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公欲以圣王之居服而致诸侯晏子谏第十四

 传统文化网站 2011-09-15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1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2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3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4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衣不务于隅56之削7,冠无觚89之理,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且古者尝有紩10衣挛11领而王天下者,其义好生而恶杀,节上而羡12下,天下不朝其服,而共归其义。古者尝有处橧13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首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身服足以行洁,而不害于动作。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雠。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14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1516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1718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雠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译文】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圣王的节俭那么就可以,效法穿衣服,居其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王穿不同的衣服而统一天下,不是因为衣服使诸侯归服的,诚心于爱护人民,果断地行善,天下人都心怀他们的统治规律而归服于他们的最佳行为方式,这就是他们的衣服节俭而人民大众高兴的原因。那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于华美。衣服不要致力于角落削领,帽子没有残破的酒杯状,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要镂刻花纹。况且古人曾有穿着缝补卷领的衣服而统一天下的,他们的最佳行为方式是喜好人的生存而厌恶杀戮,节制君上而下有盈余,天下人不是朝拜衣服,而是共同归向于最佳行为方式。古人曾有用木柴搭巢和挖洞穴居而不厌恶的人,给予宫室而不要,天下人不是朝拜宫室,而是共同归向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敬肃之意,头上戴的帽子足以表示敬肃,而不求贵重;身上穿的衣服足以使行动干净利落,而不有害于活动。衣服的轻重方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后来不住橧巢的人,是因为要避风雨;不挖洞穴居的人,是因为要避开潮湿。因此修建明堂的原则是,地下的潮湿,不能浸出;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能纹饰,木建筑物不能镂刻,指示民众知道节制。等到这种风气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过于足以敬肃的程度,宫室的壮美已过于避开潮湿的程度,使用人力很多,使用钱财很浪费,这是与民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还没有成就治理,希望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蓄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巧妙,花纹彰显的观看而不厌倦,那么就是与民为仇敌了。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家的危险,而主公您也不平安呀。主公希望招徕诸侯,不是很难吗?主公的话过分了。”

【说明】如果穿古圣王的衣服,居住古圣王的宫室就能使天下人都来朝拜,那么说什么也轮不到齐景公。归根结底,人民需要的不是朝拜衣服,不是朝拜宫室,而是仰慕一个人的最佳行为方式和仁爱。这个人对别人好,而且行为方式无可挑剔,人们就会仰慕他,崇拜他,进而推举他为人民的领袖。而最佳行为方式的选择,是要在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前提下,才能是最佳行为方式。

——————————————————

【注释】1.服:(fú扶)《书·禹贡》:“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老子·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楚辞·屈原·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战国策·齐策》:“朝服衣冠,窥镜。”这里用为穿着之意。

2.法:(fǎ髪)《管子·宙合》:“没法贼发,言轻谋泄,菑必及于身。”《孟子·公孙丑上》:“则文王不足法与?”《韩非子·扬榷》:“法刑狗信,虎化为人,复反其真。”《韩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吕氏春秋·察今》:“法其所以为法。”这里用为效法之意。

3.致:(zhì志)《易·解·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诗·大雅·皇矣》:“是类是祃,是致是附。”《管子·小匡》:“诸侯使者无所致,百官有司无所复。”《荀子·修身》:“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史记·魏公子列传》:“致食客三千人。”汉贾谊《过秦论》:“致天下之士。”这里用为招致、招徕之意。

4.务:(wù雾)《书·康王之诰》:“富不务咎,厎至齐信。”《管子·轻重甲》:“务在四时,守在仓廪。”《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战国策·秦策一》:“欲富国者,务广其地。”《荀子·解蔽》:“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吕氏春秋·察今》:“非务相反也。”这里用为“专心致力于”之意。

5.隅:(yu于)《书·益稷》:“至于海隅苍生,万邦黎献。”《诗·邶风·静女》:“俟我于城隅。”《诗·小雅·绵蛮》:“绵蛮黄鸟,止于丘隅。”《诗·大雅·抑》:“抑抑威仪,维德之隅。”《管子·弟子职》:“昏将举火,执烛隅坐。”《老子·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礼记·曲礼》:“抠衣趋隅。”《荀子·荣辱》:“安知廉耻、隅积?”《韩非子·扬榷》:“规矩既设,三隅乃列。”《考工记·匠人》:“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这里用为角落之意。

6.眦:(zì自)眼角。《列子·汤问》:“拭眥扬眉而望之。”《史记·项羽本纪》:“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说文》:“眥,目厓也。”

7.削:(xiāo霄)《墨子》:“寇至度必攻。主人先削城编,唯勿烧。”《仪礼·丧服礼》:“外削幅。”这里用为削除、削减之意。

8.觚:(gu孤)中国古代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的一种酒器,用青铜制成,口作喇叭形,细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棱角,容量3升。《仪礼·特牲礼记》:“二觚。”《仪礼·燕礼》:“坐取觚洗。”《说文》:“觚,乡饮酒之爵也。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执觞觚杯豆而不醉。”

9.羸:(lei雷)《易·大壮·九三》:“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老子·二十九章》:“或强或羸;或载或隳。”《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此其称功,犹羸胜而履蹻。”《淮南子·修务训》:“今剑或绝侧羸文。”高诱注:“绝无侧,羸无文。”《正字通·羊部》:“羸,缺折也。”这里用为残缺折损之意。觚羸:形似酒器而略有残缺的一种帽子。

10.紩:(zhì志)缝,用针线连缀。《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且古者尝有紩衣挛领而王天下者,其义好生而恶杀。”《方言》:“以布而无缘,敝而紩之,谓之褴褛。”

11.挛:(luan峦)挛曲,蜷曲。《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且古者尝有紩衣挛领而王天下者,其义好生而恶杀。”挛领:卷领。

12.羡:(xiàn现)《诗·小雅·十月之交》:“四方有羡。”《周礼·小司徒》:“以其余为羡。”《管子·国蓄》:“钧羡不足。”《孟子·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韩非子·喻老》:“故冬耕之稼,后稷不能羡也。”《晏子春秋》:“喜乐无羡赏,忿怒无羡刑。”《史记·平准书》:“浮食奇民,欲擅管山海之货,以致富羡。”这里用为富裕有多之意。

13.橧:(zēng增)古人用柴薪架成的住处。

14.庶:(shù树)《书·皋陶谟》:“庶明励翼。”《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诗·小雅·頍弁》:“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管子·国蓄》:“人君铸钱立币,民庶之通施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余。’”《尔雅·释言》:“庶,幸也。”《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韩非子·内储说上》:“然则若白公之乱,得庶无危乎?”《玉篇·广部》:“庶,幸也,冀也。”这里用为希冀之意。

15.极:(jí吉)《管子·心术上》:“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管子·小问》:“质信极忠,严以有礼。”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得极夫游之乐。”王粲《登楼赋》:“平原远而极目兮。”这里用为竭尽之意。

16.污:(wū巫)《左传·隐公三年》:“潢汙行潦之水。”《吕氏春秋·达郁》:“故水郁则为汙。”《说文》:“污,秽也,一曰小池为污。”这里用为停积不流的水之意。

17.文:通“纹”。花纹。《孟子·告子上》:“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这里用为刺绣精美的丝织品或衣服之意。

18.章:(zhāng张)通“彰”。《易·丰·六五》:“来章,有庆誉,吉。”《书·尧典》:“平章百姓。”《诗·小雅·裳裳者华》:“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诗·大雅·棫朴》:“倬彼云汉,为章于天。”《管子·宙合》:“章道以教,明法以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赏罚无章。”《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孟子·尽心上》:“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荀子·正名》:“申之以命,章之以论,禁之以刑。”《吕氏春秋·知度》:“而尧舜之所以章也。”这里用为彰明、明显、显著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