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观看待中医(反无脑黑、无脑粉) | 谣言粉碎机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11jiuge 2017-03-08


【序言】

现在社会上对于中医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支持中医派和反对中医派争执不下。然而,大部分参与争论的人既不是专业的医生或者生物学家、化学家,也没有对中医和现代医学有深入的了解。我认为,从坚持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看待中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符合科学精神的做法。

【1】中医的起源和历史相关

1.1从传说来看,中医的发源可以追溯到炎黄二帝的时代。从出土的刻有甲骨文的文物中,可以确定早在商朝就有以经验和巫术为基础的原始医学。《周礼-天官冢宰第一-亨人/兽医》:“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这里面“毒药”二字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法来理解,应作为偏义复词,偏向“药”。在古汉语里面,出现偏义复词是很常见的现象,例如《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的“异同”意思就偏向“异”。现在常说的“好歹”“利害”等都是两个字意思相反而词语含义偏向其中一个的例子。而从文中可以看出,周朝已经建立起初步的医生考核制度和集体诊疗制度:以医生治疗病人的成功率为标准来衡量医生的医术水平并决定相应的工资;国内的病人一经发现,就会派遣医生进行治疗。

1.2中医的发展和商周巫术、黄老学说、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道家哲学有很深的联系。如果看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文章,也可以发现中医发源的痕迹。率先服食草药丹石、求取长生不老的方士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刻意》这一篇文章提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结合本篇下文“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以及《庄子-逍遥游》《庄子-秋水》《庄子-养生主》三篇文章论述,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确定庄子对于这些方士是相当不屑的。与此同时,庄子在其文章中对于“真人”“至人”“神人”的叙述也从未表达过可以藉由炼丹服药而达到神仙境界。而纵观《老子》一书,亦没有关于服药成仙的记载。老庄二人是思想家和哲学家,并非玄学家,但其各自著作都对后来的黄老学说、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自然也影响了传统中医。道家思想和传统中医的结合衍生出一个群体:道医。

1.3历史上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名医都同时在道教史和中国医学史上享有盛名。然而,道教起源虽可追溯至战国,却并不是由老庄的门徒弟子所创立的。战国时期的方士们打着“黄帝”“老子”的旗号宣扬所谓“黄老学说”,妄求可以得道成仙。后来,又有方士打着庄子的旗号宣称“神人”“至人”“真人”可以通过炼制服食仙药而达到,这便是所谓“神仙道”,先秦西汉皇帝多有追求此道。至于五行学说,起源复杂,众说纷纭,但是横向对比古希腊“四大元素”的学说,这也只能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唯物主义思想。后来,五行学说被方士吸收神化,又被纳入医药理论的构建。由此看来,中医理论在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后来的经络理论、药物配置的君臣佐辅,充其量是根据临床实践的结果结合玄学、理学等学说发展的,可以类比于化学发展史上的“燃素说”。不能否认,这些理论是古人实践的结晶,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法被直接证明,只能被间接证明,并且存在诸多与理论预测不符合的实验现象。例如所谓“一物一太极”的说法,对于全株有毒的植物并不能在该种植物上面找到相应的解药;伤人的毒蛇附近也找不到相应的解药;又比如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这本是宣扬政治思想和哲学的文章,生搬硬套地把人体和历法、山川一一对应,不值得作为医学参考,然而后世医学家竟真以为人体骨骼有三百六十五节,实乃悲哀。不仅如此,本来是表达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的《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春秋繁露-五行相胜(克制)》等篇章,居然在后世医学家总结前人知识的时候被搬进《黄帝内经》,流传至今。由此看来,中医的理论在当代是理当抛弃的,至多作为药理学研究的参考;而实践出来的各种药方和疗法,在经过现代科学验证之后完全可以投入使用。

【2】中医药的效果和原理

2.1中医若要发展,势必被现代医学所吸收。严格来说,“西医”——欧洲的原始医学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现在所说的“西医”实际上是指现代医学。应该认识到,“中西结合”不过是个美好的口号罢了,事实是随着生物化学和生物医学的发展,中医的精华逐渐被现代医学所吸收,而没用、甚至有害的残渣则被抛弃。当代许多含有有毒成分或者重金属的中药早已弃之不用,还有粪便、指甲等取材于生物体的药材也被取消,但或许是由于缺乏监管,仍然有很多有毒的中药在药物市场上流传。举例而言,古方常被中医师用来治疗酗酒的葛根,在生化实验室中分离了活性成分,为葛根素和其他异黄酮等。葛根素含有皂苷类化合物,对肝组织免疫损害具有保护作用,能起到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肌细胞,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对于酗酒引起的肝功能受损和血压升高有改善作用。补益方剂里面常见的党参,中医理论认为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现代医学的实验则证明党参有抗胃黏膜损伤作用,该作用与其增强黏膜的细胞保护作用、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有关。在大鼠身上的试验表明,党参水煎醇沉液对应激状态下大鼠胃基本电节律紊乱有调节作用,能部分地对抗应激引起的胃运动增加和胃排空加快。

2.2现在的难点在于,很多行之有效的中药成品都经过了复杂的炮制,炮制过程中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难以分析,而成品中成分同样非常复杂,难以确定有效成分,可临床上为了救人,即便“不知其所以然”也不得不用了。不过,现在的生物化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一直在进步,迟早炮制复杂的中药会被能够批量生产的现代药物所取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医的精华是值得被现代医学所吸收的,这将会剩下相当大的物质、时间和人力投入去开发新药。实际上,对于其他原始医学,例如印度草药,印第安巫医草药,乃至亚马逊土著所使用的草药,都有着开发新药物的潜力。

2.3另外,中医的治疗方法既不是像某些“中医黑”所说的毫无根据、故弄玄虚,又不是像某些“中医粉”吹捧的如同神话一般,而是可以被现代科学所解释的。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中医理论的荒谬性并肯定了中医实践的成果。就拿中医处方桂枝汤为例,其组方为银花,连翘,竹叶,芦根,黄芩,石膏(先煎),荆芥,豆鼓,桔梗,蝉蜕,僵蚕,以及大黄。此外,头痛身痛者加白芷、葛根;咽痛者加射干、板蓝根;咳嗽、胸痛者加半夏、瓜蒌;尿频、尿痛者加滑石、前仁。方中所用的银花、连翘、黄芩、竹叶等均为较强的广谱抗菌草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黄不仅是一味较强的广谱抗菌药,还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并增强细胞的免疫功能;石膏可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有强而快的退热作用;豆鼓有发汗解热作用;蝉蜕、僵蚕有催眠、抗惊厥以及抗过敏作用。因此,此方对感染性发热疾病效果甚好。实际上,中药对于疑难杂症的治疗,多数也是“多管齐下”的用药。

【3】中医药的双盲试验

3.1目前,网络上有所谓“批判中医”者,叫嚣“中医做不了双盲试验”,名义上是科普,实际上却是在误导大众,居心叵测。先说说什么是双盲:双盲是科学方法的一种,目的是避免研究结果受安慰剂效应或观察者偏向所影响。双盲试验通常在试验对象为人类时使用,目的是避免试验的对象或进行试验的人员的主观偏向影响实验的结果,通常双盲试验得出的结果会更为严谨。在双盲试验中,受试验的对象及研究人员并不知道哪些对象属于对照组,哪些属于实验组。只有在所有资料都收集及分析过之后,研究人员才会知道实验对象所属组别,即解盲。

3.2然而,双盲试验并不是唯一能够验证药物有效的手段,临床试验和药理学分析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医药的临床研究和药理学研究并不少,而双盲试验由于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特别是由于中医的辨症,一家医院几乎不可能单独做到),做的就比较少,但不是没有。举个例子,2013年9月,全国各地十四家医疗机构对于中药辨证组方对慢性肾脏病3期的肾保护作用做了315例多中心、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并发表论文《中药辨证组方对慢性肾脏病3期的肾保护作用》。而且,对于那些声称“中医药双盲试验仅仅是个别例子”的人而言,很明显是选择性地忽略了临床试验和药理学分析,其真正的目的恐怕是妖言惑众,以所谓“科普”来“科盲”,故意传播错误的科学常识。中医药的确有做双盲试验,而一个声称科普的人首先要自己了解过相关试验和知识。

【4】中医的养生和食疗

4.1除了使用中药,中医的另外一大特点是“治未病”和相应的食疗、养生。这也是饱受争议的一点。实际上,“治未病”的说法是比较可靠的。虽然中医的病理理论不可靠,但是这个观点对应“亚健康”的概念,在古时候是很先进的观念了。考证中医古籍,中医的食疗养生符合现代营养学,值得肯定。例如,吃杂粮的养生可以追溯到晋代的道士们,《黄庭经-五谷篇》“五谷之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的记叙。唐朝时期,孙思邈在《药王千金方-养性》里面明确提出了“健康适量的性生活”概念,包括“性生活适度”“醉酒、劳累后不勉强行房事”“女子月经期间不行房事”“生病期间不行房事”等等,这相比所谓“夜御千女”“采阴补阳”之类的学说无疑是很大的进步。《药王千金方-退居》作为一篇指导如何隐居山林的文章,详细介绍了各种适宜作蔬菜的草药的种植方法和食用方法,这一部分基本符合科学素食的要求——食物多样,营养均衡(尤其是获取必需氨基酸)。不仅如此,对于日常身心保健,这篇文章也有详细的论述,包括对应身体的“不忍饥,不吃撑,不乱吃,促消化,适当饮酒,适当运动”等,以及对应心理的“笑口常开,大度容人,培养情趣,避免太大的情绪起伏”等。如果到此为止,那么这些文章无疑是一篇很实用的保健指南。更难得可贵的是,孙思邈明确提出了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尽管孙思邈在药方的描述中大量运用诸如“久服神仙”“千岁不饥”等夸张手法,但在《药王千金方-退居》中他明确讲了人类隐居修炼不可能飞升成仙长生不死,隐居者不应该沉醉于成仙)。很可惜,作为一名道医,孙思邈的《药王千金方》内容良莠不齐,既有行之有效的药方、保健方法甚至是食谱,也有“服食丹砂滋养魂魄”“伏火水银压热镇心”等荒诞不经的炼丹方术,不值得称之为经典。

4.2说到中医食疗,就不得不提几位“专家”。前段时间引发热议的“张悟本绿豆治百病大法”,实际上和传统中医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张悟本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内容不过是给基础的常识戴上所谓”中医理论“的帽子,属于虚假宣传。考察中医书籍,《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药王千金方》《本草纲目》等书籍都丝毫没有提及过绿豆有如此强大的功效,而张悟本从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中医训练,并不是中医师。另一位“专家”——“健康教母”马悦凌同样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中医训练,其作品《不生病的智慧》更是一派胡言,竟宣称粗制的提取物可以直接注射人体,害人不浅。相比之下,另外两位分别出版过养生书籍《求医不如求己》和《不生病的智慧2》的保健书籍作者“中里巴人”和栾加芥,前者属于家族传承加上师承,后者接受过系统中医训练并取得博士学位,其作品的内容就比较合理,但仍然称不上科学严谨。

4.3随着我国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希望有一副健康的身体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追捧“养生专家”们。很遗憾的是,从盲从“专家”这一现象来看,我国还是有不少缺乏科学素养的人们。何况,要证伪马悦凌的“穴位注射”和“生吃泥鳅”以及张悟本的“绿豆治百病”只需要具备义务教育初中生物知识就足够了,而这些人居然还能被追捧,实乃一大悲哀。

【5】现代中医药教育简介

5.1现代的中医教育和传统中医有了很大的区别,中医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被要求掌握现代医学所需要的知识。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完整的中医药教育需要使用的教材包括但不限于:《方剂学》《中药化学》《中药和中医诊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针灸学》。由此可见,接受现代中医药教育的中医师,和接受现代医学教育的医师一样,都具备现代科学知识尤其是化学知识。

5.2中医师掌握现代医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传统中医“能耐有限”,中医师判断传统中医的治疗手段不起作用,就应立即采用现代医学的治疗(包括转交病人至另一科室),典型的例子是各种病情严重的细菌感染。另一方面,中医的辨症用药理论可以看作是在{症状}和{用药}这两个集合之间的映射,具备现代医学知识中医师可以将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理论有机结合,去粗取精,促进传统中医向现代医学的转化和吸收,即所谓“验医验药”。从这一点来看,“废医验药”的支持者明显忽略了中医理论在指导用药方面的作用。

5.3然而,目前中医药教育体系还有诸多不足,尤其是和现代科学体系的结合部分有所缺失。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例,尽管书的开头强调传统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的结合与转化,但往后全书的内容却丝毫没有提及这一点,只有传统中医理论的知识。而《中医诊断学》如果能够和《诊断学实验》结合,无疑是一大进步。要实现“验医验药”并最终完成去粗取精的目标,需要从中医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