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众所周知,郭沫若在近代史上非常有影响,也非常有争议。抛开他的争议不说,他在史学界、文学界、考古界上的确是个泰斗级别的人物。近现代的许多大型古墓发掘他都亲临指导,还鉴定了无数文物。最为重要的是他在甲骨文以及金文奉献,可谓前无古人。 这位文史界泰斗人物却因某些事件落得被世人痛骂的下场。虽说他是中国近现代的顶级专家,可是专家有时候也可以说是“砖家”。不知大家是否知道曾经上学时历史课本中的“司母戊鼎”如今却为何变为了“后母戊鼎”? 这件世界闻名的中国镇国之宝用名几十栽后为何会在2011年突然改名?其实啊,这可以说是因为郭沫若“看走眼”。这件国宝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后就一直备受各界重视。而将其命名为“司母戊鼎”的正是大文豪郭沫若。 此名虽沿用数十载,但也一直都有争议。专家争辩大鼎上的“司”字到底是不是司字,这结果在争论几十年后终于得到答案。这件商代大铜鼎上的“司”字不是“司”字,而是“后”字。这怎么回事呢?原来啊,在早期汉字的甲骨文里有正反并存的现象,一个字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 而甲骨文中的“后”字的反写跟“司”一模一样。也就是说郭沫若给其起名“司母戊鼎”是直接将鼎上的铭文作为名字,而没有考虑到甲骨文的反写。2011年国家博物馆将其改名为“后母戊鼎”,“后母”的意思就是后妈,这件国宝是商王武丁为他后妈铸造的。 其实,改名之后也还有争议,也是因为甲骨文的正反写。有专家提出从理论上面讲这两种解释都是没有问题的。但大部分专家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好于“司母戊”,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 |
|
来自: 金贝壳bf6un0sx > 《文件夹1》