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确认识免疫治疗:免疫检验点抑制剂不良反应大盘点!

 昵称40873460 2017-03-07

近期的朋友圈被百度莆田系魏则西刷屏了。一些文章中不客气的把免疫疗法打上了所谓二字,还有些文章把免疫疗法说的好像就是CIK之类一样,更有甚者说免疫疗法是国外淘汰下来的技术!毋庸讳言,免疫疗法尚是牙牙学语的婴孩,科学认识其作用及不良反应极为重要。因此我们编译了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Dadu博士等就免疫检查点制剂不良作用撰写的相关综述,希望有助于大家正确的态度认识免疫治疗。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赵迎超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类通过抑制T细胞或肿瘤特异性细胞上受体分子而影响T细胞功能的免疫调节药物,主要包括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的抗体(如易普利姆玛)及抗程序性细胞死亡1/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PD-1)的抗体(如帕姆单抗、纳武单抗)。该类药物已经在多种类型肿瘤中表现出了令人振奋的临床效果,但实际应用中会出现一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有时极为严重、甚至致命。因此识别出具有不良反应风险的患者并进行预防,同时与患者及医疗团队进行沟通并快速识别、治疗,是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关键。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Dadu博士等就免疫检查点制剂的不良作用撰写了相关综述,文章发表在2016年第2The Cancer Journal上。肿瘤资讯组织编译介绍如下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不良反应表现不同于传统化疗药物或分子靶向药物,主要是其非特异性免疫活性导致的。具体病理生理学尚不清楚,但可能与免疫细胞渗透至正常组织有关。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可以累及任何器官及系统,但主要受累的有皮肤、胃肠道、肝脏、肺、胃肠道及内分泌系统,肾脏、肌肉骨骼、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也有报道。

目前仍无法预测哪些患者会对免疫治疗有效,而哪些又会出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因此还无法完全预防。但开始治疗前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仍是关键性步骤。肿瘤科医师应了解每一种这类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表现,并在治疗开始前详尽掌握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个人史及家族史、其他合并症、目前用药、体检情况、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的基础情况。其次,一旦出现这类不良反应,临床医师应高度关注并立即开始治疗,尽早请相关专家会诊

皮肤不良反应

皮肤不良反应一般最常见、且最早出现,抗PD-1治疗及抗CTLA-4治疗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别约为30%45%;多为轻到中度的皮疹,伴或不伴瘙痒,一般累及躯干及四肢。降低皮肤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措施包括应用无刺激性的护肤品、紫外线强的时间段避免户外活动、不要穿紧身或粗糙的衣物。

胃肠道不良反应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中,胃肠道表现位居第二位。抗CTLA-4治疗时的发生率约为30%,且似有剂量依赖性;抗PD-1治疗时的发生率较低,但易普利姆玛与纳武单抗联合应用时发生率更高、且更严重。抗CTLA-4治疗出现显著腹泻/结肠炎的患者,后续应用抗PD-1治疗未见腹泻或结肠炎复发。

肝脏不良反应

肝脏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相对少见,约见于抗CTLA-4或抗PD-1治疗患者的1-2%,而联合用药时更常见,据报道约为15%,且半数为3/4度。易普利姆玛所致者更多见,且较高剂量的10mg/Kg相比较低的3mg/Kg而言更加常见、且严重。

肺炎

与其他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类似,联合用药时免疫相关肺炎的发生率最高、最严重;相对而言肺炎是少见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但却具有致命性。临床表现一般无特异性,常见上呼吸道感染,新发咳嗽、多为持续性干咳,呼吸困难。由于肺炎患者病情可以迅速恶化,因此对所有肺炎表现的患者、包括1度患者均应密切随访。呼吸科会诊并行纤支镜检查、感染科会诊,以排除感染性疾病如肺炎、卡氏肺囊虫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同时自身免疫性病变如结节病会因此类治疗而恶化。

 

内分泌系统疾病

尽管自身免疫性内分泌不良反应相比其他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而言要少见,但后果却非常严重甚至致命。其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急性垂体炎症及垂体机能减退(导致中枢性肾上腺机能不全、低促性腺激素型性腺功能减退、中枢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甲状腺病变、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其他内分泌系统病变如原发性肾上腺机能不全、性腺功能减退、高血钙、1型糖尿病等也有报道,但极为罕见。

值得注意的是评估内分泌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时具有很多局限性,如未常规进行内分泌功能异常的基础筛查、根据CTCAE尚不能对充分的对内分泌病变进行分度。此外对某些可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患者会在进行检测前经验性应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剂,而很多症状并无特异性,这都造成了评估过程中的困难。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流程图也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治疗应注意降低炎症过程,而有人则认为仅激素替代治疗并支持治疗即可。

 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疾病可以发生于治疗过程中的任何时间。目前建议治疗前、每次剂量变化前、临床症状提示甲状腺病变时均需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随着对甲状腺功能检查的重视,目前发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比以前报道的要高;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例尚未见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