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术解惑(下)

 无名老熊 2017-03-08

国 术 解 惑

杨倾云

 

 

    国术解惑之“出手不二”  

       国术之打法,不同于世间任何武艺,其绝妙之处,非常人之想象所能及也。


       寻常武艺,不外乎寻常之理;


       而国术乃是真龙道艺,若隐若现,虚实莫辨,出手不二人难见,日月无光天地翻。


        国术之打法,没有噼里啪啦,没有第二下,不招不架,一招拿下!


        是如何做到的呢?


        四个字:意到形到!

           国术解惑之“意到形到”   

       什么是意到形到?


       练的时候,是象形取意,由意生形;


       用的时候,真意一动,真形即出!


       念头方起,结果已定,几乎无过程。


       心里一想到什么,什么就已经发生了。


       这就是意到形到!


       我们平日练拳,其实练的就是形与意的协调和一致,高度的协调,高度的一致!


       协调到什么程度?


       所有的意,都可以用形表现出来;


       所有的形,都可以从意生发出来。


       一致到什么程度?


       形就是意,意就是形。


       见到形,就感受到意了;


       感受到意,就见到形了。

           国术解惑之“近视眼的好处”  

       说到眼睛的犀利,人们总想到雄鹰;


       谈及目光的短浅,也总忘不了老鼠。


       其实,这只是人类的片面看法。


       如果真的能够让动物们对“谁的眼睛最好”发表意见的话,我们就会听到一个异口同声的回答:


      “自己的眼睛才最好!” 


       鹰眼视野宽阔,视力敏锐,翱翔于两三千米高空也能发现地面上的小动物。


       人要是处于那样的高度,能看到的范围就要窄得多,但人生活在陆地上,并不需要老鹰那样的眼睛。


       虎、豹等食肉动物的眼睛长在头部前侧,两眼的视野部分重叠,具有较好的立体视觉,不仅能看清楚物体,还能很好地分辨周围物体的前后位置和距离,这样的眼睛利于追捕猎物。


       牛、羊等食草动物的眼睛长在头部两侧,两眼的视野互不搭边,总的视野比较宽阔,加之对动的东西特别敏感,这样的眼睛利于及时发现前来偷袭的天敌。


       例如,野兔的眼睛就能同时看到前后左右的东西,在向前夺路逃路时,也能监视背后的追敌。


       水生动物的眼睛只适于在水里看东西。


       生活在空中和陆地上的动物,眼睛在水中是不好用的。


       青蛙、海龟、海豹等水陆两栖的动物,眼睛则能水陆两用。


       白天活动的昼行动物的眼睛,适于白天看东西。


       值夜班的猫头鹰却有一双极好的夜视眼。


       像猫那样白天和黑夜都活跃的动物,瞳孔的大小调节自如,眼睛昼夜都好用。


       长颈鹿的眼睛适于从高处看东西。


       老鼠的眼睛适于在黑暗中贴近地面看东西。


       变色龙的两只眼睛可以相互独立地向任意方向转动,这是适应一只眼睛盯着前方的猎物,另一只眼睛防备“黄雀在后”的需要。


       空中善飞的小昆虫视野需要特别宽阔,它们的眼睛是半球形的复眼。复眼中成千上万只“小眼”的视野镶嵌排列,就构成了宽阔的总视野,前后、左右、上下都能看得见。


       小动物眼睛的尺寸相对于身体来说特别大,大动物的眼睛相对就很小。


       海豚、蝙蝠蒙上眼睛依靠听觉也能“看”得见周围的一切。


       蚯蚓没有眼睛只靠感光细胞照样生生不息。


       每种动物的眼睛对于它本身都是最好的,都能很好地适应生存,这难道不是自然界生命现象的奥秘之处吗!


       ——那么,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近视眼有什么好处呢?


       有!


       近视眼更有利于练习国术!


       近视眼的人更容易成就功夫!


       如何解释?


       且看下文:


       第一,由于视力范围比一般人要小的多,所以眼睛所见也比一般人要少得多,练起功来,更容易做到似看非看、神不外散,正所谓“眼不见心不烦”,有时候,什么也不看,却什么都看见了。


       有所见,必有所不见;无所见,则无所不见。


       庄子《养生主》之中,庖丁解牛,就是“以神遇不以目视”!


       国术妙艺,练神第一,神不外散,方能养气。 


       气足精满,技合于天,神行机圆,人莫能犯! 


       第二,近视眼的人,都是对某样事物有着非一般的执着与专注,这样的人,练起功夫来,也同样执着,同样专注,自然容易成就了。


       有先例为证:


       一代武神孙禄堂先生,以及他的子女存周、剑云,都是近视眼;


       身法快如鬼魅的拳圣薛颠先生也是;


       将中国功夫之名传遍五洲四海的李小龙先生还是!


       当然了,本文的作者,鄙人杨倾云也是。



         国术解惑之“拳术有无优劣之分” 

       不同的拳术之间,到底有没有优劣之分?


       有人说有,有人说无;


       我说,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你信吗?


       信我者,得真传;不信我者,也请往下看:


       凡是说有的,大都认为自己所练的拳术就是优秀的,别门别派别人所练的,都是拙劣的。这类人大都继承了本门拳术的精髓,有一定的本事和实力,也有与他派拳术一较高下的气魄和胆识,是本门拳术武林地位的忠实捍卫者;


       凡是说无的,都是些这也学那也练杂而不纯博而不精啥也没练成半懂不懂的拳混子,这类人有一部分是有名无实的伪大师,他们没悟性没下功夫没练出真东西,于是也怀疑自己所练的拳术是不是不够优秀,甚至认为本门祖师是武功天才,无论练什么拳术都会出神入化登峰造极,与拳术本身无关……然后,就来个“博采众家之长”,也出去学学别的拳术,再“融会贯通”,“自创”一个“新”的“某某拳”、“某某道”、“某某功”、“某某法”的,沽名钓誉,招摇撞骗,收人钱财,误人前程……这种说无的一类人,还有一部分就是那些伪大师的嫡传弟子和忠实粉丝们,他们被“大师”忽悠得思想混乱,没了主见,越学越偏,渐渐地,人格也已不健全!


       那么,拳术到底有没有优劣之分呢?


       有!


       因为拙劣的拳术就是练到最高水平也比不上练优秀的拳术刚刚入门!


       中等、中上的拳术练到极致,也敌不过上等拳术的初级功夫!


       上等拳术练到最高境界,才开始入道,入道,才初步踏上国术之路。


       国术,乃至高无上之道艺武学也,为最优等之拳术,世间俗艺,无可逾越者也!


       无!


       因为国术乃中和之术也,宇宙万物,天地万理,人间万事,无不包含其中矣,区区天武艺,何能出其外?


       所以,合理的答案应该是:


       世间俗艺相比,大部分是各有其长,无分优劣;


       小部分是,长多短少的自然胜过长少短多的;


       俗艺与道艺相比,就好像妖魔鬼怪见了天神大帝,甚至,是悟空见如来!


        国术者,一也。 


        得其一,万事毕。


        因为一,就是一切。


       一切,就是百分之百。


       而世间俗艺无论高下,只能各占其不同之百分比而已。


       所以,当两种拳术都是20%时,无分优劣;


       80%的肯定是优于50%的;


        国术是100%,也是1000‰,更是万分之万,世间俗艺无有堪比者也!


       举例说明:


       董海川、李洛能、杨露禅、武禹襄、孙禄堂,这五位站在国术之巅的前辈们,他们的拳术境界,是让世间那些练习八极、咏春、洪拳者永远无法想象得到的!更别说练到了!


       还有国术境界近乎顶级的前辈们,郭云深、宋世荣、车毅斋、李存义、张玉魁、齐公博、裘德元、孙存周、程庭华、尚云祥、薛颠、唐维禄、李书文……他们那一身惊世骇俗的功夫,用少林拳练得出来吗?用武当拳练的出来吗?用泰拳练得出来吗?用柔道练得出来吗?用跆拳道练得出来吗?


       所以,拳术有优劣!


       少林武当泰拳柔道跆拳道之间,论养生,有优劣之分;论实战,则无优劣之别!


       国术,所有功能集于一身,是个兼容万物的开放的、完备的、讲究实用和效率的修身体系,是中华民族的至宝,苟能得其精微,臻其妙境,则神交千古圣贤,心怀万世苍生,俯仰天地,吞吐六合,成一真人也。


       与天下同胞共勉,愿国术真道广传!


        国术解惑之“身传口授”  

       国术之真正传承,必是以身相传、以口相授的。


       武林中有“真师身,贵如金”一言,诚非虚语!


       真师者,身无妄动,口无妄言,心无妄念矣。


       故能身传真道,口授真业,心解真惑也。


       国术之真道,必载于真形真意矣。


       唯见真师,方能见真形,得真意,悟真道也。


       真师者,传授国术之时,必是身比其形,口言其理,一动,妙不可言;一语,道破天机!


       落于文字,则不如当下言语;听闻言语,则不如亲睹其身。


       故身传重于口授矣。


       身传为主,口授为辅,而心中之惑自然而解矣。


       文难尽言,而言难尽意,国术真意,必以真身相传也,若有识者不弃,愿约倾云一见,且战且练,共参共研,鄙人定当逢约必至,不负知音盛情矣!

 

 民族武术社特开通了微信“通背拳公益微课”以及“通背拳系统培训班”,利用微信来宣传推广传授通背拳。愿意了解的可以加微信“tongbeiketang',并请注明“学习通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