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袍加身,千年武夷茶与世界的三次握手

 昵称37263053 2017-03-07

千年茶韵

迎着晨曦,背着简单的行囊,书生风尘仆仆地进京赶考。可是,脚下的武夷山路,为什么这么漫长?就像永远走不到尽头……终于,肚疼难忍的书生倒在了山路边。万幸的是,书生被路过的天心寺老方丈发现,带回庙中救治。方丈将从九龙窠采下的茶树叶,煎泡给书生喝,没几天,书生终于康复。


带着一颗感恩的心,行囊里装着些神奇的茶树叶,书生重新踏上进京的路。后来,书生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在金殿御宴上,皇上突发肚疼鼓胀,此后几天卧病不起。书生见皇上病症与自己先前的如出一辙,斗胆进献带来的茶树叶。皇上服用后,茶到病除,不禁龙颜大悦,御赐红袍一件,让状元带去武夷山,批挂在九龙窠的茶树上。此后,这茶树就被人们称为“大红袍”了。

  

   “大红袍”由来的传说


现如今,茶道馆、茶艺馆越来越多了,多过了银行,多过了米店。“开门七件事”,排在最后的“茶”事,已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对此,你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在满足小康温饱之后,对精神的追求、对意境的追求更多了。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神农得茶”以来5000年,茶就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相依相伴,一直到茶为国饮的今天。在茶叶王国的王冠上,武夷茶可谓是一颗最璀璨的明珠。从它开始现身,就一直受到世人的追逐、茶人的推崇、文人的礼赞、外国友人的膜拜,成为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红袍茶叶


武夷山何时有茶?宋代诗人范仲淹曾有诗句:“武夷仙人从古栽”,这当然是浪漫的说法。据历史学家考证,我国茶叶在二世纪时由西南向东南传播,不久武夷山就有茶了。武夷岩茶最早被人称颂,可追溯到南朝时期,而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在这封信中,他把出产在武夷山“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用拟人化的笔法,美称为“晚甘侯”。“晚甘”,甘香浓馥,美味无穷之意。“侯”,乃尊称。“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从此,“晚甘侯”遂成为武夷岩茶最早的茶名。 


唐代诗人徐夤有诗云:“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草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诗人不但高度评价武夷茶,而且说明武夷茶从研膏转为腊片,且印有飞鹊等装饰图案。值得提及的是,中国第一茶圣陆羽在晚年慕名来到武夷山,写有《武夷山记》,对武夷君的神话传说,表示兴趣,遂记之。而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写的《叶嘉传》,也是以拟人化手法记述武夷岩茶的一篇佳作。文章把茶树这种嘉木誉为“叶嘉”,意为“茶叶嘉美”。 


至于开篇所说到的 “大红袍”,是武夷茶中的珍品。“大红袍”的母树于明末清初被人发现,距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古时采摘大红袍,需焚香礼拜,设坛诵经,使用特制器具,由名茶师制作成茶。

    武夷山大红袍母树


如今,位于武夷山九龙窠景区的3棵大红袍母树,依然吸引了如织的游人。在天心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上,两旁岩壁矗立,日照不长,温度适宜,终年有涓涓细泉滋润茶树,由枯叶、苔藓等植物腐烂形成的有机物,肥沃土地,为茶树补充养分,使得大红袍天赋不凡,得天独厚,品质超群。

万里茶路

武夷茶虽然藏于深山,却早早地走出了“国门”,并从古到今形成三条“茶路”。通过漫漫茶路,武夷茶与世界实现了三次握手。


一条是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抵达南洋和欧美各国。武夷茶对外交流自明朝就有记载,先是远销华侨居留地,如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地。许多学者研究认为1610年运往欧洲的第一批茶叶就是武夷茶。此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将武夷茶从海上运往欧洲、美洲各国,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叶五口通商后达到鼎盛时期。许多欧美人就是喝了武夷茶而开始了解中国,也因为有了武夷茶而有了红茶的称呼,并演绎出欧洲皇室“下午茶”的红茶文化。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萨琳嫁给了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妆不仅包括位于摩洛哥的军事重镇丹吉尔(Tangier)、印度大陆的明珠城市孟买,以及价值80万英镑的财宝,还有来自中国武夷山的红茶“正山小种”。这是英国人最早接触到茶。很快,这种典雅浪漫的东方饮品就风靡了英国上流阶层乃至整个欧洲,并掀起流传至今的“下午茶”风尚。自此正山小种红茶在欧洲历史上成为中国红茶的象征,成为世界统饮名茶。

  英国船队贩运茶叶


正山小种红茶最辉煌的年代在清朝中期。据史料记载,嘉庆前期,中国出口的红茶中有85%冠以“正山小种”红茶的名义。鸦片战争后,正山小种红茶对贸易顺差的贡献作用依然显著。由于正山小种红茶茶味浓郁、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备受欢迎,老茶师、英国人诺顿夸奖说:“喝这种茶胜过饮人参汤”。


第二条茶路是陆上的“万里茶道”。而武夷山的下梅村则是“万里茶道”的起点。


尚茶的人喜欢武夷山的大红袍,尚茶的人也喜欢下梅,因为下梅与茶的缘份更像一个传奇——兴旺与衰落皆因为茶。数百年来,这个古村与茶产生了纠缠不绝的情愫:明末清初开始,这里就成了闽北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当年,下梅男人大多出去经营茶叶,家里媳妇就在斜阳残照之际,望着往来不息的船只,等待男人的归来……

  武夷山下梅村


从下梅出发的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据载,每年茶期,茶商在下梅收购精制后的茶叶,通过梅溪水路运至崇安县城,验押之后,雇用当地工匠达千余人,用车马运至江西河口(现在的沿山县)。由船帮改为水运至汉口,达襄樊,转唐河,北上至河南社旗镇,而后用马帮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太行,经晋城、长治,出祁县子洪口,于鲁村换畜力大车北上,经太原、大同,至张家口、归化,再换骆驼至库仑、恰克图。


漫漫商路从武夷山的下梅茶市起步,到中俄贸易城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使茶叶之路延长到13000多公里,成为名符其实的“万里茶路”。

   “万里茶路”


如今,穿行在下梅村当溪两旁的骑楼边,当年的商店门楣还在,当年修建的九码头旧址尚存,然而物是人非。原来整日舟楫往来的繁忙的当溪,如今已变得平缓安静。只有骑楼边的美人靠至今风韵犹存,成为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茶留下的文明遗存,与今天的生活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下梅独特的魅力。


今天的下梅村寂静下来了,武夷茶在海内外却更加红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武夷茶走向世界的第三条茶路,也是武夷茶有史以来最宽广、最磅礴的茶路。


如今,武夷山已拥有茶山15万亩,涉茶人数达近10万人,茶企6000多家;茶叶总产量(精制茶)8000余吨,涉茶产业总产值超过16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产量销往海外。

晒茶


2017年2月20日,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黄琪玉率领的“闽茶海丝行”西欧站经贸活动代表团抵达伦敦,拉开了闽茶为期10天的经贸合作之旅、文化交流之旅的序幕。当日,首批15家福建茶叶企业与英国的合作伙伴签署了茶叶购销合同,合同金额达4.86亿元,并在伦敦设立了闽茶文化推广中心。


创建于1995年的“三和”茶业就参与了此次闽茶赴欧洲的交流活动。作为一家面向海内外市场的现代化茶企,“三和”董事长吴荣山表示,“三和”以“弘扬中国茶文化,发展中国茶经济,打造中国茶品牌”为己任,为创建中国茶行业的世界品牌而努力。




山水茶道

古人云:“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人们在茶饮的实践中,渐而体会到了茶有清心雅逸去杂修德之妙,这与中华文化中的礼仪精神是一种天然的吻合。于是,茶便作为生活中的礼仪元素,形成了茶道之礼。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这是人们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武夷山的由衷赞叹。武夷山是三教名山,武夷茶的茶道之礼,集萃了儒释道三家的精义,蕴含着碧水丹山的精气神,张扬着千百年来的风雅颂。


烫杯温壶、洗茶蕴香、悬壶高冲、分茶入杯、闻香品茶,一个个舒缓的礼仪步骤,通过人们对茶的品饮,体现出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茶性如人性,其韵高致静,饮茶可宁静致远,渐入“天人合一”之境;茶品如人品,宜精行俭德,饮茶可陶冶情操,渐做“德高望重”之人。


茶道之礼所辐射出的精神内涵,是秩序、仁爱、敬意与友善,是人们精神层面的清明澄澈与文明美德,因而,它不仅构成了茶道的文化根脉,也是社会清明吉祥、人心亲和善良的外在体现。古代不同层次的茶宴茶会,以及时下流行的茶话会,都体现出茶道对社会、对人们的滋养。



“茶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不仅仅是作为饮料的物质层面的诱惑和吸引,更重要的是作为文化载体与消费方式所带来的精彩与神奇。”吴荣山说,除了把武夷茶卖到国外,近期,他还要在全球开设30家“三和”茶道馆,通过茶道表演、培训等方式,来推广中国的茶道,深化客户体验,扩大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这,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