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麟导师:生命科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

 崔竣豪 2017-03-07

潘麟导师:生命科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

引言:2016年9月10日—11日,东方生命研究院在江苏省无锡市华西村成功举办首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论坛上,潘麟导师针对“生命科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一主题展开了详细而深刻的论述。

生命科学的创立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分不开。要了解我所创立的生命科学,前提是需要简单地了解我个人的成长历程。

潘麟导师:生命科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

潘麟导师在西藏

一、我的生命成长经历

不足十岁时,我有幸步入修行,学会了冥想与打坐。

十几岁后,我就越发喜欢上了修行,具体地说,就是喜欢上冥想与打坐。

那时候,其他孩子们在玩耍时,我会找一个角落静静地坐着,喜欢思考一些在常人看来玄妙而又似乎无解的问题。比如:

人生从哪里来?

死往哪里去?

人为什么要活着?

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十六岁时,上完初二半学期我就辍学了。

我没有上过高中和大学,后来直接去印度德里大学做了访问学者。

辍学不代表我不喜欢学习,与此相反,是因为我太爱学习。

在上学时,我经常逃课看课外书,因为课内的学科全学完了,对于老师教的内容不感兴趣。由于逃课过多,老师就告诉我父母:这孩子不行,干脆退学吧。于是我就退学了。

辍学以后,我十八岁时离开家乡,踏上了拜师访友之路。用了几年的时间,我尽最大的可能去拜访国内儒家、佛家、道家等奇人异士和专家学者。

潘麟导师:生命科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

潘麟导师在西藏

二十多岁时,由于机缘成熟,我到西藏拜活佛、法王为师,自己也在西藏雪山中多处闭关处修行,前后达十年之久。

三十多岁时,我又翻过喜马拉雅山去追寻佛家的源头——印度文明,在印度旅居四五年之久,对于印度的文史哲、各流派宗教,以及民俗与现状等皆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2012年我结束在印度的访学,回国创立东方生命研究院,正式提出“生命科学”这一理念,并对生命科学展开全面的建构与普及工作,直到2016年9月在江苏无锡华西村举办首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一路走来,尽管经历了诸多艰辛,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方面皆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潘麟导师:生命科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

潘麟导师在印度

二、不可思议的传承

回顾我的成长史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从十几岁开始就在圣人圈子里生活。我很幸运地成为多位当代顶级道家大师、佛家大师的入室弟子,并获得了他们至少七八项千古绝学的传承,像狮子吼,倒拨生物钟,生命医学,宁玛派九乘佛法之巅——大圆满,古老的印度瑜伽流派——皇冠瑜伽,敦煌飞天舞——禅舞。

潘麟导师:生命科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

敦煌壁画中飞天的舞蹈现已失传,却又并未失传,因为我是当今唯一一位在世的敦煌飞天舞的传承人。飞天舞必须是在禅定状态下才能跳出来的舞蹈,而在舞蹈的过程中又能使舞者进入更加深沉的禅定之中,因此,飞天舞又名为禅舞。

此外,我也是千古绝学——茶道的当代主要传承人。茶道,也称禅茶,禅茶与禅宗息息相关。禅宗于两宋期间式微后,禅茶也随之式微。禅宗的式微有一个尤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明理学的崛起,也即新儒学的崛起。

新儒学的崛起使以禅宗为代表的佛家被边缘化,禅宗的边缘化也就意味着禅茶的边缘化。禅茶不断没落,最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至今已达一千年之久。

千年之后,我的一位恩师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与探索,失传的茶道得以复兴。

可以说,我的师父是千古茶道当代中兴的第一人,而我也是师父为数不多的茶道传人之一。

三、他人眼中难思议,我等视之平常事

我的师父们都是当代硕果仅存的真正意义上的圣贤,我从十几岁时就在这些圣人圈子里长大,一直成长到现在,所以我的思维、看问题的方式、对很多问题的思考和起点等等与常人有着巨大的距离与差异。

对于常人来说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我生活的环境中却是家常便饭,比如穿墙、遁地、隐形,把手按在石头上像按豆腐一样,凹陷进去两三寸等等。因为这些异于常人的经历,所以我对生命的理解、对智慧的理解、对天地宇宙人生的理解与常人是完全不同的。

常人的生命历程一般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等等。而我辍学和圣贤们在山里,在山洞中,在古老的寺庙中、道观中一直生活了几十年时间。

潘麟导师:生命科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

潘麟导师与云登桑布法王

我的教育不是来自于大学和常规世界,而是来自于当代的这些世外高人、大师、活佛和大成就者们。因为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经历,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所以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儒佛道的理解和常规状态下对传统文化和儒佛道的理解起点、切入点等等就尤为不同。

我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是成立生命科学的一部分前提,若不交代这个前提,常人对我所建立的生命科学的由来就会难以理解。

四、东西方文化对“生命”二字的不同认识

生命科学,简称为“生命学”。

什么是生命?

作为意识的存在主体谓之生命;换言之,作为存在主体的意识谓之生命。

生命即意识,意识即生命。

什么是身体?

身体不是生命(意识)本身,而是生命(意识)的载体和显化器。

西方人对“生命”的定义与东方人不同。

西方人对“生命”的定义是活着的躯体。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第一是“躯体”,第二个是“活着”,意思是能活动的这个身体就叫生命。如果躯体不活动了,就意味着死了,没有了生命。因此西方人对有无生命以躯体为参照标准。

东方人对此完全否定,东方人对“生命”的定义是:作为意识存在的主体或作为主体存在的意识。我们将“生命”的定义弄清楚了,生命科学的定义也随之清晰。

生命科学是以探索研究作为意识存在的主体内涵和外延的一门学科乃至于一门学科体系。以此标准来看,东方文化起步就紧扣着生命的内涵而进行探索与讨论,因此东方文化,无论是儒家、佛家,还是道家,统名之曰“生命的文化”,它们皆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方式探索同一个主题——生命(主体或意识)的内涵。

因此,东方文化是一门探索生命的文化。

潘麟导师:生命科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

五、“我是谁”PK“世界是什么?”

“东方文化对生命的追问起源于何时?”这既是对东方文化起源的一个追问,也是对生命科学起源的追问。以我个人的理解,当猴子从树上跳下来,开始直立行走变为原始人的时候,通过水中的倒影看到了自己,发出了第一声惊叹:我是谁?当产生“我是谁”的这第一个念头、第一个意识开始,生命科学就诞生了,它标志着生命科学的起源。

人类围绕着“我是谁”进行思考与探索结果发展成为了东方文化。

而西方文化发源于人类对外在现象世界的一声惊叹凝结为一句话:世界是什么?这一声惊叹作为西方文明起点,人类开始了对外在的世界的探索。

东方的文明起源于对人类对自身的一声惊叹,因此东方文明从造始之初就打上了生命的烙印,围绕着“生命”这一主题进行思考和探索。那么,思索的结果就发展成为诸子百家,最后慢慢汇归为儒佛道三足鼎立。

可以说,儒佛道三家无一例外都是对“心性”的探索。对心性的探索就是对生命的探索。古人不把“生命”称为“生命”,而是称作“心性”,简称为“心”或“性”。心性之学即现在所说的生命科学。

所以说生命科学最早起源于人类对自己的一声惊叹,发展于儒佛道为主的心性之学。

因此,东方文化有多少年历史,生命科学就有多少年历史。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已有上下五千年,那么,生命科学业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但过去生命科学的发展与进化是处在无意识状态,最多是处在半无意识状态,没有正式且有意识地成立一门名为“生命科学”的科学。

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历史的话,此前五千年的心性之学,也即五千年的生命科学,可称之为“前生命科学”。

未完待续

潘麟导师:生命科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