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件国宝,郭沫若给它起了个名字,我们认错了几十年

 lwg6451 2017-03-09

前几天我发表了一篇文章,叫《50年前一个小学生捡到一块石头,该石头后成为博物馆镇馆之宝》该文章有20几万的阅读量,对此我十分荣幸,也特别关注,该文章主要讲了一个小学生捡到一块印章,上缴国家的故事。该印章见下图。

这件国宝,郭沫若给它起了个名字,我们认错了几十年

文章有几十个评论,对此我一一观看,就是其中的一条不显眼的关注引起我的注意,上图中的四个字是“皇后之玺”,有个网友就指出,那个字读后,那么司母戊鼎是不是也应该读作后母戊鼎?我一看这字怎么看也读司呀!引起我的好奇!我查找了资料。

最初给这个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称其为司母戊鼎,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于是,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了。于是在后来的几十年我们在教科书上,一直见到的都是司母戊鼎。我们现在也都叫它司母戊鼎。

这件国宝,郭沫若给它起了个名字,我们认错了几十年

可是我们在回头看一图,司和后就是同一个字呀!后来有多位学者提出,“司”字应作“后”字解,因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那这个字到底该读什么?

多位专家认为这个字应该读“后”。如今,把“司”改为“后”,实际上是否定了从前把“司”理解为“祭祀”的说法。大部分专家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改为“后母戊”,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

这件国宝,郭沫若给它起了个名字,我们认错了几十年

2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司母戊鼎正式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移至该馆,亮相时鼎前的标牌已赫然显示“后母戊鼎”,令人尴尬的事情出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殷墟博物苑、中国文字博物馆三个中国举足轻重的博物馆,在展示同一件青铜大鼎(殷墟、文字博物馆为复制品)时,出现了不同的称谓,位于首都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称“后母戊鼎”,而在其出土地——殷墟、国内唯一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它的释名为“司母戊鼎”。

这件国宝,郭沫若给它起了个名字,我们认错了几十年

其实这事不怪郭沫若,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当时考古的进展问题,郭老对于这鼎的判断时期有误。后来妇好墓等墓的发现,发现司母戊鼎的时代和它们是同一时期,随着考古的深入,人们渐渐的认识到,这个字读“后”更贴切。

最后小卖弄下,这只鼎出土是少了只耳朵,1958年,南京博物院(南京曾做过首都)从山东请来两位师傅,为司母戊鼎复制了另一只鼎耳。于是我们见到了今天的后母戊鼎。该鼎历经战乱,差点被日本人抢走。老蒋去台湾时也想带它,可是由于太重不方便。于是我们今天才能更方便的见识到国宝的风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