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宫颈TBS报告系统》读书体会(18)——第三章 子宫内膜细胞(之一)

 TLPC5668 2017-03-07

        子宫内膜细胞形态学的讨论请见工作室前面的文章《子宫内膜细胞基本形态》,读书体会主要想从其他角度讨论下与诊断相关的知识。


        第一点:第3版TBS对于良性子宫内膜细胞予以报告的时间做了修订,由原来的40岁提高到45岁。子宫内膜细胞总体分类术语归为“其它”,因此判读意见还需要注明鳞状上皮的状况,这一点国内绝大部分医院的报告单都是有遗漏的。




         第2版与第3版的TBS相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良性子宫内膜细胞予以报告的时间从40岁提高到45岁。对于国外新的学术标准,我们很多时候就是毫无反抗的接受,不知道有多少医生思考过新版TBS为何要做如此修订?


        第3版TBS针对这个修订给出了理由,我很吃力的看了英文原版,理解如下:在2001年也就是第2版TBS给予40岁定义之前,多中心的文献报道显示绝经后女性见形态学良性的子宫内膜细胞,随访发现子宫内膜增生性改变及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分别为12%和6%。这个数据在按照第2版TBS定义为40岁以后就要求予以报告后,下降到2%和1.1%。具体研究见下面的原文截图:



        这两个表的比对想说明的问题是绝经前女性发现子宫内膜细胞对于子宫内膜病变的风险提示意义很小(即使做了一个40岁才予以报告的年龄限制)。将40岁作为一个筛查项目的年龄阈值,不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比,因为这会导致很大一部分报告了子宫内膜细胞而进一步检查的女性其实没有任何患病风险。研究表明45岁以下的女性,宫颈细胞学发现良性子宫内膜细胞对于疾病的风险提示意义很小,所以在第3版TBS才做了如此修订。



         可能有的医生又会问了:既然子宫内膜癌在绝经后女性风险高,那为何不将良性子宫内膜细胞的报告时间定义为绝经后才予以报告呢?反问一句:20多岁的宫颈鳞癌病人也不常见,为何细胞学从21岁以上有性生活的女性就要开始做检查呢?道理很简单,细胞学是一项筛查实验,是为了能够发现早期改变或者癌前病变,并不是用来确诊已经发展到癌的那些病人。从40提高到45岁,是循证医学得出的更适合的起始筛查年龄,并不是说从这个年龄开始就有很多子宫内膜癌的患者。而且每一个女性的绝经年龄都不是恒定的,也不是一个月之内就完全进入绝经期。对于一个筛查项目来说,有一个明确的年龄限制,可以做到更加规范。

        

         年龄的问题弄清楚了,报告方式如何书写才正确呢?TBS书上也给出了范例,不过国内这样报告的极少。主要原因是不清楚子宫内膜细胞在总的分类里面是属于单独的一大类——'其它'.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各个医院的报告模板设计不规范,报告术语里面只有一个“见良性子宫内膜细胞”的词条。



        

         既然书上都给出了范例报告,我觉得大家在没有更好的,更权威的报告方式之前,先照着去发类似的报告。子宫内膜细胞这个章节的定义一共就两句话,但是要了解清楚也不是那么容易,按照规范发出一份对临床有 帮助的报告,更是需要认真的去思考,积极的去改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