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自请督师

 宜昌石头书屋 2017-03-08

    要说督师,顾名思义就是监督指挥军队,明朝设置为统率指挥军队的大将,非常时期作为钦差大臣出任,便是监军的最高军事统帅,相当总司令之职。崇祯初有名的袁崇焕就是蓟辽督师,镇守山海防线,因中清皇太极的离间计,被崇祯皇帝以叛国罪逮捕处死。崇祯十一年,兵部尚书杨嗣昌也督师征讨“流寇”(农民起义军),并曾驻节夷陵,留下一首诗《督师西陵登东山寺》,当时还“颇获佳音送帝乡”,不久又因他部署的“四正六隅”即“十面网”被张献忠部冲得稀烂而畏罪自杀。及至南明时期,弘光政权建立后,相国马士英等忌恨大学士兵部尚书史可法的威望,不愿他当国,便怂恿福王把他派到扬州督师,结果史可法孤军无援,兵败城破,从容就义。文安之入纶扉之前,督师何腾蛟被杀,首辅不久,留守相国瞿式耜和监军张同敝在桂林督师以身殉国。凡此可见,督师地位虽高,职责却大,而且风险也大,纵使慎之又慎也难保失足或掉脑袋的事儿发生。

    文安之是抱着匡扶明室、图谋中兴的远大志向而出山的。尽管年近六旬,鉴于当时的危急状况,他并不满足于只是在皇宫出谋划策,而是置生死于度外,主动请缨去川东鄂西收编农民起义军与地方武装,督师勤王。这除其本身报国效君的拳拳之心外,主要还是迫于形势的发展,限于时局的无奈。

    先就永历帝朱由榔而言,他懦弱寡断,胆小怕死,因而稍有风吹草动,便移跸奔走,有称“逃跑天子”。单凭这一点,择取一个相对稳妥的地方安营扎宫,站稳脚根,是迫在眉睫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文安之想开辟一块根据地来徐图中兴。他“收蜀以迎跸”的设想与行动就说明这一点。

    再从当时的形势来看,长江三峡以上处于明军控制之下,清朝军队从广东和湖南两路两面夹击地压向广西,永历朝廷陷于极端弱小极端危险的境地。要说紧邻的最佳后方当是云南。而占据云南的孙可望却拥兵自重,根本不把永历帝当回事。因此,在移宫南宁后,面对清军的进逼和云南又为孙可望所盘踞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文安之认为北上川东的大顺军余部是支久经沙场的劲旅,遂奏请永历帝遥授“川中诸镇”的封爵,欲使这些有生力量成为抗清的前锋,并甘担风险,“屡请督师川、楚”,希冀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那样,收取蜀地迎接皇上安身立命。

    我国素有“出为将,入为相”的说法,大意不外乎是于内文治靠丞相,于外武功靠将军了。战国时期的廉颇蔺相如就演绎出一段“将相和”的千古佳话。身居相位的文安之,自是熟知这个典故,深知个中奥妙。史料显示,其时永历帝所指望的是孙可望和李定国这两员干将。而李定国是孙可望的义弟,这时还受孙可望的节制。孙可望的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但对这位将帅,文安之却认为不可依托,难能信赖,明知孙可望手握重兵占据云南,也断言“不可往”。就像传说中的诸葛亮,一开始便认定魏延有反骨那样,文安之也从一开始便认为孙可望不可靠难望托。但他又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能耐制服孙可望,徒有相国之名,反而还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因此,他申请出外督师。

    文安之自请督师的地方是川东,与他再熟悉不过的夷陵故乡比邻。今鹤峰学者祝光强、赵平国有文称:“文安之之所以主动请求去川、湖两省督师勤王,与他和容美土司的友谊有关。当时他要到蜀中收编李闯王的散落军队,约有十三路人马。要冒极大的风险。他有信心的是西南土司中较强胜的容美土司会支持他,当然文安之与容美土司之间的关系史料上不会有记载。我们只能在容美土司家族的诗集中找到一些关于文安之的资料,文安之曾在1644年到1646年‘流寓司中’达两年之久。”此话固有一定道理。但文安之想依靠自己熟悉的土司军只是一个方面,而更主要的方面,还在于当时三峡以上属明势力,“川中诸镇尚强”。尤其是原大顺军残部在川东一带,这大顺军与大西军当年“流寇”并驾齐驱,大顺军的声势更胜于大西军。大顺军余部不乏骁勇将领,更重要的是忠贞可嘉。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高必正不是态度强硬抵制孙可望封王,且警示足以与之抗衡的么,此时又到何处去了呢?这来龙去脉又说来话长。

高必正所谓的一家,其实是指原大顺军那班人马,早年与大西军有过多次合作,但也有过不少斗争,各自为政,就差一决雌雄。但两家都在兵荒马乱中骤然失去主帅,余部东奔西走,在明清两大势力的夹缝中求生存。所不同的是,当大顺军领袖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遇难(有说被地方武装或土著袭杀,有说隐遁削发为僧或做地主)后,大顺军余部在各地尚有数十万人马。后世史学者众说纷纭。综合采信的具体数,大体分东西两路军计40余万。其中东路军残部约10万人,由刘体纯、袁宗第、郝摇旗等率领,转战江西和湖南。西路军则有30多万人,由李过、高一功统领,自川东鄂西入荆州。从数量来看,其军事实力远远超过大西军南撤时的人马。但大西军余部还能以张献忠的四个养子为核心抱成一团,且以孙可望为首形成集团军,因而得以占据云南,强势一方。大顺军却无此幸运。因其攻克京城,逼得崇祯上吊自杀,是明朝不共戴天的敌人;李自成想君临天下,大清朝也不会答应,并打着替明方报仇的幌子入主中原,全力剿杀招降不遂的大顺军,明方势力也巴不得借刀杀人,渔翁得利。结果,大顺军被围追堵截得到处跑。更糟糕的是,李自成死后,余部犹如一盘散沙,明显缺乏具有凝聚力的统帅或领袖。在血的教训中,他们认识到大敌当前,应该联合明朝官军共同抗御清兵。而南明朝廷眼见半壁江山也成保,也觉得满清是最大的敌人,当务之急自是先攘外后安内,由此先后接受了大顺军和大西军的归顺。

    史料表明,刘体纯、袁宗第和郝摇旗等部由于不堪忍受南明文臣武将的歧视和排挤,先后转战到川东楚西自谋生路。惟有忠贞营在被楚帅堵胤锡请回后长期转战在湘、赣、广之间,但极不得志,也很不得势,结果部队越来越分散,战斗力也愈来愈削弱。如《小腆纪传》有载:永历三年(1649)春,南昌被围急,堵胤锡统帅高必正诸军入江西。因为奏封高必正为郧国公、李赤心为邓国公,刘体纯以下皆封侯伯有差。由于刘体纯与李赤心在原大顺军中并号“刘李二将军”。“刘希尧、刘芳亮与李赤心不协,率其军自梧州而北”。湘潭失守后,李赤心被迫转战广西,不久病死。高必正兼统其军。次年正月,永历皇帝退据梧州,“命陈邦传、高必正会兵广州”。五月,“郧国公高必正、兴平候党守素、南阳伯李元胤朝于行在”。在面见皇上时,高必正建议整军治政,加强抗清实力,未被采纳,反遭排斥。为时不久,“陈邦传袭高必正营;必正西走。”

文安之到梧州进见永历帝时,高必正已失望地带着忠贞营离开了永历小朝廷自谋发展。文安之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强与忠贞营的联系,谋求抗清前途的,主要是与刘体纯等会师,实现“收蜀以迎跸”的大计。

    文安之请缨获准的时间究竟是何时呢?据《小腆纪传·永历(中)》载:“我大清顺治八年(辛卯、一六五一)春正月(明永历四年十二月)己酉朔,加大学士文安之太子太保兼吏、兵二部尚书,总督川、湖军务;齐敕进王光兴等十六营爵皆公侯。”《南明史·永历帝进入安龙》中也具体点明:“永历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首席大学士文安之自请往四川督师,以太子太保兼吏、兵二部尚书,赐尚方剑节制以原大顺军为主体的川中诸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