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条】淮北李氏家谱:孝为百行之原

 崔季廊坊 2017-03-07

 孝为百行之原,恩同昊天罔极,生养死葬当竭其力; 

 兄弟为亲所生,同气分形,当兄友弟恭; 

 先人为身所从生,春露秋霜,情当追远; 

 族人同为一祖所生,事当共济,难当共捍; 

 朋友为五伦之一,当亲君子远小人。 

                                                                               ——《李氏训规》民国廿四年修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自1370年,李氏后人迁徙至淮北李桥村,到如今,李氏后人祠堂异地重建《李氏宗谱》也历经五次修谱。“孝为百行之原,恩同昊天罔极,生养死葬当竭其力。”,《李氏训规》开篇之语,深刻烙印在李氏后人李乾血脉之中,保存家谱和弘扬家训早已成了他一生的责任。 

 

  

  一部宗谱六百年历史 

  李桥村位于淮北市濉溪县城东边约3华里处的“逆流河畔”。之所以说是 “逆流河畔”,是因为这个村里的河流发源于烈山脚下,流向自东向西,流进濉溪县城东边的老濉河,故称“逆流河”。李桥村是明代洪武初年建村,李氏家族把始迁祖—孝祖和其两个儿子的坟墓葬在河南李桥庄前面,宗祠在河北李桥庄中心位置上。由于跨逆流河有一座木桥,是李姓家族为了耕种和祭祀而打造,该村就叫李桥村,以至于原来的徐逆流村永远的消失了。李氏人口繁衍比较快,民风朴实、忠孝仁义、或耕或读。 

  具有六百四十多年历史的李桥村背依相山,逆流河南岸是李桥村,河北岸也是李桥村,故人们习惯称河南李桥、河北李桥。解放后,成立淮北市,又设置三区,河南李桥隶属于烈山区,河北李桥隶属于相山区。到2011年村民全部搬迁,河南李桥到工人村西头,河北李桥迁到仁和小区。 

  村子虽然不算大但错落有致,过去的村庄是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排列。逆流河北李桥前庄以李氏宗祠为中心,分为东西两部分。李桥村清末民初,有八大家七小户之说,也就是李氏大户。其中几家大户有着标准三进式四合院、有大门门楼,所居三进式宅院分布在以宗祠为中心的四周对称的位置上。他们在濉溪还有商业店铺,村外有作为财富象征的季庄子(按季节变换而居住的临时村庄)。 

  坐落在李桥村中心的李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道光、光绪、宣统年间屡次修复,20096月被淮北市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氏宗祠见证革命历程 

  淮北地区早期革命者、前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李时庄就出生在淮北市李桥村代圩孜,幼年在李氏宗祠读私塾。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接受反帝反封建的教育。1925年李时庄在宿城第一高等小学上学,经李一庄介绍,阅读马列主义的书籍《共产党宣言》,参加了“五卅”爱国运动。1928年李时庄经穆祥增介绍入党。 

  1928年12月中共濉溪临时区委在李氏宗祠成立,1929年10月李时庄任濉溪区党支部书记。1930年,烈山煤矿特别支部也在此成立,李时庄兼任支部书记。 

  1931年-1935年,大革命失败后,李时庄借助家庭关系,争取每月30块大洋,在代圩孜、李桥孜创办学校,自编教材培养革命力量,“学校”成了他做“地下工作”的根据地。淮北地区党的早期革命者李秉枢、王恩甫、蒋子英、傅传博、代维礼和李家启在此任过教,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青年。1935年秋,李时庄借参加李氏家族续修家谱之便,到处宣传革命思想,发展了不少地下共产党员,组织党员开展革命斗争,如李永桥、李从伟、李本法以及戴维明、傅传博等。 

  抗战期间,濉溪沦陷,李时庄在家乡组建联庄会、抗日救亡宣传队和自卫队,同地主、汉奸斗争宗祠是他工作的场所,1944年,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来这里秘密居住过两天,时李时庄任四师联络科科长。李氏宗祠大门仍有日本砸门破坏的痕迹。 

  淮海战役打响后,1948年11月,李氏宗祠作为淮海战役的后勤医院和兵站,接纳了从陈官庄和徐州退下来的伤病员,当时的李桥村民自发为部队医院送来粮食、柴草。新四军第三十四团就驻扎在李桥村。李时庄当时任三分区战勤副司令员,负责双堆集战役的后勤保障,他往返于濉溪县和宿州之间,陈毅元帅曾亲临设在李氏宗祠的野战医院看望伤员。 

  由于李时庄的影响,其亲属加入革命队伍的很多,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将帅们的合影就在李时庄的姐姐李春华家门前。 

  解放后,李氏宗祠作为区乡政府办公住地。1950年濉溪县第一个试点乡代圩乡在此成立,1951年淮北地区土改工作组在这里成立。 

  特别是1955年至1958年,三二五地质队在李氏宗祠办公,上报了国家煤炭部闸河煤田第一至六份煤炭储量详查报告,为淮北市建立奠定了基础,当年地质队办公的桌子还在。李氏宗祠见证了淮北市的近百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家谱记录家族发展  

  2009年6月,李氏宗祠被淮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冬天,李氏宗祠因为塌陷出现了坍塌,经过多年的努力,就在李氏宗祠原址的西边,李时庄纪念馆将以全新的面貌与市民见面。而在李氏宗祠发生的这些事件,在李氏家谱中,都有记载。 

  作为李氏的后人,李乾对于李桥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从小就受先辈的影响,对家谱和家训有着莫名的喜爱。从家谱中,可以看到很多与历史发展息息先关的事件。”李乾现在有三个版本的家谱,最老的是民国十三年修订的,最新的一本是1998年第五次修订的家谱。 “家谱或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训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特别是其中的族规、家训,及其记载的家族历史上典范性人物,构成了一个个家族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李乾告诉记者,这些家谱历经浩荡,终于保存了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文物,要好好的保存。 

  1998年,历经风雨的祠堂出现了坍塌现象。李氏后人召集族人修祠堂、续家谱。“我那时候在杨柳下乡,每个礼拜回来的时候,都会把一些资料带回去,晚上加班整理,这样的加班一直持续了26天。”在李氏后人的一致努力下,李氏家谱的第五次修谱终于完成。“这次修谱的跨度很大,距离第四次修谱已经过去了一个甲子的时间,在这次家谱中,新中国成立、自然灾害、文革都被记录到了李氏家谱中。家谱也从开始的4卷,增加到了如今的7卷。         

  “续家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却很享受这样的一个过程。 ”第五次修好的李氏家谱,被赠送给了上海图书馆、淮北档案馆收藏。“家谱本身就是一种文物,特别是老的家谱,我都小心地珍藏着。”翻开最早时期的李氏家谱,光是漂亮整洁的小楷字,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就是光看字,这也绝对算是珍贵文物。”正是和家谱的近距离接触,让李乾喜欢上了这样的一种文化。工作之余,他除了研究李氏家谱外,还陆续收藏了一些其他姓氏的家谱。李乾说等到李时庄纪念馆开放的时候,他就会把这些家谱展览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家谱的故事。 

  听家训 倡导与人为善    

  李氏家族除了有保存完成的家谱外,还有详细的《祠规》、《训规》。在《李氏训规》中,第一条就写明了“孝为百行之原”。“总结起来,《训规》就是要求李氏族人,要孝敬父母、兄弟有爱、与人为善、夫妻和睦。”李乾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理解熏染,在家孝敬父母,在村里关心照顾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每年的清明节,他倡导村民到宗祠去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讲述许多古代文化名人故事,教育青年一代。在一些集体活动中,李乾常常规劝大家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要做到孝敬、友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李乾的母亲患病2年多,他不出远门,每日两次陪同吃饭和护理老人。每天下班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母亲的精神状态、细心护理、耐心安慰、让老人心情愉悦。    

  李乾在李氏家族中辈分很高,几十年来,每年春节,他都要到家族中的长辈或者80岁以上的老年人家中看望交流,帮助调节家庭矛盾纠纷,劝慰婆媳、姑嫂、妯娌和睦相处。村庄里、家族里的红白喜事、也都是请他帮忙操办。就是因为他办事公道、为人正派、没意见小时都考虑的非常细致周到,处处为事主着想。李乾把这多年来总结民俗活动的经历、经验和濉溪、淮北逸闻趣事写成了6万多字的资料,刊印在《濉溪文史资料辑录》上。     

  “如今,距离上次修谱已经过去了18年的时间,这期间又发生了不少的故事,我想着有机会,再修一次家谱,让更多的李氏后人了解家族的发展。”在李乾看来,溯源知家本,族谱见渊长。一百个氏族就有一百种家谱,不同的家训造就了不同的家风,不变的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粹的传承与延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