民开国。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得以自立,并开始向外扩张。 4、《道德经》:“大直若屈。”又:《吕氏春秋》:“事多似倒而顺,似顺而倒。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 5、《史记·周本纪》:“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意思是说:古公娶太姜为后妻,太姜所生的季历又娶姜姓氏族的太任为妻,生下文王。她们娘家的势力强大,古公前妻所生的大儿子太伯、二儿子仲雍只得放弃应有的继承权,逃往荒山野岭,以躲避后娘、弟妹的陷害。, 6、《吕氏春秋》:“利不可两,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圣人去小取大。”

“初六:履霜,坚冰至。”

爻意:万物的发展规律,都是循序渐进,而不会一撅而就的。(1)这为君子洞察未来,提供了客观条件;在主观方面,能够以小知大,以近知远,踏到初霜,就能料到大寒即将来临。(2)这是君子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具备了见微知著的本领,就能够在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突然遭受到小的挫折时,迅速明白它是偶然现象,还是形势发生逆转的兆头。是前者,只用吸取教训就是;是后者,就要马上转变策略,主动实行适度的退让和隐晦,免得在大难临头时,遭受重大挫折。(3) 注:1、《道德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易·文言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2、《吕氏春秋》:“世之人主,皆欲勿失也,而与其子孙。(可他们)立官不能使之方,而以私欲乱天下。何哉?其所欲至远,而所知甚近也。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故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 3、《吕氏春秋》:“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辞解:直:正直;方:思想上有独立见解,不随俗;大:胸怀博大;不习;不养成恶习。 爻意:君子光有见微知著的能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正直、博大的胸怀,能够在关键的时候坚持原则,不作无原则的让步。这几条都具备了的话,再不以此傲人,不养成骄奢淫逸的坏习惯,就会无往而不利。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爻意:君子处在逆境时,应当长久地将自己的美德和长处隐藏起来,不要锋芒毕露,咄咄逼人。(1)那通过什么手段来获得大人的信任和重用呢?好办!天子和大人交待下来的任务,不管它多么艰苦,多么没有成功的希望,都要兢兢业业的去干,坚持到底。功归于众,过归于己。这不但会培养君子坚忍不拔的意志,树立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也会赢得大人周围的好感与信任。这样,在自己羽翼丰满,另立旗帜之后,天子和大人手下的贤哲,就会纷纷抛弃其原来的主子,改投到君子这边来。(2) 注:1、《李康·运命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众必非之。” 2、《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古公自立为诸侯后,效劳服从于商,并为其攻打义渠。这马上受到商王武乙的奖励:赐地三十里,玉十口,马十匹。”季历继位后,继续为商王效劳,又被封为牧师。从此,季历借代商伐不服的名义,东征西伐,南讨北战,使歧周的疆域迅速扩展。这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先例。文王继位的前三十年,歧周与商关系紧张,始终没有大的发展。殷纣王登基之后,为缓和与歧周的关系,封文王为三公之一。后者亦在表面上事纣十九年,毫不怠慢。三分天下,周遂有其二。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爻意: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1)君子在形势好转或自立之后,若还象过去那样,将自己的德行含章不露,这虽然无害,却也不会有助于事业的成功。(2)大力宣扬自己的德行,让天下闻而倾慕之,向往之,就能极快地收得民心。(3) 注:1、《淮南子》:“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锥。”吕尚直钓,先动民而后文王上钩;宁戚击角,久有贤名而人荐于桓公。 2、《吕氏春秋》:“文王处歧,诸侯去殷而翼文王。散宜生曰:‘殷可伐也。’文王不许,周公旦乃作诗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以绳文王之德,(配上五音,天下传唱之。)” 3、《尚书·武成》:武王初次伐纣,无功而返。就大力宣扬文王的功德,使“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二次出征时每到一地,就大肆显扬自己已受天命,要为天下铲除殷纣的暴政,将舆论工作做得十足。故而一战灭纣。(参此全文。) 六五:黄裳,元吉。” 爻意:象黄帝那样君临天下,才算事业真正成功了。 史实:《管子·权修》上说:“人贱其服爵,则人主不贵。”故而,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衣冠的颜色。黄帝以黄色为贵,舜时尚赤;大禹尚青(黑);商汤尚白。歧周在未登上天子之位时,以赤色为上。(1)在夺取商汤天下之后,一是以黄帝为自己的楷模,二是为符合易经不上九的教诲,即取明黄为尊。(五色为赤黄青白黑。赤为极,黑为始,明黄为九五。后世效周,明黄遂成帝王专用的服色。) 1、《吕氏春秋》:“文王之时,天先见火,成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故其色尚赤。”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爻意:新生势力修德到一定程度,与旧势力的关系就会成为你死我活的关系。双方必然要作武力上的反复较量。单凭修德行善,是不能保证君子生存下去的。(1)所以,君子从一开始就必须作这方面的准备,才能生存并发展下去。 注:1、《淮南子》:“徐偃王以仁义亡国。”

“用六:利永贞。” 爻意:君子仅仅明白了上面所说的道理,并不能使其马到成功。只有认真的照着去做并且持之以恒,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违背正道,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