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曆課二十一:这样理解阴历、阳历、农历就简单了(说节气 中)

 为什么73 2017-03-08

曆課二十一:这样理解阴历、阳历、农历就简单了(说节气 中)

原创 2017-03-08 韓冰 徐文兵

1:00 0308 来自徐文兵

上一篇幫大家理解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並知道了這四個節氣之間的中點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完全是地球圍著太陽軌道的位置標記。

 

用小學生都懂的知識去理解24節氣(說節氣上)

 

有心人會發現,每個節氣總是落在固定那兩天,例如雨水總在西曆 2 18-19 日,清明” 總在西曆 4  4-5 日。

 

這是因為西方西曆計算一年也是按照地球繞太陽一周,跟節氣規律是一致的。所以看上去節氣日期在西曆上基本固定,最多前後波動一兩日。

 

肯定又有人會想,都是節日,為啥清明節跟陽曆日子對的這麼准,而中秋節就有時跟國慶重合,有時候卻會離的挺遠?剛剛過去的春節也是這樣,大年初一有時候在 1 月裡,有時候要到 2 月中旬,這是為啥?

 

因為有些概念你始終模糊,歸根結底,是沒弄懂陰曆、陽曆、農曆到底咋回事兒。中秋節春節並不是節氣,中秋是八月十五,春節是正月初一,都是根據月亮圓缺定的日子,雖然同是法定假日,卻跟 “清明” 這樣根據太陽確定的日子有著本質的不同。

 

  • 陽曆,是根據太陽的變化制定的曆法。以地球繞太陽一周時間為一年。

  • 陰曆,依據月亮的變化來制定的曆法,例如伊斯蘭曆法是純陰曆,是以12次月亮圓缺為一年,壓根兒沒考慮太陽的事兒。這造成他們的新年在外人看來是落在西曆的哪個月過不一定,夏天冬天都會過年。

  • 而中國的傳統曆法,是個陰陽合曆,就是大家說的農曆,幾千年來都是這樣用,一直到1912年,官方才開始主用西方的西曆並跟農曆並用到現在。

 

現在人民日報的頁首,新聞聯播開頭的日期播報,都還是西曆農曆並用,這足以說明農曆在中國人生活中的位置仍然重要。

 

 

中秋節是八月十五,許多人會說是陰曆節日,並不準確,應該叫農曆節日,很多人覺得農曆就是陰曆,搞混了。

 

中國用的農曆,是個陰陽曆法集合體,並不是單一的,也不是誕生後一成不變的,而是一直在修正和改良,我們有必要先簡單瞭解一下來由:

 

《晉書·曆志》這樣的官方文獻中有一段文字,可以很好的概括農曆的起源:

 

炎帝分八節而始農功,

軒轅紀三綱而闡書契,

乃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

臾區占星氣,伶倫創律呂,

大撓造甲子,隸首作算數。

容成綜斯六術,考定氣象,建五行,察發斂,起消息,正閏餘,述而著之,謂之《調曆》。是故曆法之作由來尚矣。

 

現在的我們看孔子是2500年前,夠早了吧?而黃帝時代,越過孔子又往前走了2000多年,就是說,在那麼早的時代,一個在現在考古看來沒有紙、沒有筆、沒有布,連菜刀都沒有的時代,有一群學霸搞定了一切,中國的傳統文化好像是呼啦一下同時到位了。

 

確實很難去理解。你想想那時候,怎麼會出來這麼高深的學問。是後人的附會意淫吧?但從孔子時代的其它典籍記載看,卻又很確鑿。許多傳說、人名、地名,並不像是假的。

 

我的觀點:我們的傳統文化核心,要麼來自上古時期存在的一個更高級的文明,要麼乾脆是外星人扔下來的。這個文明在誕生後,一直在遺失衰落,這是這個文明所有的繼承者的感觸。

 

扯遠了,拉回來繼續說陰陽合一的這個農曆。還是老習慣,我用一個簡單的模型來說明這個晦澀的概念,會有不準確的地方,但主要框架沒錯。

 

好比有個古人,用滴漏計時,觀測兩次正午的太陽,這叫一晝夜,無論在一年裡哪一天觀測,這個時間長度肯定是固定不變的,因為晝夜是來自地球恒定的自轉。我們這裡假設他看到這個時間長度內滴漏漏了 100 個刻度。

 

他又觀測月亮,發現兩次月圓之間的時間,是 2953 個刻度。他就知道,兩次月圓之間,有 29.53天,不是整數。

 

接著他又觀測太陽,發現隨著春夏秋冬,太陽忽高忽低,太陽在某一天最低,這天中午日影最長,記下來。等下一次日影又是這麼長的時候,他發現滴漏漏下去 36524 個刻度。這是兩個冬至之間,叫一年,長度也是固定不變的。

 

棘手的問題來了,當這人想把一年排成整齊的 12 個月時候,發現是排滿 12 個月圓的週期後是 354 天,這離反映在日影長短的太陽活動週期的 365 天,還少 10 天多。

 

日子對不齊,這很不爽,並不是因為制定曆法者是處女座,而是因為他們發現每年的固定日子跟天氣物候會對不上,用起來很不方便。

 

假設古人強行規定 12 個月圓是一年,一年就是354.36 天,但氣候變化是不會因為人的規定改變,它還是 365.24 個太陽升起為一個週期。那麼就會出現下列這樣尷尬的情形:

 

背景:朝廷為解決單身男女過多問題,規定每年三月三舉辦踏春活動。

 

第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姑娘小夥兒身穿春裝,都在樹林裡對唱情歌。

 

第二年的三月三,放風箏的感覺稍微有點冷,姑娘小夥兒也需要穿厚點。

 

第三年的三月三,沒人放風箏,因為暖暖的南風還沒來,姑娘小夥也沒人張口唱了。

 

第四年的三月三,別說男女對唱了,就是抱在一起也沒感覺,因為大家都還穿著加厚款羽絨服。

……

 

你應該懂了,這麼好的活動肯定是辦不下去的,因為每年這個日子都比頭年的氣候提前 10天多,朝廷也不知道該怎麼策劃活動場地,因為不知道城西湖邊那塊草坪長草了沒有,也不知道該準備哪些儀式用的供果鮮花,以往保留的物料清單用不上,因為裡頭東西找不來啊。參加的人同樣不知道該怎麼準備,為參加相親活動去年新淘的那身靚衣熱褲,不能穿了啊!

 

不考慮氣候(太陽)的曆法就是這麼不方便。

 

所以,為了盡可能讓整月和整年對齊,為了盡可能讓一個氣候週期(太陽回歸年)內有 12 個月,需要引入閏月。每過幾年,多出來的這每年 10 天,攢到一起湊足一個月。

 

農曆裡多出這一個月稱為閏月,如閏七月,閏三月等,就跟在正常的七月、三月後,不算在正常月序之內。12個月圓為 3543672天(295306×12),與回歸年相差 10 天多,過 3年就相差30多天,所以過3年後就加一個閏月來消除這種誤差,這樣這一年就有 13 個月.春秋時期就有人發現,如果在 19 年中插入 7 個閏月,就和 19 個回歸年幾乎相等,這就是 19  7 閏。

 

置閏是為了對齊年月,而對齊年月,就是為了對齊氣候,讓二月二、三月三這樣的日子,總是迎合差不多的天氣和物候。因為氣候類似,才能有充分準備的可能,才能把大會辦成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操持的人參考過去的經驗就行。你腦補一下中秋坐在院子裡賞月吃月餅,有的年頭是就著西瓜,有的年頭要穿棉襖烤著篝火,家裡大人該咋準備?

 

這下你明白了小時候一直奇怪到長大的一件事,中國人種種廟會、集市這樣的集體活動為啥都是看農曆了。

 

有人要質疑了,古人那麼聰明,曆法既然要跟氣候對準,乾脆只用太陽得了,幹嘛這麼費勁還要參考月亮數初一十五,月亮跟氣候關係不大不是嗎?好問題!

 

我認為,一是太陽運動變化的慢,普通群眾看太陽數日子需要專業設備,那不現實。二是月亮圓缺很容易觀察,抬頭一看就知道大概日子,稍微細心的人都能看出來十三、十四、十五的月亮差別挺大。這不需要識字,便於普及。在古代,識字的都不多見的,給本日曆也看不懂。

 

所以,成熟的曆法,終究是為人的生活方便才行。一個古代人,哪怕是文盲,能看24節氣物候就知道處在哪個月,看月亮就清楚今天的日子,夠準確而實用了吧?

 

農曆來源於高深的天文觀測,卻能給草根階層用,這樣的接地氣的服務精神,中國的農曆是做到了。

 

再提個略微燒腦的問題,前面說的閏月懂了,但具體怎麼閏呢?為什麼農曆有的年頭要閏三月,有時候是閏八月呢?看似陰曆的問題我們終究還是要回到陽曆的節氣這個問題上來。

 

一句話,設置閏月的方法是:農曆月份中無 “中氣” 的月份則是閏月。

 

上古時代,曾把閏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秦漢時期閏月放在九月之後,叫做後九月。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閏月安置在一年中不包含 “中氣” 的月份來作為前一個月的閏月,直到現在仍沿用這個規定。

 

中氣” 是個啥東西?24 節氣具體是這樣的:

 

十二節令: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十二中氣:

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為什麼有的月份會沒有中氣呢?節氣與節氣或中氣與中氣相隔時間平均是30.43685 日(即一回歸年 365.2422 日平分 12 等分),而一個農曆月平均是29.530588日,這樣就造成節氣或中氣在農曆的月份中的日期會逐月推遲近 0.9天,到一定時候,中氣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個中氣移到另一個月的月初,這樣中間這個月就沒有中氣,而只剩一個節氣了。

 

每月後錯0.9天,一般每過兩年多就有一個沒有中氣的月,那就給這個月再閏一次。農曆的閏月就是這樣根據 24 節氣落在農曆月份裡的日子推算出來的。24 節氣,本質上算陽曆,是天體運動的標誌點,卻又是農曆的組成部分。

 

在農曆裡,月亮變化構成了月,太陽運動構成了年,一年有多少個月,由月亮和太陽一起說了算。農曆是陰陽合曆。

 

曆法本質就是文明本身,農曆跟我們這個文明一樣,沒有一個固定原則,是融合多變的,是高深精湛的,又是簡單實用的。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