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季羡林主动摘帽国学大师是对的,因为他解不了“天人合一”

 昵称40923440 2017-03-08
       看了季羡林的文章:“天人合一”新解,终于理解他为什么主动摘帽国学大师了,他不懂天人合一,他在旁征博引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人与自然的合一,如何合一呢?不能过度的向自然索取,否则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不得不承认他是说了大实话,他是哲学的门外汉,向哲学里面窥望。

       什么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天:天时;人:人的节拍;合一:合拍;人的节拍要和天时合拍。就是这么简单,中国的哲学从来都不是西方纯粹的哲学,是可以真真实实去践行的理论,有实用价值的。
      什么是天时,天时是多节拍的,从小到大来说
       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
昼夜:白天黑夜;
       节气: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二十四节气;
        四季:春夏秋冬;
      

人的节拍,是生命的节拍,完全和天时的合拍
        时辰:十二经络分别在十二时辰活跃;
昼夜:夜伏昼出;
        节气:依照二十四节气事农耕,解决口粮问题;
        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依此养生;
        人生命节拍:男人八年一个节拍,女人七年一个节拍;
        人的节拍在《黄帝内经》中有详尽描述。

        中国人本来就是天人合一的,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中完整的延续,傲视全球。对于个体人来说,小时候都是天人合一的,长大后由于各种原因偏离了天人合一,意识到偏离的人,在重新追求天人合一,就是生活跟天时合拍,一点不神秘,不玄虚,道家人士神秘的养生就是在追求这种天人合一。


        来看看季羡林怎么解释的。

        我先介绍一下这个命题的来源和含义。

 

什么叫"天人合一"呢?"",容易解释,就是我们这一些芸芸众生的凡人。"",却有点困难,因为""字本身含义就有点模糊。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笔下,天有时候似乎指的是一个有意志的上帝。这一点非常稀见。有时候似乎指的是物质的天,与地相对。有时候似乎指的是有智力有意志的自然。我没有哲学家精细的头脑,我把""简化为大家都能理解的大自然。我相信这八九不离十,离开真理不会有十万八千里。这对说明问题也比较方便。中国古代的许多大哲学家,使用""这个字,自己往往也有矛盾,甚至前后抵触。这一点学哲学史的人恐怕都是知道的,用不着细说。


他说天是大自然,这个解释离开真理真的有十万八千里;人是芸芸众生,认不是芸芸众生,是芸芸众生的人生节拍。接下来,他从旁征博引各种文献,那里有天的描述,那里人的描述,那里有一的描述,然后再来综合分析得出天人合一的概念。
       先引用孔子的:

为了方便起见,我还是先从儒家思想介绍起。《周易·乾卦·文言》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里讲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人生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孔子对天的看法有点矛盾。他时而认为天是自然的,天不言而四时行,而万物生。他时而又认为,人之生死富贵皆决定于天。他不把天视作有意志的人格神。


      孔子没有提天人合一四个字,只是在描述大人,他说大人是天人合一的,意思是要天人合一还需要先成大人吗?后面又说孔子在不同场景下天的意思不一样,是矛盾的,这还用说吗?天当然有多个意思了。

      接着引用子思的:

子思对于天人的看法,可以《中庸》为代表。《中庸》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里子思在说什么呢?本意应该是如何才能赞天地之化育,才能与天地参,没说天人合一啊,即使是说也应该是说天地人合一,天是天,地是地,周易里天是乾卦,地是坤卦,天什么时候包含地了?

    然后引用孟子的:

孟子对天人的看法基本上继承了子思的衣钵。《孟子·万章上》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天命是人力做不到达不到而最后又能使其成功的力量,是人力之外的决定的力量。孟子并不认为天是神;人们只要能尽心养性,就能够认识天。《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是在讲天命啊,是你在认为孟子在讲天,天和天命是一个意思吗?后面一段话是讲如何知天,知天就是天人合一了?
    
     然后引用道家的: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注说:"与自然无所违"。《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在讲天人合一吗?那为什么不说自然*人合一呢?
   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外物与我为一,这是并生和为一都是合一的意思吗?

   然后,引用印度的梵我,说是和天人一个意思,又一个文化的不自信,总想得到别人的认可。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自己还没搞懂天人合一,怎么就知道那个梵我和天人一个意思呢?

   然后,另外一个国学大师出场了,穷其一生研究天人合一,历经多次调整,再90高龄后顿悟,天人合一是天命和人生的合一。
  

最后,我想着重介绍当代国学大师钱穆(宾四)先生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看法。

 

钱宾四先生活到将近百岁才去世。他一生勤勤恳恳,笔耕不辍,他真正不折不扣地做到了"著作等身",对国学研究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他涉猎方面极广,但以中国古代思想史为轴心。因此,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在他那些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著述中,很多地方都谈到了"天人合一"。我不可能一一列举。我想选他的一种早期的著作,稍加申述;然后再选他逝世前不久写成的他最后一篇文章。两个地方都讲到"天人合一";但是他对这个命题的评价却迥乎不同。我认为,这一件事情有极其重要的含义。一个像钱宾四先生这样的国学大师,在漫长的生命中,对这个命题最后达到的认识,实在是值得我们非常重视的。

......

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一切人文演进都顺从天道来。违背了天命,即无人文可言。"天命" "人生"和合为一,这一观念,中国古人早有认识。我以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


最后,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


我怎样来解释"天人合一"呢?

 

话要说得远一点,否则不易说清楚。

 

......


东西两大文化体系的区别,随处可见。它既表现在物质文化上,也表现在精神文化上。具体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我个人认为,两大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来源于思维模式之不同。这一点我在上面已经提到过: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西方的思维模式是分析的。勉强打一个比方,我们可以说:西方是"一分为二",而东方则是"合二而一"。再用一个更通俗的说法来表达一下:西方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东方则是"头痛医脚,脚痛医头""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说得再抽象一点: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特点是,整体概念,普遍联系;而西方分析思维模式则正相反。

 

现在我回到本题。"天人合一"这个命题正是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

 

我在上面已经说到,我理解的"天人合一"是讲人与大自然合一。我现在就根据这个理解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一些分析。

 

他的结论是人与大自然合一,有高度吗?没高度;有现实意义吗?有,有环保的意义,原来环保意识中国自古就有,突然好自豪的感觉。


另外,他说西方是一分为二,东方是合二为一,西方的我不管,没兴趣,但是中国的真不是合二为一,中国是归纳和演绎都有,整体从来不离开个体,个体从来不离开整体,演绎是生生不息的生,不是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文王重卦演六十四卦。

中国的合说什么呢?太极生两仪,两仪在,太极也在,两仪亡,太极也亡。


中国是不是只有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吧,这个的反面不一定就是“头痛医脚,脚痛医头”哦,中医就这样被误传了。


季羡林主动摘帽国学大师,是真话,但是,可能佛学家的帽子也不保,大概看了一下他对无我和空的理解,他也是没有参透的,下回再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