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忽必烈喜欢TA,拜伦为TA写诗,TA是……

 茶道新生活 2020-10-15


2006年,电视剧《乔家大院》主角乔致庸为贩卖武夷茶,千辛万苦打通从武夷山到俄罗斯恰克图的万里茶道之路,使得很多并不了解武夷茶的人开始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武夷下梅村茶市。五口通商之前,武夷岩茶汇集到下梅村,收购后一路北上最终运达中俄边境的恰克图,进入欧洲市场。因此被认为是万里茶道的起点。(图:刘达友)

10年后,《茶道新生活》走访武夷山,当时正是一年之中新茶还在焙火未上市时,我们所接触到的不同规模的岩茶生产者几乎都只能拿出毛茶,或是正焙还需再焙的茶,而去年的茶一概早早就售完。

谁能想到,在不远的2002年前后,武夷山人得把茶运到当时的岩茶最大消费地漳州云霄县售卖,且价格只能卖到十多二十块一斤,还要面临几个月都拿不到货款的状况。

看上去,武夷茶火起来也不过这十来年的事。但其实追溯起来,武夷茶知名度的历史可以千年计,武夷茶的影响无远弗届。

从周武王到忽必烈

都将TA入礼纳贡

据巩志在《从濮闽向周武王贡茶谈起》中考证,早在商周时期,武夷茶就随“濮闽族”的君长,在会盟伐纣的时候作为礼品进献给周武王了。

到了西汉时期,武夷茶已初具盛名。据说汉武帝在公元前110年派兵灭了闽越国,当地官员便将武夷茶献给汉武帝,这也就成了武夷茶纳贡的开始。

唐朝是武夷茶得以发展的重要阶段。唐玄宗诏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道家将武夷山列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吕洞宾游武夷山时写到:“武夷山,多青霞,武夷道士多种茶。”因此,武夷道人留下了被后世珍视的茶品种,其中四大名丛之一的白鸡冠就传为南宗五世祖白玉蟾在止止庵道观培育的。

止止庵道观

自唐至宋,武夷茶渐兴。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称“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以及苏轼《咏茶》诗称“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已经充分展现武夷茶在宋时,名冠天下,并且在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连当朝宰相也几度注目于此。

元世祖忽必烈(网络图)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喝到大臣高兴进献的武夷茶,非常喜欢。于是,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高兴之子高久便奉命到武夷山监制贡茶,并且在九曲溪之四曲溪畔设置了“御茶园”用以制作贡茶。从此,武夷茶便开始正式大量入贡了。

武夷山御茶园

明朝时期,武夷茶由蒸青团茶改制为炒青散茶。万历25年(公元1597年),许然明在其《茶疏》中记载“阳羡仅有其名,建茶亦非最上,惟有武夷雨前最胜“。明朝崇安(现武夷山市)的贡茶已约占全国贡茶的四分之一。

从拜伦到马雅可夫斯基

都为TA写诗

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从澳门购买武夷茶,经爪哇运到荷兰再转至英国,不久中国茶叶名噪英伦三岛,这是欧洲人购买起运中国茶的最早纪录。

英国诗人拜伦(网络图)

“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红茶”,这是英国诗人拜伦在其长诗《唐璜》中的诗句。英国人对武夷茶的狂热可见一斑。

那时,英国全国税收的10%来自对中国茶的进口与销售,因为大量进口中国茶导致了英国贸易逆差,当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而向中国走私鸦片受阻之后,英国于1840年发动了第一次英中战争(即鸦片战争)。

福州茶区成为英国派植物猎人掠夺的重镇,茶叶盗贼福特·琼斯多次深入武夷山盗取茶树。1849年7月,他从武夷山成功窃取了武夷茶苗移植到了印度大吉岭,并成功带走8位精通红茶的福建茶工前往印度。从此,开启了中国版图之外的世界茶产业。

武夷茶东渡日本,在日本茶道打下深深的烙印。如今茶室爆款书法作品“禅茶一味”,正是中国茶禅、日本茶道甚至韩国茶道、台湾茶道的源头。武夷茶穿越茫茫戈壁荒凉大漠,来到俄罗斯,温暖俄罗斯人漫长寒冷的冬日。1923年,马雅可夫斯基在一首诗歌中赞道:“一切东方人,心里乐开了花,骆驼运来了武夷茶”。

19世纪晚期一座茶叶包装厂内景(图:翻拍自《武夷茶经》)

武夷茶进入世界市场后,其出口量远超出丝绸、瓷器、香料等传统大宗贸易商品,徐晓望在《清代福建武夷茶生产考证》中写到:“在五口通商之前,武夷茶已经取代生丝成为中国出口最大宗的商品,每年为中国带来1000多万银元的贸易值。”

四百年岩茶工艺,有非遗背书

经历了蒸青绿茶、团茶、炒青绿茶、乌龙茶等制茶工艺,武夷茶出品囊括了唐代的研膏、腊面,宋代的粟粒、龙团凤饼、铁罗汉,元代的石乳,明代的探春、先春、紫笋、雨前、松萝、白鸡冠,清代的不知春、肉桂、老君眉、大红袍、水金龟等一系列以各种方式命名的茶品。

武夷岩茶被誉为世界乌龙茶鼻祖。武夷茶作为乌龙茶工艺,应始于明景泰年间之后,成型于明末,兴于清初,全盛于光绪年间,直到清末时“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武夷岩茶四大名丛大放异彩。

算下来,武夷岩茶的叫法也有400多个年头。武夷岩茶的“岩”字的出现,最早见于明末清初之人释超全的《武夷茶歌》中。它是伴随着乌龙茶工艺的产生,尤其是伴随着武夷茶山场等级的细分而自然出现的。

康熙45年(公元1708年),在崇安县令王梓(王草堂)的《茶说》中可以看到对岩茶更清晰的表达:“武夷山周围百二十里,皆可种茶。其品有二,在山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之。邻邑近多栽植,远至星村墟市售卖,皆冒充武夷(茶)……”

武夷岩茶的制作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工艺,成为工序最多、技术要求最高、最复杂的茶类。从《茶说》中的详细记载便可以看到,从采摘到萎凋、摇青、炒揉焙等岩茶传统制作工艺,在武夷延续至今。

武夷岩茶传统制作中进行炒茶、揉茶的工作间,由当地茶企博物馆复制供展览参观

清末岩茶鼎盛时期,武夷山形成了岩岩有茶,无岩不茶,每个茶厂都有自己的当家品种作招牌。

民国期间,受动荡的局势和战乱的影响,茶叶销路不畅,产量下降,万幸的是,1942年武夷山成立了全国茶叶研究中心,众多茶叶界的专家前辈在此做出了众多研究,为武夷岩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至今,武夷岩茶快速恢复、迅速发展,2002年武夷岩茶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种》,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手工制作工艺被国家文化部确认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的声誉地位更甚从前。

文、图来自《茶源地理 武夷山》(除署名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